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经典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自出版后每年加印。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其优选宗旨,是为非专业人士,即普通读者,提供一部精当、博约、生动活泼、有价值的孔子传,叙述其一生行迹、事迹、心迹的同时,阐发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现代价值与当下意义。本书32开精装本,设计独特。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授权,首次独家连载明代名臣张楷手绘原本《孔子圣迹图》17幅。这是目前近期新发现的、中国最早描绘孔子生平故事的连环画长卷。
《行走写意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写意精神”油画创作课程班教学文献集》收录了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历年来到外各地的写生纪事、考察纪事和展览纪事。在行走的过程中,导师的讲座,当地学者的访谈及学员们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问答对话,都非常精彩。 带领读者深入绘画的细小环节进行油画创作的剖析,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领悟。
《留德十年》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
《文学·历史·政治:从王国维到郭沫若》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知识人从传统文人转型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过程为考察对象,选取了这一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知识人—王国维、鲁迅、郭沫若,从文学、历史与政治三个角度剖析他们在现实政治中的取舍抉择,分析了每一个抉择背后的逻辑与由此带来的结果。并由此揭示知识人从传统文人转型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路径,以及文学一与厉史在知识人转型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是梁漱溟之子梁培恕一本追述其父的传记,是一部向读者展现现代儒学大师梁漱溟生平的著作。作者作为传主生前亲近的人,以原生态的写法将梁漱溟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如实、真切地表达出来。从治学之历程到乡村之实践,从情感之所依到思想之嬗变,从怀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理想为抗日斗争、民主和平积极奔走于重庆、延安,到为新中国建设直言不讳,殚精竭虑的一生,都通过细腻坦诚之笔描述出来。文中记录了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和传主所经历年代的变故,补充了大量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传主删掉的文章和日记内容,完整记录了梁漱溟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蒋介石等人的交往关系,还记述了传主对人生、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进行的深入探究与思考,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
《梁漱溟年谱》以谱主梁漱溟先生从1893年出生到1988年谢世的95年为轴线,逐年记载梁漱溟先生的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并摘录了梁漱溟生前所发表的文章或言论,完整地展现了梁漱溟先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梁先生一生不仅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发扬,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孜孜探求救国之路。他忧国忧民、仗义执言、勇于实践,充分体现了一位儒者的真性情与真境界。本书绝不只是对梁先生其人其事的记录,活跃于文字中的,更有先生深厚的思想和高远的人生境界。
国学大师如何教育培养子女?他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学生?学佛只能吃素?如果您想寻找其中的答案,请阅读南一鹏先生的《与天下人同亲:我的父亲》。本书作者南一鹏是先生子女中跟随先生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具体生动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先生立心高远的人生抱负,细致入微的言行家教以及作者终生受益的体会感悟,从一个平凡的亲人视角来解读一个不平凡的国学大师,新颖独到,令人难忘。
金岳霖晚年在老朋友的建议下撰写回忆录,每天想到什么写什么,陆续地写了一百个片段,虽为零散,却自成系统。一说历程,二谈情趣,三忆故交,皆为切身之感,对追忆的人和事倾注挚情,表现出来的却是冲淡闲适。这之中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是钱穆先生八十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读者不仅由此得见钱穆一生的求学、著述与为人,亦能略窥现代学术概貌之一斑。有心的读者更能从此书感受到20世纪“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这本书不光是写他自己一身一家的琐事,更加能启发那些对近当代人文思想感兴趣的“善论世者”。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为前清礼亲王代善裔孙.外界都敬称他为“毓老”而不名毓老自幼受宫廷教育师事陈宝琛、郑孝胥、罗振玉、柯劭忞、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和叶玉麟诸先生习经史子集之学为溥仪伴读.1947年被蒋介石监管至台湾在台湾宣扬中华文化六十余年述而不作不喜浮世之名不接受媒体采访本《易经》以为体而据《春秋》公羊学以为用及门弟子有上万人之多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毓老一生倡经世致用之学并注重对时势之分析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注入了真实的生命和和生机2011年3月20日于台北市家中辞世享寿106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对舜帝的影响及其“舜文化传统”的流变进行研究。“舜文化传统”主题,侧重探讨了舜文化“和”的精神内核,诸子百家对“舜”的认识等等,意欲发掘原典文化中仍可闪耀于当代的文化因子。“舜文化的当代诠释”,一是对“舜文化传统”的学术成果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扫描,一是对舜文化传统影响下文学变迁的诠释。从而可见舜文化传统的影响力和研究的全学科性、全方位性。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文、汉晋木简、敦煌文献、西北地理、蒙元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28岁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创了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念来分析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之先河;33岁发表《人间词话》,首倡“境界”说,把古典诗论引入到一片全新的美学视野,为中国诗学、中国美学研究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36岁发表《宋元戏曲史》,成为戏曲史研究的开拓者。他以二重证据法系统地考明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名号、世系和称谓,立论,为学者所叹服。梁启超称他是“学界重镇”,郭沫若誉之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金字塔”,连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也认为,“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