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本书主要收录了解表药、清热药、芳香化湿药、活血祛淤药等。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临床营养基础知识和临床营养治疗的专著,全书共25章,前10章是总论,主要介绍营养评价,营养物质需要量,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原理、实施原则和基本方法、并发症防治等有关代谢及营养的基本问题。后15章是呼论,系统阐述和分析临床上各种情景、疾病状态下机体代谢改变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和规范。每章尾附有相关病例讨论,通过对具体病例的分析,加深对该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全书在内容上力求紧密联系临床实际,注重实用性,同时科学地总结和反映了临床营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新进展,便于临床工作中应用和借鉴。本书适合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扩理人员、营养师、药剂师及有关科研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为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之一,编者根据中医院校的体系特点编写了此书。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较全面地论述了筋伤疾病的概述、病因病机、分类、辨证诊断及内、外治法。各论部分分别介绍了肩、肘、腕及手、髋及大腿、膝关节及小腿、踝及足、颌颈、胸背、腰骶、周围神经、四肢血管等部位筋伤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并对筋伤的手法治疗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本书既注重发扬中医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内容简明、系统,实用性强,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及成教学生使用,还可供骨科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本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等专业(本科)使用。 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融自然、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医学科学体系。中医学理论是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医学模式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学术特色和优势。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防治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本在内容上,其核心部分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立足于反映中医学术发展的成熟内容,又增加了体质、脏腑病机等新内容,以保持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延伸部分即学科的发展现状
本书共分为四篇,二十六章。篇介绍肿瘤流行病学,第二篇介绍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第三篇介绍肿瘤诊断,第四篇介绍肿瘤治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详细介绍了肿瘤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等诸多内容,将使读者对肿瘤学具有系统的认识。同时,为了增强该书的实用性,书末附有中英文对照索引;为了便于读者自学和进一步追索文献,书中每章末附有推荐的参考文献、经典书籍和电子网站。
本的编写既注重人体形态学与生理学知识的相对完整性,又着力将相关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以介绍人体生理学知识为主,并适当反映该学科进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了解人体基本构造的基础上,构建起生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为学习药学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及将来从事药物的研制、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还注意突㈩几个特点:一是突出生理学知识与药学专、业思想结合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应用生理学知识的能力。二是突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各章大都设计了一些分析思考问题,如根据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思考抗高血压药物作用的环节。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分析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三是突㈩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的编写力求文字
本教材是在努力吸收、借鉴相关教材和专著的精华,集中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教学力量,汲取各院校康复评定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重视康复评定学理论的系统性,又兼顾康复临床的实用性;既重视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又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基于这一思路,本教材在系统介绍障碍评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康复临床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在教材内容的编写形式上,采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可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