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人物传记,讲述主人公王舜的励志人生。全书以时间为序,讲述主人公从童年到暮年,通过不懈追求最终羽化成蝶的经历。少年时期,他饱经生活的苦痛和艰辛,依旧创造条件坚持读书;青年时期,他在农村接受时代风雨的洗礼,后他从农村走向城市,任教、从政。他热爱文学、热爱摄影、热爱文史研究,热心文化事业。他在每一个岗位都留下奋斗的足迹,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绩。作者走访主人公的家乡,采访主人公的亲人、同事、朋友,查阅主人公的工作笔记、日记、简报等,对这些真实的资料进行筛选梳理,将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事件融入书中。通读全书,主人公沉着踏实、坚定自信的性格,不屈不挠、锐意求索的精神跃然纸上。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邓州人。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理事、创作部副部长,上海大夏大学教授、副教育长,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李自成》《长夜》,中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春暖花开的时候》等。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派”,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历时40余年完成,曾获首届矛盾文学奖,有英文、法文、日文等译本。在《李自成》的创作中,毛泽东曾两次指示保护姚雪垠,这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是极其罕见的,具有传奇色彩。本书作者是姚雪垠的生前助手,为写此传与姚雪垠签订过“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的“君子协定”。本书就姚雪垠的独特经历、思想形成、创作成就及其作品的价值取向、美学追求、民族风格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探讨,是
蒋廷黻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经历和身份的“重要人物”,其回忆录有着较为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本书系作者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1979年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蒋廷黻一生经历复杂,亲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以学者的眼光与头脑进行观察思考,有人所未道之处。加之长期身处高位,回忆录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事,更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是该书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出版该书的着眼点。
王振义被誉为“白血病杀手”,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确立了国际公认的白血病治疗“上海方案”,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王振义秉持“只有奋发读书,有了技术才能救国”的信念,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积极创新治疗思路,在白血病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不损伤正常细胞情况下的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治疗理论,并在国际上首创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 穿行于王振义为人、为师、为医、为学的无数故事里,令我们感叹的已不只是医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感动于他作为长者的人格魅力,我们感动于他作为师者的言传身教,我们感动于他作为医者的妙手仁心,我们感动
本书是著名学者、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季羡林的青年传记,由其弟子钱文忠撰写。一代大家是如何成长的?作者以其通俗晓畅的语言,回溯季羡林先生的学生时代,记录下他年轻时的成长经历。从不谙世事的顽童,到卓有成就的学者,季羡林先生克服了种种困难,寻找到了学问与人生的道路。
《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系李先生回忆录。从中可窥见先生幼年生活、学习情况,尤其有关先生英语、文学方面,缕述甚详。先生回顾了中学时期、清华时期、西南联大时期、留学美国时期、回国任教于清华、北大时期的种种经历。文笔清新,感情真挚,妙语轶事,综贯全书。字里行间,处处见先生人品之高尚坦荡,学述造诣之精深,爱国热情之执着,对学生、对同事、对家人、对亲友之真诚关照与呵护。文如其人,书如其人,此书确为先生生活、工作的真实写照。
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所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余光中誉为“翻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游学于欧洲,与瓦雷里、罗曼 罗兰相识。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大学。后随中山大学外语系转至广东外语学院,任法语教授。著有《诗与真》、《风》、《晚祷》。 《梁宗岱传(插图本)》是国内外迄今为止一部系统反映梁宗岱教授生平事迹的传记作品,依靠档案文献、与梁氏同时代人的回忆文字等资料全面地描述了梁宗岱教授精彩的人生,展现了老一辈学人的学养和人文情怀,立场客观,资料性强,为读者深入了解梁宗岱教授提供参考。本书作者之一的黄建华是梁宗岱教授的学生和同事,以亲历者的身份写作此书,一定程度上是对记述梁宗岱教授生平的各类文献修正或补充,附录中的
岳麓书院自北宋建立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化 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近代 ,有一大批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人物均出自岳麓书院。近些年,岳麓书院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书院传承的“实事求是”等思想也 加受到思想文化界等社会各界的重视。同时,作为从历史中走来、千年传承有序且至今仍进行教学活动的传统书院,岳麓书院在大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这部书稿即是在此背景下,由李兵、钱哲昕、胡骉三位先生共同创作而成。李兵教授在岳麓书院教学多年,为社会各界讲解岳麓书院的场次不知凡几,极受欢迎,他将这些精彩的讲解化为文字,再加上胡骉先生拍摄的精美照片,读者读之,虽远隔千里,仍能有身处书院、亲临其境之感。 作者用精彩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把岳麓书院的建筑和历史融合在一起,解读在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
本书按年排比,以人相系,大致勾勒了唐文治的生平事迹,也简约描摹了自晚清到新中国之初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为我们还原那段历史、探究唐文治在某些历史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清晰的资料,这其间有许多资料系首次向社会公众披露。这是我国又一部研究唐文治生平史,以及研究近现代政治史、教育史的可资传世的长篇力作。
陈寅恪,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享有“三百年来靠前人”之美誉。近年来,“陈寅恪现象”成为文化界一大热点。陈寅恪的思想和精神,亦深刻地影响了作者的治学与处世。本书可作为《陈寅恪的学说》的姊妹篇。如果说《学说》是对陈氏学说体系内部构造的疏解,本书则是对陈氏学说体系的外部学术触点的著论,主要内容涉及陈寅恪的家学渊源与晚清胜流、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陈寅恪与《红楼梦》、陈寅恪与王国维和吴宓。
作者依据《庄子》本文及相关史料,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素材、深入构思;以散文形式、写实手法,全面展现传主的生命历程、思想轨迹、性格特点,阐明传主哲学、文学方面的成就及其在国内外的深远影响。丛书编审委员会审读认为,“该书以全新的视角、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庄老夫子”,“这是一部相当出色、极具个性特点的上乘之作”;“这是现今庄子研究最全面深入和真切生动的著作”,“带有开创和庄重深入的集大成式文化研究成果”,“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而珍贵”。
孟宪民(1900年2月2日-1969年2月18日),江苏常州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长期从事矿床地质的研究,包括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以及成矿理论的研究,是同生成矿学说的创始人。生前是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第一批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兼采矿系主任、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地质学报》主编等。本书详细介绍了孟宪民科学兴国的一生,以及他为地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叶嘉莹先生传承中华古典诗词近八十载,设帐南开大学逾四十年。本书 勾勒了叶先生在南开园诗教传薪、延续古典文脉的感人事迹,完整梳理了叶先生南开情缘的脉络渊源,生动展现了师生间跨世纪、逾骨肉的情谊。 亲炙弟子、家人友朋、助理秘书等从多视角展现叶先生的品格修养、学术成就等。既有先生心系故土、结缘南开及兴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之历程:又有先生全任神行之“跑野马的教学意境; 有对先生融贯中西之“兴发感动”“弱德之美”等学术思想的研究述评,阐发先生激活古典诗词之诗教影响。 书中收录叶先生手书诗词作品,及本书编委会多方收集的百余张珍贵照片,图文并茂。 该书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沈立岩教授主编,叶先生亲自审定,附有 的迦陵年表、著作目录、所获荣誉、捐赠情况等,集文学、史料、学术价值于
—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奠基者之一,科学研究方法之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这是历史对亚里士多德做的注解。 但除此之外,他到底是谁呢? 他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他对世间万物都充满探究的热情: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音乐、诗歌和政治。 他观察一切,他思考一切。 他终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追寻真理。亚里士多德不曾想到,生前背井离乡、颇遭非议的自己将会成为中世纪学术的奠基人,其影响力一直延伸到百余年后的文艺复兴,直至牛顿物理学的出现。 他 不会想到,在两千余年后的 ,自己极不平凡的人生路途和超凡脱俗的哲学造诣已化为一幅幅画卷,铺展到每一位对他心怀好奇或憧憬的读者面前。 亚里士多德到底是谁? 他何以穿越千年仍被世人铭记在心? 希望这本书能为亲爱的读者
《洛克菲勒给儿女的一生忠告大全集(白金版)》包括洛克菲勒给儿女的人生忠告、洛克菲勒给儿女的财富忠告、洛克菲勒给儿女的处世忠告、洛克菲勒给儿女的事业忠告、洛克菲勒给儿女的生活忠告等五个篇章共222条忠告,将他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富可敌国的秘诀娓娓道来。《洛克菲勒给儿女的一生忠告大全集(白金版)》是一部教人如何面对人生、事业、家庭的百科全书,倾注了一位父亲对儿女最真挚、最坦诚的关爱。读罢此书,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父亲给孩子们的最有价值的财富。
中国语言学研究,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早在汉代,就有语言学大师扬雄和许慎。其后,列代均有语言学家。可是,历代史书中的《儒林传》中却少有语言学家的传记。例如,写一本韵书《切韵》的陆法言,写《中原音韵》的周德清,三十字母的守温等,他们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很大,而史书上却无传。我们感到应该为他们立传,以弘扬他们在中国语言学上的贡献。 由于史书上少有语言学家的传记,即使有也是简要记载,资料较少,编写《中国历代语言学家》不易。《中国历代语言学家》作者,大多对所写语言学家有学习研究。他们多方收集资料,检阅辑录,爬梳整理,从而对每位语言学家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著作,有较为详细的述评。
《于安澜先生纪念集》收集了对其人其事,以及他的著作都进行了评论的文章,为您精彩呈现于安澜先生的精彩人生!于安澜先生1902年出生于河南省滑县,1924年夏季,被免试保送河南大学(当时为中州大学)深造,1945年先生应聘于母校,出任文学院副教授,1999年8月16日与世长辞。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先生为我国的学术文化与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了近70个春秋,在音韵、文字、训诂、古典诗词、美术、书法、篆刻诸领域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