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俄国文学简史》以兼顾学术性、普及性和简明性为原则,以时间和重要作家、作品为主线,对19世纪之前直至当下的俄国文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介绍。全书内容详略得当,既有大的文学史方面的概述,又有细致的作家、作品分析,同时将文学事件、历史事件,作家的生平、重要经历、创作思想以及作品分析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既能够全面把握文学发展流变的概貌,又能够对重要作家、作品有深入的了解。
《大学俄语东方(新版)1套装(学生、语法、一课一练、泛读、听力共5册)(*网店)》是组套图书,包括以下五本:《大学俄语东方(新版)(1)(学生)(配MP3)》《大学俄语东方(新版)(1)(语法练习册)》《大学俄语东方(新版)(1)(语法练习册)》《大学俄语东方(新版)(1)(泛读教程)》《大学俄语东方(新版)(听力教程)(1)(配MP3光盘)》。;本着综合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将语言知识和信息结构相结合,强调语言教学的整体性,注重语篇教学立体化和学习环境立体化。
《东方大学俄语新版3学生用书》全新升级,配有"外研随身学"App,随时随地学俄语。 教材融合了我国俄语教学数十年经验与国外先进教学理论,将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俄语国家国情,选材真实,语言地道,图文并茂,题材丰富,富有时代气息。本书为系列教材的第3册,适用于高校俄语专业二年级学期。 学生用书的课文讲解、参考译文以及课后练习答案包含在教师用书中,教师用书配套光盘含12课课件。
本书以传统教学环境与虚拟现实教学界面的不同感知源泉为逻辑起点,进而以两种界面中认知规律的差异性为问题导向,把全书分为认知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研究两个部分。在理论上,本书对虚拟语境的构建、语言认知的智能化与俄语教学方法的交叉领域进行分类研究,使其在外语教育理论体系的框架内相互连接,从而为外语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践中,本书以创新教学模式为目标,把虚拟现实教学界面的学术研究和基于虚拟语境的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用俄语智慧教学实践为教学环境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研究论据和评价手段,构建起人工智能、认知语言学及外语教学之间相互连接的桥梁。
苏联汉学家维里古斯和齐别洛维齐一生心血之译著,《今古奇观》优选的俄语译本。鉴于“三言”“二拍”卷帙浩繁,抱瓮老人选出其中佳作四十篇编成《今古奇观》。苏联有名汉学家伉俪维尔古斯和齐别洛维齐自毕一生之力,分别于1954年、1988年和1999年三次出版《今古奇观》中的选文,译文精良,高质量地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转换为俄语,为俄语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目前的丰碑之作提供了zui好的译本。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换译研究述评。将换译定位在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范畴;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知,换译之雏形孕育于翻译实践中。第二章,换译概念界定。通过称名历时考察,明确内涵并界定概念。第三章,换译类型解析。分析大量双语语料,根据“语形—语义—语用”矛盾,以形态为标准,归纳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第四章,换译机制假说。模拟“理解—替代—表达”过程,尝试弄清双语语形、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联,点线交织、动静结合,发掘显性换译机制与隐性换译机制。第五章,换译理据阐释。以语言学理论为主体,思维学和文化学理论为两翼,旁涉哲学、美学等其他学科,构成“一体两翼+空间+点缀”式理据阐释框架。在WHAT—HOW—WHY指引下,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的系统研究。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80年教学研究纪念文集》是北京外国语大学80年校庆与俄语学院80年院庆的献礼之作。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迎来了80华诞,作为北外历史 悠久的院系之一,俄语学院也在俄语教学领域深耕80载。80年来,俄语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娴熟的外语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全面的知识结构,兼具 视野和中国情怀的 化创新型人才。同时,俄语学院也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每年都有多篇科研论文发表,对俄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回顾了俄语学院80年历史,展示了北外俄语学院的教学研究成果。论文集根据时间线分为四部分,分别是: 篇 教学行家忆往昔 字里行间露真情——俄语学院老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第二篇 育人育心见本领 树人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换译研究述评。将换译定位在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范畴;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知,换译之雏形孕育于翻译实践中。第二章,换译概念界定。通过称名历时考察,明确内涵并界定概念。第三章,换译类型解析。分析大量双语语料,根据“语形—语义—语用”矛盾,以形态为标准,归纳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第四章,换译机制假说。模拟“理解—替代—表达”过程,尝试弄清双语语形、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联,点线交织、动静结合,发掘显性换译机制与隐性换译机制。第五章,换译理据阐释。以语言学理论为主体,思维学和文化学理论为两翼,旁涉哲学、美学等其他学科,构成“一体两翼+空间+点缀”式理据阐释框架。在WHAT—HOW—WHY指引下,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的系统研究。
《鄂伦春语·汉语·俄语对照词典》由 韩有峰,孟淑贤,(俄罗斯)莫罗佐娃·奥丽嘎·尼古拉耶芙娜等著
这部词典收词约8000条,可供大、中学俄语师生,翻译工作者使用,以常用词为主,包括有较为丰富搭配能力的常用动词、名词、形容词和部分副词,词的义项亦以常用义项为主,条目按俄语字母顺序,一律标主重音,词条主要包括:词条词、语法语音标注、义项及汉译文、搭配模式、搭配例证及汉译文注释等。本词典收词量大,选录了政治、经贸、文教、科技、日常生活等许多知识领域的常用词语,搭配面广,材料翔实,内容丰富,搭配力求全面反映了词义的搭配范围和能力,信息量大,尽量反映当代俄语词语的变化,着重实用性,针对性强,考虑到了中国读者运用俄语词语的难点所在,译文贴切,符合汉语语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