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英语自学方法教程(第二版)》一书以原典英语学习法为主要内容,阐述适合中国人自学英语的方法体系,介绍认知科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实用的英语学习方案和资源。本书既有丰富的案例、具体的方法、细致的程序,又处处渗透哲理分析。
本书可看作英国文学专家吕大年先生的读书笔记,全书共八篇,介绍了大多数读者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英国作品,如《第二只布谷》系英国《泰晤士报》历年读者来信汇编而成,在五花八门的信件中,既有对生活中各类琐事趣事的记录,也有文化含量相当高的对语言问题的讨论,甚至还有凯恩斯关于经济改革的来信,在二次大战的专题中既有战死士兵之父的来信,也有前德国军官、集中营主管对英美战俘的真诚问候与美好祝愿。《乔治时代的童年》则对各种18世纪画册和读物中的儿童形象及其所处的社会状况、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作了深入的剖析。《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对书信体小说、书《帕梅拉》,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对18世纪英国社会作了透彻的研究。《替人读书》是一篇别致的书评,不仅是书评人与原书作者加上书评读者的“三方通话”,更是“多方通话
一门学科要有开拓和突破,需要深入了解学科自身的发展史。翻译活动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不间断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翻译传统,但将这一翻译活动的演变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考察,却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邹振环著的这本《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对于中国翻译史学在20世纪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将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演变过程以“起承转合”为线索,对20世纪(1902-2000)中国翻译史研究的起步、发轫,如何经过民国时期的承接、承势,至1949年后的演变、转折,并在20世纪末完成了中国海峡两岸汇合、会聚的过程,作了系统的梳理。全书以翻译史研究论著为主要资料,结合其他文献,抢先发售勾勒出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发展演变的脉络与系谱。作为一部专门学科的史学史,全书资料翔实,论说丰赡,品评力求客观而深入,填补了学术
本书由两大部分构成,上篇阐释"三义三向法"的教学理念,下篇展示"三义三向法"的教学实践。 "三义三向法"包括以挖掘语言之美和思想之力为主的内文本分析和以感受思维之度和文化之维为主的外文本分析。内文本分析的路径为"三义",即语境义、修辞义和谋篇义,外文本分析的路径为横向思维、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在英语课堂中实施"三义三向"文本分析法,可有效提升高中英语、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这三个层面的英语教师的"文学力"和"思考力",进而高效贯彻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书内容全面,教学实践充实,对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大学教师、高中教师和研究生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英语教学中反馈研究:理论与实践》共有四个部分:部分从反馈来源、反馈方式、反馈侧重点、反馈文体风格和学生对反馈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回顾了二语/外语写作领域中的反馈研究。反馈来源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和自我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反馈方式的研究是有关口头反馈、写作讨论会式的反馈、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作文自动反馈和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反馈研究。反馈侧重点的研究主要关注对作文进行先形式后内容的反馈、先内容后形式的反馈或对形式和内容同时进行反馈的问题。反馈风格研究的是反馈的语言和语用特征,包括反馈的言外之力和反馈的明晰度。此外,在这部分,笔者还讨论了反馈研究与二语/外语教学的关系。
《教育语言学:一个社会符号的模式》系统梳理国际教育语言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并基于自己的理解做适当评价,初步建立社会符号视角的教育语言学学科理论体系。本书所介绍的研究内容具有重大学术意义,这表现在本书报道的研究内容奠定了社会符号视角的教育语言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教育语言学研究的语篇发生方法论,并成功应用于教育语言学研究实践;基于语篇的表意互动功能对教育意义潜势的建构规律做了严谨的阐述。
《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是小学教师学历教育本科段教材,为小学英语教师就英语教学的目标原则,方法,手段及现代教学规律做了全面的阐释,能够为小学英语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This volume is a self-selected anthology of academic writingsby Shi Xu which have been published in various internationaloutlets since 1990s. Indicative of his personal intellectualjourney through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his collectioncontains cultural critiques of mainstream language and discoursestudies, enquiries into cultural forms of human discourses, andexplorations in culturally unfamiliar or new discourses. It isdesigned for anyone who is interested in going beyond traditionalbounds of discourse and munication studies and engaging inculturally conscious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to humaninteraction.
本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始终紧扣英语自形成伊始便不断呈现出的在语言变体意义上的多元特征,全面讨论英语的过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指出这一语言将以不同方言共存为本质特征,成为全球众多族群真正共有的世界语言。图书的适用对象:英语专业研究生、学者。
《译者主体论视角下的 英译研究》以译者主体论学说为理论框架,从译者对于原语文本的主观阐释和对译语文本的积极构建等方面出发,从宏观角度上描述中国典籍《老子》文本在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的译介,从微观的角度,比较《老子》在20世纪三次翻译高潮中涌现出来的代表译者、译作。
《英语常见疑难问题解答》收集了大量有关词义、语法、习惯用语、修辞、语调及动词体貌等问题,以问答形式对一些语言现象追根溯源,详加分析,说明并辅以大量例句,力求通过问题的解析,使读者能触类旁通,对有关的语言现象能有系统的概念和较深的理解。 《英语常见疑难问题解答》例句大多选自英美名著,并注重其趣味性以增加此书的可读性,使读者从生动活泼的语言中加强语感,增进理解掌握能力。选用例句注意到文字上深浅难易的搭配,以适应不同水平的读者的需要。每一例句均有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