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南等的《(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为从事汉英翻译的工作者、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的技能指导和配套练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Partone)综述汉英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Part Two)介绍了十项实用汉英翻译核心技能;第三部分(PartThree)讨论了汉英翻译中的特殊问题,诸如比喻、习语的使用、文本分析等;第四部分(PartFour)提供六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及译文范本,并对文本和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用以指导学习者的翻译实践。全书内容包括技巧讲解、练习及答案解析。 《(汉英翻译指要——核心概念与技巧》是汉英翻译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参考学习用书,对翻译工作者、口译员及高等程度的英语学生都有指导意义。
尽管连贯是任何文学文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但在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加以有机的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维面上的连贯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单维视角的局限,摆脱其一一对应的静态语义等值模式,并用大量实例表明,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与语篇内其他语言单位和语篇外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同维面上的相互关系。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以化的手段体现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以最接近于原文风格的方式再现原文在各个维面上的连贯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才可以获得的等值量。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
本辞典继承前人译学研究的成果,介绍译学新现象、新领域和新理论,并对译学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作积极的探讨。 全书分分类词目、译论百部、译学百论主要板块,收录词目1900余条。 分类词目分27个大类,涵盖翻译概念、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翻译史等领域,涉及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汲取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充分体现“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这一特点。 译论百部简明扼要介绍外重要的译学著作。 译学百论总结外重要翻译理论家的主要翻译思想。 录含《中国翻译要事年表》、《我国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分类书目》、《外翻译组织与期刊名录》等内容。
本书的撰写目的是想以个人的思考所获,走出翻译的“科学观”和“艺术观”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峙局面。当然了,这或许只是一种奢望。不过,翻译理论的确不应该只是徘徊在“科学观”和“艺术观”所含有的工具论与艺术论的两极之间,进而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沼不能自拔。多元的视角,可能为翻译研究展现出新的途径。而我们这本书里所要做的,则是想从翻译与人的关系这一视角入手,来考察它的历史性及其背后隐含的人本身的“构成”问题。这里说的“构成”,是指人本身的意识指向与转化、变易以及更改意义上的翻译之间的关系背后所具有的那种自我保护或保守倾向。换言之,我们认为,只有在认可了人的个体性的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探索这一由个体及其差异形成的翻译世界,以及这一世界所得以成就自身的多元格局。因而,我们在书中提出了人的
本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就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术语的翻译及其规范化、双语词典中的术语及其翻译、术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等问题所展开的研讨,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术语翻译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翻译工作中的术语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推动术语学、翻译学和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在我校召开也必将对我校的翻译学重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术语与术语翻译研究(第二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戎林海、沈怀荣编著,是这次会议集成的文集,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近代翻译上起鸦片战争,下迄五四运动,为了便于论述,上限适当上推至1810年左右,下限适当下移到1923年前后。考虑到近代翻译特殊的情况,叙述内容以西学翻译为主,只在极少数地方涉及到中学外播。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黄忠廉、方梦之、李亚舒等编写的这本《应用翻译学》系原创性理论著作,从立说、专论和交叉论三个方面构建应用翻译学。 部分为总论,从宏观上为应用翻译学立论,包括创建论、来源论、现状论、体系论;第二部分为分论,从微观上探讨应用翻译学的基本内容,建立其理论架构;第三部分为关系论,探讨翻译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成的关系学科,其他学科在翻译(学)中的应用及翻译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应用翻译学》可用作外语院系和翻译院系的,更可供翻译研习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