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大国工匠人物传”丛书之一,是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郭汉中的传记,鲁迅文学奖得主葛水平通过文学故事的形式,对郭汉中的个人成长历程、生活情况和工作感悟进行全景扫描。在近40年的时间里,郭汉中始终坚守在文物修复 线,与前辈后生一道,用坚持不懈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黄金面具等数以千计的珍宝重现风采。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 的工匠精神。
本书稿收集美国所藏翁文灏的往来英文信函, 有约110通, 主要藏在美国史密森学会, 密苏里州历史学会, 厄尔海姆学院, 雪城大学,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洛克菲勒档案中心等。时间跨度从1922年至1948年, 涉及地质学, 地理学, 医学以及中外合作, 均为 面世, 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本书拟仿照《丁文江海外书信集初编》(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7年) 的体例, 以时间为序, 影印书信原件, 并附上整理文本 (原件与录入版对照)。
陈梦熊,我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新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大家丛 书 陈梦熊传:跋涉者的歌》从他 无忧的童年 开始讲起,讲述了他 在南京度过的学生时代 、 穿过硝烟的大学生 时代、 在大西北 的学徒时光,潜心地质研究的 南京岁月 ,以及对于 新中国的地质建设与发展 和 改革开放 的贡献,期间 历 经风雨 ,*后结出 学术研究的硕果 ,谱写了一曲 跋涉者的歌 。
《古礼足征: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是高崇文对考古学礼制文化研究的主要收获,共分四部分内容,1.以考古新发现来研究我国古代礼与礼制的产生、形成和发展;2.我国古代都城礼制文化的形成;3.先秦两汉丧葬礼制研究;4.礼器类型学及使用制度研究。
《古礼足征: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是高崇文对考古学礼制文化研究的主要收获,共分四部分内容,1.以考古新发现来研究我国古代礼与礼制的产生、形成和发展;2.我国古代都城礼制文化的形成;3.先秦两汉丧葬礼制研究;4.礼器类型学及使用制度研究。
《古礼足征: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是高崇文对考古学礼制文化研究的主要收获,共分四部分内容,1.以考古新发现来研究我国古代礼与礼制的产生、形成和发展;2.我国古代都城礼制文化的形成;3.先秦两汉丧葬礼制研究;4.礼器类型学及使用制度研究。
《透物见人:夏商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研究》从夏商周青铜容器的分期、分类的考古学研究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容器的造型设计特点及其演变过程,系统梳理了各类装饰纹样的起源和形式演变,并对部分装饰纹样的内涵做了创新性研究探索,进而分析了青铜器的装饰工艺方法和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最后尝试性地探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阶段性规律及其所体现出的主要审美思想。
《透物见人:夏商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研究》从夏商周青铜容器的分期、分类的考古学研究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容器的造型设计特点及其演变过程,系统梳理了各类装饰纹样的起源和形式演变,并对部分装饰纹样的内涵做了创新性研究探索,进而分析了青铜器的装饰工艺方法和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最后尝试性地探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阶段性规律及其所体现出的主要审美思想。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批留美学生之一,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者,科技界的前驱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主持建成的京张铁路,开创了中国自建铁路的先河,展现了中国人的创造能力:他一生维护民族权益,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被誉为“为振兴中华而拳拳奋斗的民族志士”。本书描述了詹天佑赴美留学,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归国献身祖国的铁路和科技事业,勇于作为、敢于创新,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光辉业绩和心路历程,总结了詹天佑爱国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遗产。
本书就如何看待和理解湍流问题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湍流问题的主要内容,共有十讲,括:湍流——世纪难题;流态——N-S方程;Reynolds方程——均场和脉动场;方程的闭合问题——模式理论;动力学途径——Karman-Howarth方程;谱方法——Kolmogorov的理论;实验发现——间歇性和拟序结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标度律——层次结构模型;湍涡能量耗散——同步级串模型;自然界中风洞——大气湍流。书中图文并茂,叙述简练,物理解释详细,数学表述的难度适中,各讲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对立,便于阅读,具有很好的可读性,是本了解和探究湍流问题的有值的参考书。
何琦著的《远古生命的守望者》按照李星学学术成长经历的时间顺序,以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环境下古生物学科的发展历史为参照,共分为7个章节和结语部分。靠前章主要介绍了李星学的家庭背景和他在长沙雅礼中学的求学经历,并对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陈仁烈、晏阳初,关键事件“民训”进行了重点描述。第二章讲述了李星学如何在二舅朱森的影响下走上地质古生物学的研究道路。1938-1942年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对青年李星学影响至深,因此这一段历史背景是本章的关键。第三章是关于李星学在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经历。导师斯行健、妻子刘艺珍等是对他一生的科研生涯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第四章讲述了李星学新中国成立后到“”前,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经历。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很好时期,以他的几部代表性论著为主体,对他的学术成长进行了阶
由于活动构造,尤其是活动断裂在地震预测和灾害预防、工程稳定性与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及现代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活动构造研究一直是地震地质学核心工作之一。早在20世纪初,活动断裂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即已在外逐渐开展。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我国大力加强了活动断裂研究,在1970年代即已提出了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研究的基本原则是“由老到新,由浅入深,由静到动,由定性到定量”,且于1980年代先后开展了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研究及海原活动断裂带1:5万地质填图和定量研究工作,包括活动构造的几何学和内部结构、运动学和滑动速率、古地震和大地震复发间隔、同震地表破裂带和同震位移、分段性及破裂长度、最晚大地震的离逝时间、断裂带和断块变形机制和动力学、地震危险性及危害性评价等,从而使活动构造研究逐步推进到定量研究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