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译丛的翻译和出版,正是我们继续国内学术界努力的新尝试,本丛书旨在选择现、当代西方政治学的经典和名著予以翻译出版,为进一步译介西方政治学并促进我国的学术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本丛书内容丰富,包括政治哲学、国际动态学,制度与文化、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等。
1991年底,其时被世人公认为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顷刻间土崩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更令全世界迷惑!至今,围绕苏联解体原因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的争论仍在继续,人们极力想解开这个迷,探讨其真实的原因和教训,以警示世人。 本书作者盖达尔先生,是的经济学者,1992曾经担任过俄罗斯政府代总理。作为前苏联核心机关的工作人员,作者亲历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并有机会掌握大量翔实的内部资料。作者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其僵化的经济制度使然。在本书中,作者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帝国衰落的过程开始,从呈现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经济状况入手,抽丝剥茧似地分析了由食品短缺、物价飙升、货币危机、金融失信、石油价格下跌、政策失当而引起的其经济恶化,如何一步步地演变为危机、演变为灾难、演变为破产,演变为政治失控,
本书是著名学者张灏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幽暗意识”和“转型时代”概念的提出,曾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 本书系统地论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开出民主宪政的道路,通过意识和幽暗意识正反两面辨析儒家文化传统的合理与不足。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 本书为我们开辟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新视角,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
核武器的出现是人类科学进步与大国战略需求相结合的产物。本书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将各核国家的核武器与核战略融入不同时期国际战略形势的大背景,在多项政策的结合上,重点阐释了各核国家不同的战略诉求和战略手段的运用,并以唯物史观和辩证的方法,剖析了核战略的发展与调整,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国际安全格局的演变。作者认为:尽管实现无核武器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但是,人类的在于能够在危难之中拯救自我,我们有理由对争取世界持久和平与稳定充满信心。
《犹太政治传统--卷二》本卷处理犹太人的资格问题。核心是两个提问:谁是犹太人?谁不是犹太人?个问题涉及团体内部的平等和不平等: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成员资格?不同种类的成员资格?第二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恐惧、敌意,还有尊重等决定多种可能性的相互冲突的情感和态度。这些都和政治大有关系。正如后来罗马公民权的授予问题一样,成员资格的问题历来是政治的核心问题所在。还是让我们跟随着这本书,回到犹太人《》的开端吧。
本书追溯现代国际法理论形成的历史,从中世纪人文主义和经院哲学的传统,到格劳秀斯、普芬多夫、霍布斯、洛克、卢梭和康德等政治理论家,展现他们如何分析恐惧、国际惩罚、占领荒地等战争理由,以及自然状态下行为主体的道德限度。叙,述中注意点出每一理论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殖民战争的实践影响,并通过现代政治理论中国家与个人的类比关系,揭示了一自由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复杂联系。
本书对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主义与王权主义、君权主义做了政治形态性区别,并对皇权主义在后战国时代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此分析有五个特点:其一,时间上限定于秦汉之际,约七十年。其二,方法上采用历史、制度、实践三者的技术分析方法,从而表明皇权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皇权意识形态的自觉建构。其三,在论域上拓展出思想共训层面,从而使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更具客观性。其四,在结构上的皇权主义把握为一个整体。其五,在观点上提出并论证了“天高皇帝近”的命题。
本书主要研究了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生活史。书中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介绍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众多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亲疏聚分。
人们必须重新思考欧洲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运转了50年之久,今天却不再有效。不仅如此,随着欧盟的东扩,一个新的时代,即边界推移和边界消失的合作时代,也开始了。这难道值得奇怪吗?欧洲化将把我们引向何方?迄今为止,它究竟做了些什么?对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欧洲的兴奋之情(或许还有怀疑),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欧洲直到今天仍然未被理解,未被接受。这种在历史上的、独特的跨国家、跨社会共同体的构成形式,了一切现存的范畴和构想。欧洲的范例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政治概念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工具,离历史现实已多么遥远,已经变得多么迟钝——它们仍然被禁锢在民族主义的思维大厦和方法论之中。 究竟是什么把一个幅员更加辽阔的欧洲维系在一起的?显然,是一种新的构想,世界主义欧洲的构想!这本书所要阐明的正是欧盟的崭
本书为我国历史学家朱杰勤教授为“东南亚华侨史”课程所写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全书根据东南亚华侨社会活动的重大事实,由古到今顺序论述,从汉代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及东南亚各国独立自主时期。此次新版又附加“华侨史研究文集”(外一种),论述东南亚、欧美华侨的经济状况、政治斗争、历史作用及重要人物等具体问题,是研究中外交通史、中国国际关系史、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史、中国外交史的重要参考书。
冷战史研究在国际已开展有多年,成果也颇丰,但中国学者以此为专题出版专门学刊还是头一回。书中内容主要分为研究论文、档案刊布和书评三部分,除着重以国际冷战史为重心外,研究论文还会侧重于冷战期间中国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以考察国际冷战对中部事务与对外政策的影响。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本书档案文献丰富多彩,既有关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是如何出台的俄国解密档案,又有涉及1956年10月波兰危机与中国关系的波兰解密档案,这些档案的发表,为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资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本书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其发展和作用的全过程。 繁荣社会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和繁荣的过程。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呼唤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呼唤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换言之,没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也就没有社会科学真正的发展和繁荣。理论贵在创新,创新需要勇气,
在世纪之交,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相互促进,加速发展,国际风去更加复杂多变,世界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也进入的大调整时期。本书中心突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且史料翔实、行文流畅、语言简洁、朴实,夹叙夹议、一气呵成,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这在年轻学者尤其难能可贵。本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为研究起点,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为研究重点,通过大量收集、分析、研究美国近年解密的官方档案、有关决策人物的回忆录等,并参照中、朝、韩、俄等国的有关资料及各方当事人的评述、回忆录,广泛吸收外研究成果,并通过纵、横向比较、分析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差异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