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概论,介绍有关《黄帝内经》的性质、成书、流传及其学术体系;中篇经文选读,从《内经》中精选出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突出的经文40余篇、段,分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八章。各章节以《内经》原文为基础,除对经文进行校注,使之便于阅读外,并设有理论阐释和临证指要两项。该两项内容,注意吸收并总结古今有关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的经验,以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篇《黄帝内经》与医学相关专题研究,精选古今尤其是当代研究成果,分列《黄帝内经》的医学哲学思想、地理医学及气象医学思想、时间医学思想、体质医学思想等八章。该篇内容系历版教材所无而为本版新增。
本书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新世纪第五版)配套习题集。本次编写综合了教学与临床,注重理论运用于实践,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教材知识点的同时,以临床问题为向导,希冀学生在思考做题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到培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同时适当增加中医经典、古文古义以及名家医案的考察,目的也是在于提高学生对中医经典的重视,注重在学习、掌握经典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和感悟临床。真实实现学生能够把中医经典知识和前期所学中医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够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因此,《中医内科学》教材为“体”,《中医内科学习题集》为“用”,体用结合,相得益彰。
《中医科学导言(3):阴阳五行藏象》以自然界基本事实和己知物理规律论证:①阴阳反映物质与能量的关系;②五行是物质与能量基础上形成的自然界普遍规律,包含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耗散结构;③藏象是以自然界基本规律(即阴阳五行规律)认识人体而建立的生命物理模型;④中医是建立于自然界普遍物理规律基础上的医学体系,具有深厚的科学根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科学导言(3):阴阳五行藏象》研究结果有利于:①中医在《内经》理论基础上的完善;②中医和现代科学的接轨;③推进哲学、物理学、生物医学领域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④印证中华古典文明的辉煌。 《中医科学导言(3):阴阳五行藏象》的探讨涉及哲学、物理学、生物学、中医学和中华古典文明等方面,为此而采取论证和科普相结合的写法,以便各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
《中医临床病证大典·脾胃病卷》以中医常见脾胃病如胃痛、痞、呕吐、噎膈、腹痛、泄泻、痢疾、肠痈、便秘、肠鸣、肠痹、饭醉12个病证为纲,广泛收集历代中医药古籍中的相关论述,选取其精要,分辨病名、辨病因、辨病机、辨病证、论治法、论用方、论用药、医论医案等进行梳理、分类、归纳、评价,阐述历代医家对脾胃病证的命名与内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药等方面的认识,归纳总结历代医家诊治脾胃病证的理论和经验,揭示中医脾胃病证的历史沿革与学术源流,展示古代医家对脾胃病证的辨治与认识轨迹。本书收集资料广泛,遵循中医药规律,立足中医临床,体现传统认识,展示脾胃病证体系,梳理中医辨治方法,为临床提供中医思维与素材,力求使本书成为一部中医脾胃病临床、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工具书,从而既为现代临床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