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贝聿铭》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他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 朗在内的 大卢浮宫 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以可贵的记者视角展现了贝聿铭的一生。书中的贝聿铭是个 普通人 :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犹豫又备受质疑,
高迪的建筑艺术就像一本摊开的书。然而作为巴塞罗那孤独的 美学祭司 ,他的个人形象却从来罕为人知,始终是一个谜。无论生前死后,高迪奇特的言行举止和创造力都有几近疯狂的魔力,如今高迪已成为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 本书是蜚声世界的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 高迪(Antoni Gaud ,1852 1926)的传记,将高迪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捕捉了高迪人生和事业的道路,反映了加泰罗尼亚不同寻常的民族文化,从而让真实的高迪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北京后大约两个月,便结识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对年轻的夫妇彼此吸引,一见如故,亦成为终身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同为艰难乱世的亲历者,兼具亲密挚友的特殊身份,费慰梅也许是有资格讲述林徽因与梁思成传奇故事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放战争,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才子佳人在苦难与贫穷中患难与共,共同的理想、兴趣爱好使两人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林徽因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诗文,梁思成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建筑事业。这本传记,以细致客观的笔触,展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多彩的感情生活、对人生与理想的执着以及他们的成就与创造。
他是现代建筑和设计界与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并列的四大师之一。 他是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建筑的设计者。 他是安 兰德的著名长篇小说《源泉》( Fountainhead )中主人公的原型。 他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 有史以来伟大的美国建筑师 。 他是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 本书是建筑或设计大师当中,非常罕见的长篇自传。全书文字流畅而不乏抒情、幽默,有大量人物的行为、对话等细节描写,接近于自传体小说,模仿赖特自己所崇拜的伟大作家雨果的笔法。以外祖父举家从威尔士移民来到美国开篇,接续自己的童年、少年,初恋、进入建筑领域,以及成年后的婚变、破产、事业低落和晚年的复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极为丰盛。 变化的秩序深邃无尽。我一直在探求这个自然秩序本身的秩序。我试图将它理解为一种原则,终我接受了
吴飞鹏,现任上海海派生活美学促进中心副理事长、上海依众文化传媒中心秘书长之职。赉安(1890-1946,法国人)为被誉为建筑装饰派大师,上海近代建筑先驱(与邬达克齐名),为上海留下了一百多幢近代建筑(目前已知76处122件作品),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烙印和逝去的故事。本书是赉安的生平传记(他1920年来到上海直到去世),再现了一名外国友人上海传奇,见证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变迁,与 建筑可阅读 一脉相承,是海派文化的好阐释。
笔者写《梁思成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除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甘以雯女士的邀约鼓励,以及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的大力受持之外,还有就是我对梁思成的敬重了。至于我暂时搁置已经创作过半韵多达三十余册的《中国·世界遗产探秘丛书》,全身心地投入到《梁思成传》的采访与写作之中,而不担心前者因此而延误或“炒冷饭”一事,我几乎全置诸脑后了。谁让我对写梁思成存心已久且过于偏爱了呢?这样说,似乎有点作秀或自作自受或得了便宜卖乖的味道。其实,我和许多作者一样对《 。不过,我只学得皮毛,不及这位文学大师半点精髓,但个人喜好,恐怕是无药可救了。当然,至今关于人物传记又有几册可与比肩?不向*冲击,又岂是文化“战士”(笔者曾有过13年军旅生涯的经历)之所为?仅此而已。 按说,我本没有资格来写这本《梁思成传
罗哲文是中国当代古建筑研究*人、长城研究 *人,也是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始人和 中 国历史文化名城 评选的发起人,参与了国徽设计、 北海团城保护、长城等重要事件,是梁思成、林徽因 的学生。从1950年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几乎经历 了新中国文物保护的所有重要事件。现为中国文物学 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高亚鸣 所著的《罗哲文传(万里长城*人)》记录了罗哲文 的成长经历,求学之路,与梁思成的师徒情谊以及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罗哲 文传(万里长城*人)》中叙述了罗哲文参与的文物 保护事迹,展现了罗哲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吃苦 耐劳的优良作风,为同道晚辈竖起了一座平凡而伟大 的丰碑。
《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自传,以“家族”、“入行”、“事业”、“自由”、“形式”五卷,展现了赖特传奇的一生:童年的美好、懵懂与自然的启蒙;初入社会的青涩与憧憬;事业起步的欣喜与磨练;以及他自立门户、与流俗决裂的卓越不群。 在赖特优美流畅的文字与奇巧清新的哲思中,我们可以窥见一名建筑大师的成长历程,以及整个建筑界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美国社会以及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周莉华编*的《何镜堂传》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传记 系列中的一本,何镜堂,建筑学家,中国工程 院院士。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华南工 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 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 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九 、第十届政协委员。 他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 两观三性 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探索出 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 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 秀设计一、二等奖100多项,在《建筑学报》发表学 术论文52篇,共培养博士、博士后70名。 他尤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设计,主持 设计了2010年上海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 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以
《暖林徽因传》是“风花雪月是民国”丛书之一。 《暖林徽因传》作者夏墨用清澈的文字、简约如莲的笔调、诗意的笔法,以时间为脉落,情与诗完美融合,带你回首林徽因,感叹她美丽如梦的传奇一生。
为留住北京,为留住一座经典的城市,梁思成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本来可以不说话,让故都离他远去;也可以远走他乡,让故都留在梦中。但他实在放心不下,他太爱这座城市了。历史真是无情,当故都将倾的时候,想去扛住她的竟是一个瘦弱、还有些残疾的书生,他哪里来的勇气呢?文化?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他是梁启超的儿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宝贵的东西。 人格是一种操守,一种精神,是做人的灵魂。梁思成夫妇之所以被后人怀念、尊敬,人格的魅力为重要。他们真诚无邪,爱国敬业,忘我奋斗,追求新知,从不屈从于权力、权威的压力,坚持他们认定的真知、真理,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少有的风骨。
这是一本自传,也是台湾建筑设计、建筑教育,都市空间与博物馆发展历程的自传。汉宝德,建筑设计是他的本业,教育是他的理想,艺术是他的兴趣。从自然科学博物馆到台南艺术学院,他的使命感让他构筑了人文与科技的事业;从垦丁活动中心一直到溪头活动中心的建筑设计,他完成了自我建筑的主义演进;从百业窗创刊到如今的专栏写作,他一秉文人气息,道出世俗币病。 《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由汉宝德先生亲自执笔,就一位人文大师而言,他的谦朴笔调,将其一生由小时逃难到随国民党政府来台,从求学到做事,以其学建筑过程为主调,兼及他在教育及公共事务上(包括修古绩、办博物馆、办学校等)的一些事迹。(汉宝德生於一九三四年,今为68岁) 阅读汉宝德,除了建筑的美感启发外,更有一份深刻的人文关櫰与历史情感。
电视这种媒体,特点之一就是内容转瞬即逝,不能奢望有兴趣的观众会转录。云南人民出版社将电视内容转换成平面印刷,提供传统阅读方式,是个切实的办法,但我这里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出版社方面的创造性。媒体形式不一样,优势就不一样,出版物在文字内容方面,在平面图象方面,更为细致深入,扩展了人文内容,读者可以优游自如地检点,仔细审视。 作者希望出版物还能多于电视栏目的,是挖掘一些负面的和有争议性的人物和内容。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有个特点,就是负面的经验多。这些经验是宝贵的。当我们认识到它是负面的、有争议的,积极的意义就显现了。
理查德·科因著的《建筑师解读德里达》再度审视了雅克·德里达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德里达曾以某种方式被邀请参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场特殊的建筑实验,即我们所知的解构主义。请他证明解构主义的合理性,并给予支持。德里达无疑协助了这场实验,调整了他的思想以适用于解构主义。他和建筑师、建筑的对话也成为德里达思想遗产的一部分。本书可以看作对德里达与建筑互动的一次回顾,但本书就他的思想内涵提出了一种略微不同的思考,同时特别关注了建筑教育方式与建筑实践方式。 这样一本简要的入门书,对于建筑系学生与建筑实践者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本书就德里达思想如何融入对建筑产生影响的知识体系中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概述。
黑川纪章,1934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是二战日本第二代建筑大师。他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他提出的“从机械原理时代到生命原理时代”的命题为世界建筑学增添了新的一页。黑川纪章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日本文化体现在建筑上,他总是将传统遗产当作激励与促进创作的催化剂,从而使他在建筑传统内涵的表现上具有独特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这也正是其令人无法模仿的创作秘诀。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最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优选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
勒 柯布西耶(1887 1965年)是现代主义中*影响力的建筑师、城市规划者和理论家之一。《伟大的柯布西耶》巨细靡遗地介绍了这位20 世纪的建筑巨匠、杰出设计师的生活和工作,堪称一本完美、宏大的视觉传记。书中收录了他的工作草图、绘画、日常信件、生活照片以及各种建筑作品,所有图片多达2000 余张。 翻阅《伟大的柯布西耶》时,读者会紧随柯布西耶的人生轨迹 童年的游历之旅、成为一名多面手(画家、作家与建筑师)、开展各种建筑项目、印度之行、在地中海安度晚年。 《伟大的柯布西耶》的两位作者让- 路易 科恩、蒂姆 本顿均是研究柯布西耶首屈一指的专家,二人担当了这本丰富的 纸上档案馆 的管理员,分别撰写了优雅动人的前言与章节介绍。由于二人的努力,我们得以走进柯布西耶的世界。
《桥城(大学生城市设计竞赛作品集)》是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与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第一次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生竞赛的作品集锦。《桥城(大学生城市设计竞赛作品集)》内容包括设计竞赛概要、评委点评与寄语、获奖作品介绍等。《桥城(大学生城市设计竞赛作品集)》可供广大建筑院校学生以及建筑设计师、城市设计研究参考。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书稿,往往能蕴含比描述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象。 本书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之一,该书以简练的文字、丰富的图片为我们展现了梁思成的辉煌一生。除了正文外,还选摘了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图片说明力求改变通常的模式,从而较为活泼,也更具内涵。使一个人的一生多层次、多侧面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
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