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CEO周成刚从2013年发起 探寻世界名校之旅 活动,本书是他对这场历时7年的国际教育寻访的总结。7年间,作者及其团队穿越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地20多个发达国家,行程超过40万里,足迹遍布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200多所世界名校,从教室到实验室,从食堂到宿舍,从图书馆到创业中心,采访了数百位学生、教授、毕业生、创业者、诺贝尔奖得主、校长和政府官员,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旅途中的故事和风景、探访中的见闻与思考。 这是一部全方位展示世界知名顶尖学府理念、文化、思维的教育启示之书。多年来,新东方CEO周成刚走近名校,观察名校、探索名校,以摄影师的审美捕捉名校无与伦比的风采,以记者的敏锐挖掘教育强国培育精英的真正奥秘,以教育者的初心探索更有利于中国孩子的成长路径。
本书稿来自作者2016年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语境研究》(YB2016059)研究报告。 本书通过理论回溯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汉语古诗词英译进行理论与实践考察,就英译汉诗的 文化内部人 和 文化外部人 及其译作的社会互动进行分析与梳理,从形式与格式、语言与风格和意义与意境等方面对比分析汉英诗歌鉴赏标准,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化、民族审美、跨文化交流与译者主体性等五维分析汉英诗歌文本,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汉诗英译的变异与接受。 本书共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言,第二部分是研究主体部分,此部分共包括七章,第三部分为结论。全书主要使用中文写作。 这些结论和观点对当今中国译界增强对翻译走向的进一步认识有着很好的启示,对掌握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的翻译路径有
《课程思政视阈下的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是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牵头组织编写的一部论文集。该论文集分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督评促教、教研相长四个板块,收集了学院40余名教师的研究实践和教学成果。论文集中的各位作者均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论文不仅关注了外语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且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爱国情怀等问题。可以说,本论文集主题聚焦,内容丰富,是来自教学一线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宏观梳理了近三百年英语世界的中国典籍翻译和近一个多世纪美国的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从英译作品、译者群体和出版发行等维度绘制历史图景,进而微观选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穆天子传》《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典籍,从翻译动机、底本选择、翻译策略和接受传播等维度洞察它们的英译特征,从既往的翻译事件中,全方面探索当下中国典籍英译的理想路径。
本书以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为语料,对学术语篇中的零形回指、代词回指和名词短语回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英汉学术语篇均倾向于名词短语回指形式,这种倾向性和语篇体裁的特殊性有很大关联,还发现英语语篇更倾向于选择代词回指形式,而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零形回指形式。本书适合语言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使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当代中俄大学生语言意识中的道德价值观对比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语言意识民族文化相关理论研究,包括意识、语言意识、语言世界图景等,系统阐释中俄道德价值观内涵。第二部分以中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俄汉双语自由联想实验法,分析了道德价值观内容在中俄两民族的语言意识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探讨了中俄两民族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语言世界图景的异同,着重揭示中俄两民族被试道德价值观在各自联想场内容、结构中的思维定型、文化定型的差异及成因,同时探究俄语、俄罗斯文化对被试母语为汉语的俄汉双语者在联想场内容与结构的影响。
作者长期以来宣扬正确的翻译观和翻译方法。前后写了很多非常有分量的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从根本上推翻种种错误翻译理论的谬误论据的。例说:关于直译和意译方面的种种错误论调,关于翻译要做到“形神兼备”的错误论调,关于外国诗汉译中要“以顿代步”的错误论调,关于翻译是“科学”而不是“艺术”,以及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错误论调,关于建立包罗万象的“翻译科学”的错误论调,等等。
周民权编著的《俄汉社会性别语言的语用对比研究》对俄汉社会性别语言的语用特点从两个维面进行对比研究:1.梳理现代俄汉语言中不同社会性别的语用形式及其标记特点,分别阐释俄罗斯和国内语言学界的社会性别语言研究成果;2.对比分析俄汉两种社会性别语言的语用共性和差异及其标记特征,探究影响社会性别语言变异的各种成因。 该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把语用学理论和标记理论引入俄汉社会性别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对比研究,为跨文化交际的拓展性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为丰富和发展社会性别语言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该项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在外语教学方面,由于人们对无处不在的性别角色、性别关系和性别身份过于熟悉,往往对语言教学中的性别问题视而不见,对教学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少有觉察。本书有助于促进社会
Swain(1985)在输出假设中指出语言输出练习能够提升有效注意,从而推动二语习得;而心理学研究则表明心理预期对行为具有重要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考察四种不同的语言任务预期如何影响二语学习者的实际语言任务表现来解读语言输入、任务预期、有效注意、语言产出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
本书分为翻译研究与接受研究两大部分。翻译研究部分,对孟加拉语版和英文版的诗歌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这在我国学界是抢先发售进行此类研究。其次,翻译研究部分还借助孟加拉语和英语对《吉檀迦利》冰心译本进行了研究,对我国同类研究进行了实质性深化。在接受研究部分,首先在接受研究涉及范围的广泛上,在靠前研究中属抢先发售;其次,对接受研究中涉及的重点内容,如在南亚语种文学中的不同接受情况,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情况等的分析,都具有很强的学术启发性。本书在总结我国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外近期新研究成果,并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是一部具有性的学术著作。
本书共包括30篇论文,分为“真实素材”“外语教育”“外语教学”“中外语言学”“外国文学”及“其他”六个板块。“真实素材”专栏收录了6篇论文,论述了真实素材在外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外语教育”共9篇论文,主题涵盖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虚拟教研室建设、外语课程思政、跨文化交际研究等。“外语教学”有8篇论文,探讨外语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课程范式。“中外语言学”2篇论文,“外国文学”2篇论文。“其他”3篇论文主题为管理、体育、学生心理研究。
作者长期以来宣扬正确的翻译观和翻译方法。前后写了很多非常有分量的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从根本上推翻种种错误翻译理论的谬误论据的。例说:关于直译和意译方面的种种错误论调,关于翻译要做到“形神兼备”的错误论调,关于外国诗汉译中要“以顿代步”的错误论调,关于翻译是“科学”而不是“艺术”,以及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错误论调,关于建立包罗万象的“翻译科学”的错误论调,等等。
本研究试图揭示小说翻译如何传达原文特有的叙事特点,旨在说明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并揭示《米》的英译策略。 本研究的意义有三:首先,可以为现当代小说的英译提供借鉴。其次,通过《米》的英译研究,了解知名翻译家的翻译策略,从而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提供指导。最后,为后来者从叙事学视角进一步研究翻译抛砖引玉。
本书系高等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系列之一。作者在其为研究生多年讲授现代语义学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近年来国外的语义学研究成果撰著本书。全书共12章,对语义学的发展与特点,对有关语义的本质、词义的结构与关系、句子意义的逻辑学和语用学等研究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和剖析,并有丰富的例证,各章的引言与结束语对学习该章起了引导与归纳作用。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有关概念和理论,还列出了有关题目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书目。书后附有详细参考书目及语义学术语英汉对赵表。本书可作为高校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也是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师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