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名列世界传播学最高层的学者编著,围绕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性,探讨了全球文化传播与新闻研究的理论架构,以“创新扩散模式”分析了世界范围内代表性国家在传播学领域的表征,从而发掘跨国文化媒介之间的内通;又基于相关数据与社会学现象,剖析了新闻学的内容及使之形成的力量,再联系公众传播,激发读者以一个创新开阔的视野发现传播学的新意。
作为一个“爱书、懂书又做书”的出版人,作者俞晓群以细腻流畅的笔触,娓娓道出一个个书与人的故事,以及对于书业历史和现状的思考。《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精)》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颇受好评,现改精装本出版。在本书中,作者叙述了从事出版工作以来,所遇到的精彩人物。有些是神交已久的前辈,有些则是亲炙教诲的长者,如王云五、黄仁宇、陈原、王充闾、沈昌文等。
电视产业打开了全球产业链的大门,该产业链与奥德赛通过电视改变了跨国商业格局。本书作者为读者分析了国际文化产业链是如何通过大型的文化事件从而发生巨变的特殊发展历程,她还深度剖析了这一模式的产业链是如何影响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止于此,本书还解析了电视产业与其所面向的主要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对英国的电视产业进行了个案举例,向读者提供一个有趣而生动的视野。
本书为全球媒介的产物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内在地透视了一系列的观点,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政策、媒介与文化研究,还有创意产业等。作为一项最前沿的课题,作者铺陈了许多延伸性的话题,在国际化的范畴内,分析了传媒业、媒介及其内容,还有公众与政策等一系类传播学热门课题。此书不仅作为相关既存学术著作的综合性延伸,而且还代表了一个崭新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引领当今媒介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本指南。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深入分析2014年浙江省数字媒体出版与网络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剖析行业重点焦点问题,探究改革发展中的经验与亮点,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数字媒体出版与网络视听新媒体发展的宏观局势与发展轨迹。本书共分5个部分,全国和浙江省的数字媒体出版与网络视听新媒体现状分析,观点探索,重点企业和主要单位介绍。
这是一本关于电子媒体的教材类图书。该书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当前的各种电子媒体类型,如网络、手机、电视、电台、电影等;第二部分讲述这些电子媒体在广告、营销、管理、伦理和全球问题等方面的运用。这本教材不仅讲述了关于电子媒体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告诉那些准备进入传媒行业的学生找工作时如何准备申请材料及提高面试技巧,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
本书系“中国网络传播年会”的论文集,本书从定量的角度总结十多年来中国学界关于网络研究成果的内容,内容涉及网络社会,网络法规,网络民主政治,网络伦理道德的学术研究发展动态,以及学术界发展的规模与业界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书从区域都市类平面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入手,以长三角地区部分都市类报纸、特别是以宁波这个副中心城市的三家都市报纸为对象,抽取2005-2007三年来的部分报纸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实证数据库;从创新范式的的角度对都市类平面媒体的差异化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中国新闻传媒影响力研究报告》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上篇为方法篇,主要内容是媒介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和指数模型,以及传媒影响力实证调查的研究设计和样本概况;中篇为报告篇,主要内容是电视、报纸、网络、广播和杂志等五类新闻传媒的影响力调查报告;下篇为专题篇,主要内容包括跨媒介影响力比较研究、主流媒介影响力研究、省级卫视影响力研究、媒介公信力研究、媒介影响力因子研究等。
本书围绕“报纸如何设置并办好专栏”和“如何精心编排专栏”两部分展开。专栏是版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报纸的声誉。专栏的成功设置,对提升报纸可读性和知名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专栏的个性化编排,是吸引读者对版面关注度的有效手段。
《新闻传媒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大全》是一本指导如何新闻写作的专业书籍,从基本的新闻概念开始,叙述上深入浅出,不仅阐述了新闻写作的专业知识,还就如何写好消息、通讯、新闻专访、新闻特写、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现场短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深度报道、新闻评论、调查报告、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以及网络新闻等都作了周密的讲解与演示。 《新闻传媒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大全》不仅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全面,而且在写作特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确保语言质朴而生动,便于读者快速、深入地理解,可作为新闻学研究者、新闻采编人员、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新闻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新闻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被赋予了特殊的价值,也是可以售卖的。本书基于经济学规律,以独特的视角向大众介绍了新闻行业。书中有大量的案例与数据分析,向读者解释了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载体的运作形式及其经济学意义。
本教材充分汲取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新现象,对新闻职业精神、新闻职业道德、深度报道等内容比原教材有了较大扩充。继承创新,对新闻采访写作业务作了全方位的阐述和指导,并对新闻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见解,为新闻学科学生、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提供了全面的业务基础知识。体例新颖,借鉴国外流行的教材编写方式,做到图文结合、生动活泼。 目前,同类教材较多,但操作性普遍较差。根据作者在万里学院几年来的教学情况及教改项目“新闻采访写作全方位训练式”教学法所积累的经验,并充分利用网络、光盘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使本次编写的教材能很好解决以上矛盾,做到使学生喜欢学、学得会。此处,本教材将充分汲取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新现象,对新闻职业精神
本书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和新媒体研究的前沿学术思想,通过丰富的案例解剖和缜密的学理分析,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的主体及其特征、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微博的传播策略、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意见领袖以及突发公共事件与微博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初步揭示了突发公共事件与微博传播和公共治理的复杂关系,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和大众传播媒体的作为提出了若干建议,可供传播事务和社会风险管理者以及新媒体传播研究者参考。
本书是作者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102)“浙江新闻事业发展史图志”部分研究成果。本书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新闻事业的创业时期到21世纪网络媒体的创新运用时代为时间跨度,分为六个阶段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浙江省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
全国地市台改革路径选择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即节目改革“本地化”,人事改革“公司化”,产业改革多元化,管理改革“现代企业”化。尽管这些做法各台在实施过程中又有某些区别,但它们导向一个共同的目标——电视台的很多方面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本书围绕这些改革举措,依次展开分析、阐述。
出版人是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传播者、生产者和传承者,也是新闻出版产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新闻出版业“转企改制”工作的深入推进和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出版人的从业生态面临着制度变革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挤压,这给当前的出版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挑战和精神压力。本书对制度与技术转型期的出版人从业生态现状,“转企改制”和新技术发展对出版人从业生态的影响,女性、青年和编外出版人等特殊群体从业生态现状,以及近代、民国和抗战等特殊历史时期出版人从业生态的状况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书主要讨论了商业力量在中西方出版史上的作用,采用了比较的视角,对国内外已有的出版史研究进行综合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对早期中国出版史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图书史本身,对商业化的作用以及图书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的讨论相对较少,本书试图对此作一些尝试与探索。
本书以无障碍传播理论为基础,系统论述了广播、电影、电视媒体无障碍传播实践的技术路径、制度环境及运行模式;并以浙江省盲聋者的调查为基础对广电媒体无障碍传播的受众需求进行分析,以此与我国广电媒体的无障碍供给状况进行对比,发现我国广电媒体无障碍建设的问题,在大众媒介公共服务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广电媒体的无障碍建设走出困境提供建议。
本书是国内20余位高水平青年传播学者集体合作的结晶。主题“重构行动者:中国场域的传播研究”,具有前沿性和重要性,对中国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行动主体、话语、实践及其与结构之间的互动机制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以期描绘当下并预测未来“行动者”的图景。
晚清和民国时期是我国出版业近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出版家,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在这其中,浙江出版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近代各大出版机构中均有分布并担任重要职位,代表人物有:张元济、陆费逵、沈知方、章锡琛、胡愈之、张静庐等。本书选取清末至民国的历史背景,以知名的浙江籍出版家为中心,通过“文化贡献”、“市场经营”、“社会转型”三个方面,深入研究近代浙江出版家群体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共通之处与各自特色,并对其历史贡献及不足进行梳理、归纳,为当代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会展实践与研究》选辑了作者黄彬老师自2002年来在国内外各类专业杂志与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会展实践与理论的研究文章与学术论文以及部分尚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共47篇。黄彬老师从事会展行业的道路稳定而扎实,在业界作为会展实践的实干家多年奋战在第一线。他从实践中总结、提炼从事会展业的经历和经验,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会展行业的理论形成前期的文字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舆论波的传播动力机制与社会治理对策研究》(编号:10YJCZH084)支持。主要论述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与传播规律,从其“波”的特质出发,进行跨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注重理论创新,并结合案例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