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兜底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备受各国政府的关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民生兜底保障制度,发达国家更是形成了完善的民生兜底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生兜底保障也在不断完善,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小康社会建成之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生兜底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对发达国家的民生兜底保障制度进行研究,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深化我国民生兜底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研究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兜底保障制度,下篇主要研究失能老年人兜底保障制度。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文物数量多、种类全、价值高,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体系以一个基本陈列和两个专题陈列为主,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两个专题陈列为:“唐代壁画珍品馆”和“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馆内展陈从多角度向广大观众揭示了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解说陕历博》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常设陈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深度解读了其中的珍贵文物信息,全方位、系统化地为广大读者重点介绍了陕西古代历史文化中有较高代表性、较高影响力的文明成果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书作者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职于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负责馆藏书画文物鉴定研究、文物保管、展览策划、社会教育等工作,经手古代文物十余万件。本书总结了作者从业十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从博物馆的职能历史、类型级别、建筑机构、文物藏品、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数字技术八部分对博物馆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做了深入梳理。本书已算得上是我国博物馆知识普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趣、幽默且带有陈晨老师个人独特风格魅力的文字语言,把博物馆的知识点讲得丰满、直观、有趣味,无疑对提高观众对当代博物馆的认知水平,提升博物馆职能中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涵盖《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公文格式》《交通运输部公文处理办法》《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公文处理办法》等公文处理规定和办法的大部分内容,以及在日常公文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错误和实例。本书包含试题近2000道,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改错题,并辅以详细的解析,是一本内容较为全面、实用性很强的公文处理工具书。本书可作为海事系统工作人员日常公文处理工作的参考用书,也可为其他公务人员借鉴参考。
本书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将生态安全概念引入档案安全保护研究中,基于对我国档案生态安全现状的调研,分析档案生态安全应急管理的相关机理、运行机制,探讨档案生态安全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档案生态系统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特点,构建档案生态系统应急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并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档案生态系统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探讨我国档案生态安全应急管理之道,尝试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档案生态安全保护策略与应急管理机制,以期提高我国档案馆档案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优选限度实现档案的生态安全。
本书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城市读本,上海档案馆以一种低调的方式,显示馆藏和研究实力,首度披露大量珍稀历史影像及图档。荟萃上海城市发展目前的14个地标,既有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第一辑出版后反响良好,上榜2021中国好书月度榜。补充部分为新发现的材料。
黄河档案是黄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黄河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黄河档案管理部门参与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所属各立档单位的情况及其所保存的黄河档案的主要内容,使社会全面了解黄河档案的主要内容,为有效地开发黄河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有力帮助,同时还可以用来进行各立档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互知情况,以利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档案力量和智慧。
本书涵盖《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公文格式》《交通运输部公文处理办法》《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公文处理办法》等公文处理规定和办法的大部分内容,以及在日常公文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错误和实例。本书包含试题近2000道,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改错题,并辅以详细的解析,是一本内容较为全面、实用性很强的公文处理工具书。本书可作为海事系统工作人员日常公文处理工作的参考用书,也可为其他公务人员借鉴参考。
本书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将生态安全概念引入档案安全保护研究中,基于对我国档案生态安全现状的调研,分析档案生态安全应急管理的相关机理、运行机制,探讨档案生态安全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档案生态系统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特点,构建档案生态系统应急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并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档案生态系统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探讨我国档案生态安全应急管理之道,尝试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档案生态安全保护策略与应急管理机制,以期提高我国档案馆档案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优选限度实现档案的生态安全。
本书作者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职于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负责馆藏书画文物鉴定研究、文物保管、展览策划、社会教育等工作,经手古代文物十余万件。本书总结了作者从业十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从博物馆的职能历史、类型级别、建筑机构、文物藏品、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数字技术八部分对博物馆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做了深入梳理。本书已算得上是我国博物馆知识普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趣、幽默且带有陈晨老师个人独特风格魅力的文字语言,把博物馆的知识点讲得丰满、直观、有趣味,无疑对提高观众对当代博物馆的认知水平,提升博物馆职能中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本专门研究民国纸质档案、声像档案修复技术的工具书。 主要内容包括:民国档案纸张和字迹的性能与耐久性、病害种类、修复原则与基本要求、手工修裱技术、机械化修复技术,以及民国声像档案修复技术。还展示了二史馆馆藏珍品孙中山“博爱”书法和《孙总理建国方略图》两个修复案例。 二史馆是新中国档案修复工作的先行者。自1951年成立以来,针对民国档案破损、霉变和虫蚀等损坏状况,及时开展民国档案抢救修复,积累了大量的民国档案抢救修复工作经验,首次公开出版。
《中国档案学共同体研究》以科学社会学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计量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群体结构、运行机制、研究活动等三个方面对中国档案学共同体展开研究,考察档案学共同体的内部规律、学术和学科功能、现状等,探究其对推动中国档案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并为进一步拓展中国档案学的发展空间进行探索。
本书为第4次修订版,以图表形式将办公室工作的工作流程进行图解,为广大党政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极具操作性的参考书,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该书理论阐述从简,重在操作。
《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就是反映李顿调查团组建、调查过程、调查结论、各方反应和影响的中、日等国相关资料的汇编,对于研究九一八事变和李顿调查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册文献集所编录资料均来自台湾“国史馆”所藏“外交部”全宗档案,都是基于“李顿”“国联调查”“国际联盟调查团”等关键字检索所得档案,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即1.外交部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等接洽中日纠纷之文电;2.东省事变之解决方针及措置(第一、二、三、四、五卷);3.国联调查团报告;4.东省事变(二);5.各国对东省事变之态度及舆论(第四、七卷)。本册文献集编排遵照原始档案全宗的页码顺序。
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为应对各种报告模式、案例场景和分析流程,本书提出一种全新的情报分析方法——建立目标网络模型,重点探讨如何将其付诸实践: 第一步:阅读想定; 第二步:建立问题定义模型; 第三步:阅读情报报告; 第四步:建立目标网络模型; 第五步:执行分析; 第六步:交付产品。 全书案例、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以传统情报学为基石,创造性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模型。作为我社已出版图书《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的姊妹篇,本书是情报学新代表作品,可为情报分析工作提供参考镜鉴。
《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在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非遗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挖掘的基础上,以图情档学科为视角,进一步对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并聚焦于不同类别非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同时,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研究进展,对非遗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有研究重点与不足,从非遗资源数字化加工处理、分级存储、信息技术采纳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探讨图书情报学视角下非遗信息资源的高效组织方式,并围绕大众传媒、社交媒体、语义出版和纪录片传播四个技术应用实例,关注我国非遗数字化的传承与传播。最后以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建设作为很好实践案例,构建了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聚焦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知识库构建及其语义应用领域。该研究丰富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知识的急剧增长、快速传播和交流使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界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成为了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契机。本书在知识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获取与组织、传播与共享、应用与转化流程,分享了知识图谱、语义网络、数据挖掘等应用工具,重点围绕基于参考咨询和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知识管理应用展开研究。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可为图书馆知识管理与服务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该书从“固化的档案、流动的身份与多元的认同”几组冲突现象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近年来学界关注较多的“档案与身份认同”这一新兴议题,并另辟蹊径地理论化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相互关系,辩证地论述了档案之于身份认同的两种正向效用和一些负向效用,以及身份认同之于档案理论和档案实践的影响,继而通过档案文本和实践田野的考察,具体剖析了个体和群体的建档行为及其身份认同的实现策略。全书亮点有四个方面:一是系统而精练地论述了后现代语境下档案与身份认同产生的背景,二是辩证而全面地论述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相互作用,三是生动而典型地论述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实现策略,四是理性审思了后现代语境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的前景与困境。全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辨色彩,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本书选取“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为研究主题,时间为1912-1949年,以民国**时期北京的124多所各类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分为五种类型、四个时期,考察在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国家现代化语境下,北京的图书馆萌芽、发展阶段、馆舍建设、藏书汇聚、业务工作进展、专业教育、学术活动、学者群体等问题。并立足于对上述问题的阐释,系统梳理北京的图书馆发展脉络,还原历史发展轨迹,厘清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弘扬北京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人的学术与精神传统,分析北京的图书馆发展成效与制约因素,反思历史,提出富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为今日图书馆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适合历史研究者、图书馆工作者及社会公众阅读。
本书收录了作者有关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的论文30余篇,内容涵盖数据开放、信息检索、电子政务、信息法学、知识产权、信息素质教育、数字图书馆学、公共图书馆制度等领域。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作者提出了诸多具有独立性的思想观点。作为作者2013年至2014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本书可以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理论工作者、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生的研究与学习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城市读本,上海档案馆以一种低调的方式,显示馆藏和研究实力,首度披露大量珍稀历史影像及图档。荟萃上海城市发展目前的14个地标,既有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第一辑出版后反响良好,上榜2021中国好书月度榜。补充部分为新发现的材料。
《中国国家图书馆参考工作发展史—从京师图书馆到北京图书馆》是一部研究国家图书馆参考工作的断代史。本书以1909年至1997年为时间域限,以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发展为宏观背景,以历史档案和史料研究为依托,较为全面地描绘了国家图书馆参考工作孕育、产生、发展并最终成为国家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历史图景。 关于参考工作萌芽的探索,关于最早见诸文字的《参考组办事规程》的考证,以及国家图书馆参考工作发展目前三次高峰期的提出,均为值得关注的创新点。 本书辅以丰富的图表信息和重要业务档案书影,绝大部分为首次发布。
本书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城市读本,上海档案馆以一种低调的方式,显示馆藏和研究实力,首度披露大量珍稀历史影像及图档。荟萃上海城市发展目前的14个地标,既有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第一辑出版后反响良好,上榜2021中国好书月度榜。补充部分为新发现的材料。
本书一直被认为是关于图书收藏不可或缺的指南,包含700多个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条目,条目的解释可能从一行到几页,从中可以找到对藏书和书目技术术语的定义和分析,并且穿插着对拍卖、书品、复刻和赝品、稀有性等主题的正面讨论。全书的主题设定在一个范围内,对词条的诠释兼具个性和权威,行文风格简洁、直率且充满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