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译丛的翻译和出版,正是我们继续国内学术界努力的新尝试,本丛书旨在选择现、当代西方政治学的经典和名著予以翻译出版,为进一步译介西方政治学并促进我国的学术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本丛书内容丰富,包括政治哲学、国际动态学,制度与文化、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等。
1991年底,其时被世人公认为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顷刻间土崩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更令全世界迷惑!至今,围绕苏联解体原因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争论仍在继续,人们极力想解开这个迷,探讨其真实的原因和教训,以警示世人。 本书作者盖达尔先生,是的经济学者,1992曾经担任过俄罗斯政府代总理。作为前苏联核心机关的工作人员,作者亲历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并有机会掌握大量翔实的内部资料。作者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其僵化的经济制度使然。在本书中,作者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帝国衰落的过程开始,从呈现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经济状况入手,抽丝剥茧似地分析了由食品短缺、物价飙升、货币危机、金融失信、石油价格下跌、政策失当而引起的其经济恶化,如何一步步地演变为危机、演变为灾难、演变为破产,演变为政治失控,
本书以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文官制度的变迁为基础,全面勾勒了美国文官群体发展演变的轨迹,着重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对美国文官群体的政府角色和阶级阶层属性进行了定位阐释与分析。这是近年来国内系统研究美国文官这一特殊白领职业群体的一部重要著作,具相当之学术价值。
中国作为内陆欧亚的大国,其历史进程从一开始就和内陆欧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要注意到历代王朝的创建者中有一半以上有内陆欧亚渊源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可以说,今后中国史研究要有大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内陆欧亚史研究的进展。 ???古代内陆欧亚对于古代中外关系史的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古代中国与位于它东北、西北和北方,乃至西北次大陆的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无疑是古代中外关系史最主要的篇章,丽只有通过研究5内陆欧亚史,才能真正把握之。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既饶有学术趣味,也是加深睦邻关系。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因而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由此可见,我国深入开展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责无旁贷。 ???为了联合全国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力量,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内
本书提供了一种向资本主义转型的新理论。通过讲述资本主义如何在资本家缺席的后共产主义中欧被打造的故事,它引导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现代资本主义起源的问题。 本书通过深入研究,深刻描绘了由中欧前共产党技术专家以及异议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体制废墟上构件的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 这是由三位美国社会学家作出的开创性研究,它主要研究了匈牙利、波兰和捷克共和国从国家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问题。
作者充分吸取亨廷顿、珀尔马特、芬诺、马科松等西方学者的政军关系理论,并在三宅正树有关政军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时代为顺序,选取了从1912年日本军部要求增编两个师团事件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大正、昭和时期的政军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军事介入政治的详细经过及其背景,剖析了军事介入政治的真实原因。 ???作者对近代日本政军关系的研究,是基于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推动了新时期日本学界对于近代军国主义形成体制的关注,为日本政治、军事体制的变革和政军关系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核武器的出现是人类科学进步与大国战略需求相结合的产物。本书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将各核国家的核武器与核战略融入不同时期国际战略形势的大背景,在多项政策的结合上,重点阐释了各核国家不同的战略诉求和战略手段的运用,并以唯物史观和辩证的方法,剖析了核战略的发展与调整,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国际安全格局的演变。作者认为:尽管实现无核武器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但是,人类的在于能够在危难之中拯救自我,我们有理由对争取世界持久和平与稳定充满信心。
《犹太政治传统--卷二》本卷处理犹太人的资格问题。核心是两个提问:谁是犹太人?谁不是犹太人?个问题涉及团体内部的平等和不平等: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成员资格?不同种类的成员资格?第二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恐惧、敌意,还有尊重等决定多种可能性的相互冲突的情感和态度。这些都和政治大有关系。正如后来罗马公民权的授予问题一样,成员资格的问题历来是政治的核心问题所在。还是让我们跟随着这本书,回到犹太人《》的开端吧。
本书是著名学者张灏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幽暗意识”和“转型时代”概念的提出,曾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 本书系统地论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开出民主宪政的道路,通过意识和幽暗意识正反两面辨析儒家文化传统的合理与不足。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 本书为我们开辟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新视角,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
在世纪之交,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相互促进,加速发展,国际风去更加复杂多变,世界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也进入的大调整时期。本书中心突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且史料翔实、行文流畅、语言简洁、朴实,夹叙夹议、一气呵成,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这在年轻学者尤其难能可贵。本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为研究起点,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为研究重点,通过大量收集、分析、研究美国近年解密的官方档案、有关决策人物的回忆录等,并参照中、朝、韩、俄等国的有关资料及各方当事人的评述、回忆录,广泛吸收外研究成果,并通过纵、横向比较、分析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差异等情况。
一、本书利用《尹湾汉墓简牍》尹湾六号汉墓出土木牍之官文书释文,以考证汉代官制与地理。释文所用之符号,完全参照。 二、《尹湾汉墓简牍》之释文不附各条号码,甚不方便使用。今每条释文加一号码:前一数字为《尹湾汉墓简牍》之页码,后一数字为该条释文在该页之次序数。如82-3表示该条释文为《尹湾汉墓简牍》82页之第3条。 本书引用《尹湾汉墓简牍》之释文,以引用《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最多。部分章节引用《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每条释文除页码及在该页之次序数外,再加一括号号码,括号中之数字为《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释文之先后顺序号。如86-5(18)表示该释文为《尹湾汉墓简牍》86页之第5条、《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之第18条。 三、本书征引文献,于内文及注释仅注明作者、书名(或论文之篇名)、征引之页码。另于书
人们必须重新思考欧洲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运转了50年之久,今天却不再有效。不仅如此,随着欧盟的东扩,一个新的时代,即边界推移和边界消失的合作时代,也开始了。这难道值得奇怪吗?欧洲化将把我们引向何方?迄今为止,它究竟做了些什么?对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欧洲的兴奋之情(或许还有怀疑),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欧洲直到今天仍然未被理解,未被接受。这种在历史上的、独特的跨国家、跨社会共同体的构成形式,了一切现存的范畴和构想。欧洲的范例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政治概念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工具,离历史现实已多么遥远,已经变得多么迟钝——它们仍然被禁锢在民族主义的思维大厦和方法论之中。 究竟是什么把一个幅员更加辽阔的欧洲维系在一起的?显然,是一种新的构想,世界主义欧洲的构想!这本书所要阐明的正是欧盟的崭
“冷战”作为世界现代历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正是因为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世界两大阵营相互对抗已经成为历史,人们才有可能在冷战格局已不复存在的条件下,回过头来对于冷战的起源、美苏冲突的演变过程、中苏结盟和走向分裂的原因、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内部结构、冷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比较客观的重新思考。于是,从9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关于冷战及其历史的研究和讨论掀起了新的热潮。在参与学者的人数和国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题目的种类和范围以及档案资料所涉及的语种和国家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几十年的研究状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在西方学界把冷战史称为冷战国际史。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季
冷战史研究在国际已开展有多年,成果也颇丰,但中国学者以此为专题出版专门学刊还是头一回。书中内容主要分为研究论文、档案刊布和书评三部分,除着重以国际冷战史为重心外,研究论文还会侧重于冷战期间中国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以考察国际冷战对中部事务与对外政策的影响。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本书档案文献丰富多彩,既有关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是如何出台的俄国解密档案,又有涉及1956年10月波兰危机与中国关系的波兰解密档案,这些档案的发表,为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