以门头沟为主体的北京西山是培育中国地学家的摇篮 ,在这里,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学子掌握了认识大地山川的本领;在这里,古今中外的学者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山川大地的奥秘。本书通过介绍59位中外地质学家的生平,展现了门头沟丰厚的地质资源,以及中外地质学家在北京西山创造的灿烂地质文化。在梳理一大批名家前辈之后,作者专辟一栏 当代在北京西山有重要发现的地质学家 ,介绍了6位当代科学家的事迹、成就和贡献,足以说明门头沟对地学的贡献也没有尽头,地质科学以至于地学的发展也不会休止。
胡杨著的《考古发现全档案(修订版)》是近期推出的“全档案”系列丛书的一本。本书共分为文明溯源、神秘陵寝、玄奥天书、故都废墟等板块,而每大板块又细分为三至五小节,可谓是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我国考古所取得成就的基本全貌,为此特选取了一些意义重大、深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并详细地讲述了它们的发掘起因、发掘过程、发掘收获以及发掘的意义与影响。
《李四光传》的五位作者都是先后在李四光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他们不局限于一时的耳闻目见,而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做了广泛的访问调查,并结合近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对传主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有重点地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都不是文学工作者或新闻工作者。他们写这本传记的立意、观点和视野,读者可以从本书的有关章节、尤其从“结束语”中体会到,无须我们多说。总之,这本传记应当可以被认为是一本认真的尊重历史的传记。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的今天,重读这本传记,仍然使我们对李四光毕生所从事的科学实践感到骄傲。“不废江河万古流”,我们相信,历史将会继续作出这样的回答。
柏林,普鲁士精心打造的国都,德意志帝国腾飞的中枢,一个哲学之国的大脑和心灵,在“二战”中化为废墟,在“冷战”中被割裂,使“柏林墙”成为柏林人生离死别的记忆。 今天的柏林已从灰烬中重生,再次成为经济大国之都,欧洲绿地面积很大的环保“绿肺”、汇聚奇幻建筑设计之城,将惨痛往昔化为独具活力的创意源泉和旅游资源。 让我们通过这本书,一起分享它曾经辉煌的文化、它的高傲、挣扎和绝望以及它在重生中迸发的激情。 “因为时间与财力限制,国人往往不得已参加“欧洲十几国十几日游”的旅行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但总有更富好奇心的旅客,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匆匆游览过的景观背后的故事,成为开启下一次旅行的钥匙;也有一些勇于独行的探索者,可以从中获得详尽可靠的出行参考与在地历史文化准备。” ——郑实
《西西弗神话》汇集了四篇文章——《西西弗神话》《荒诞推理》《荒诞人》和《荒诞创作》,表现了作者对于荒诞哲理 深入的考察和 透彻的阐释。在这部随笔集中,作者讨论了死亡与反抗、幸福与悲剧、存在与拯救、人生的荒谬与荒诞性等一系列重要哲学命题。其中,西西弗这一古老的神话形象是整部随笔集的核心所在。
《从天山之麓到松花江畔:纪念黄汲清诞辰110周年》包括四部分内容:①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和轮全国石油普查,主要谈普查委员会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地质事业的贡献;②从松辽平原踏勘到大庆油田的发现,叙述黄汲清先生在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方面的建树,着重陆相生油和大庆油田的发现;③沧桑百年吟大地——黄汲清小传,是先生的生平简介;④附录,其中包括黄汲清“对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的亲笔手稿影印件等原始文件,十分珍贵。《从天山之麓到松花江畔:纪念黄汲清诞辰110周年》可供广大地学工作者、地学院校师生、科学史研究者阅读,更是中国地质科学史、中国石油地质史研究者的可贵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