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荣富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矿产勘查学家,曾任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生于1924年8月,河北省秦皇岛人。1948年8月,裴荣富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学院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49年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从此开始了长期的矿产勘查和成矿科学研究工作。1957年调入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任工程师,直至1972年参加援外。1979年从苏丹回国后在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现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至今。 裴荣富在金属矿床学、区域成矿规律、超大型矿床与异常成矿作用、金属成矿省演化与成矿年代学、矿产普查勘探等领域辛勤耕耘,多年来,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本丛书根据迄今践行的实际情况,在大致统一编辑规范的基础上,将书稿划分为5种体例: 1.口述自传以人称主述,由访问者协助整理。 2.人物访谈录以问答对话方式成文。 3.自述由亲历者笔述成文。 4.专题访谈录以重大事件、成果、学科、机构等为主题。做群体访谈。 5.旧籍整理选择符合本丛书宗旨的国内外已有文本重新编译出版。 形式服务于内容,还可视实际需要而增加其他体例。受访者与访问整理者,同为口述史成品的作者。忆述内容应以亲历者的科学生涯和有关活动为主线展开,强调以人带史,以事系史,忆述那些自己亲历亲闻的重要人物、机构和事件,努力挖掘科学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鲜活细节。 书中开辟“背景资料”栏,列入相关文献,尤其注重未经披露的史料,同时还要求受访者提供有历史价值的图片。这些既是为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通过田在艺院士无奇的童年、求学在外、玉门和陕北的工作十年、在新疆奋战的日子、投身两次石油大会战、参加江汉油田和吉林油田的建设,以及调入北京后的理论研究等内容,向人们全面、客观地展示了田院士的一生经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章节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令人振奋。
陈梦熊是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梦熊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地质科学和调查事业,全面采集并深入研究陈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对研究陈先生本人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对研究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对研究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对该学科科技人才的培养,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科技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亦有重要的意义。
李四光的一生,全为为国争口气而拼搏,他在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全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他曾是清末的工科进士,立志努力向学,造船救国,随后登进士、入实业,却因为辛亥革命失败毅然再次深造。原本造船救国的理想,他并未抛开,只是究其根源,还需要从矿产着手,而矿产则需要从地质着手,也正是这个缘由,他*终选择了地质学,从而走上科学救国之路。建国之后,他引领中国,彻底摆脱了缠绕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贫油之帽。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地质元帅,更是在祖国河山屡屡印下足迹的地质大家,他的一生,一直在为国争光的道路上疾走。
《土木工程地质(第2版)》为土木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必须的工程地质基础知识,系统地阐述了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地质勘察及土木工程中的地质问题评价。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重点突出、便于自学,并注重双语教学及工程地质学科新成果的介绍,除每章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外,在附录中还编排了工程地质实验实习指导和应用技能训练。
为纪念丁文江,中央研究院设立“丁文江奖金”,表彰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中国地质学会设立“丁文江纪念基金”,以奖励那些在地质领域富有成就的地质工作者。 本书为便于读者阅读,将所收纪念、追思文章大略分为六辑:辑为《独立评论》(第188、189、192、21l号)刊登的纪念文章。第二辑为《地质论评》、《国闻周报》等刊登载的纪念文章。另有两篇系在丁文江生前发表的介绍性文字,出自温源宁、林语堂之手,因有助人们了解时人的丁文江印象,故予以收录。第三辑为1950年代以后发表在台港地区报刊上纪念丁文江的文章。第四辑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学人发表的纪念丁文江的文章。第五辑为丁文江逝世后出版的各种著作序言及其相关书评。第六辑为评论丁文江的各种英文报道和文章,在处理这一辑时,我没有像许多编者那样将它们
丁文江是在很多学术领域做出过开拓性贡献、在科学史和学术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和他的团队使中国地质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声誉。地质学以外,丁文江在地理学、古生物学、历史学、教研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领域也有独特贡献,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为欧化深、科学化深的中国人,丁文江在提倡科学研究方面不遗余力。在朋友的眼中,丁文江既是“良善有用的中国人”,又是“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还是精于科学、长于办事的“现代稀有的人物”。 本书作者宋广波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助理研究员,近年来 专力从事丁文江研究,目的在还丁文江的本来面目,恢复他在科学、学术史上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