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茶业通史》汇总古今中外茶业大事,使它尽量起到《茶业辞源》的作用,因此对中外古今(截至20世纪50年代为止)茶业史迹,不得不穷尽手头资料,但以节录原文为主,以便读者查阅考证。 编写茶业历史不可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的。有些事例,如有必要重复,还得重复,否则,就容易割断历史,影响论述某些重要问题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本书共分为十五章,包含茶的起源、茶叶生产的演变、中国历代茶叶产量变化、茶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外茶学、制茶的发展、茶类与制茶化学、饮茶的发展、茶与医药、茶与文化、茶叶生产发展与茶业政策、茶业经济政策、 茶叶贸易、茶叶对外贸易、中国茶业今昔。
《父子宰相家训》由《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两部分组成。 《聪训斋语》是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所撰写的家训。他总结了自己仕宦二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留给子孙后代,希望他们能够领悟自己修身正己的做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澄怀园语》是清代名臣、史学家张廷玉所撰写的家训。书中包括张廷玉处理政事过程中的心得、生活中的发现感悟、阅读过程中的感想、耳闻目睹事件的思考、自身经历的反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竟有这样一位奇男子。他前半生从军从政,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 终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越国成为春秋霸主,雄屹天下,在“吴越争霸”“卧薪尝胆”这些惊心动魄、励志图强的词语背后,闪掠过他智慧淡定的目光与惊鸿一瞥的身影。当政治生涯正值 时刻,他却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功成身退、逍遥而去,一叶扁舟,亦商亦游。十九年中,三次富甲天下,财富巨万,却又能散尽家财,救济苍生。从楚到越,由越到齐,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他以忠事君,以勇克敌,以智保身,以商致富,曾两度官至卿相,三迁皆有荣名,让秦相李斯发出了“千载之下,孰可比伦”的感慨。这个有着 形象和圆满人生的魅力男人,到底是谁?他就是范蠡。本书将带领读者重温2500年前的“越国复兴梦”,感悟“商圣”范蠡的人生哲学。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别值得重视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在这个近5个世纪的历史阶段中,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秦汉时期的文化创造和文化积累,在中国文化史中有显赫的地位。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对中国此后两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都有 深刻的影响。 本书以30篇学术短文形式综合介绍了秦汉文化进程和文化面貌,从秦汉文化的基础——“郁郁乎文哉”的西周礼乐说起,再到商鞅变法,咸阳如何成为长安的文化重心,汉代思想文化的“和合”精神等,并从考古学视角阐释了秦汉文明新认识。本书中关于秦汉文化史的实物证据方面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重,由此可以在众多具体、真切、形象的信息中,获得对秦汉时期整体文化风貌的认识。
本书是德国自然科普作家托马斯·穆勒创作的动物科普,向读者展示了约100种动物,详细介绍了它们是如何在严寒冷酷的冬天里生活的。这本书将带领读者探索生活在森林、草地、河岸、湖边和花园里的动物踪迹,了解动物在应对冬季挑战时所想出的各种策略。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会发现羚羊是如何抵御寒冷的、松貂为什么能隐藏足迹、棕熊如何在冬天照顾自己的家庭、候鸟迁徙的终点到底在哪里……本书共有百余幅细腻逼真的插图, 展现动物细节和它们生活的环境,以严谨科学的内容和优美诗意的语言,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了解 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这本口述访谈录,从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它是断片的、忧郁的、零星的,由很多人的口述与回忆叠加而成,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 如果我有钱的话,我就不写小说。我写诗,一年一首。 我什么都做过,当然除了做 ,或 工作。 我的童年和青春期,几乎都活在智利地狱般的氛围中。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物质文化史,也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妇女史。本书反对以西方的“科学”标准评估中国传统社会的科技成就,然后得出“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现代化”的若干答案。它力主将科技看做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的物质形式,并采取这样一种视角考察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从家庭空间到生活、女性的纺织生产、女性生育与保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如何强有力地传播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规则与女性角色。然而,与我们对于传统女性的传统认识不同,作者认为,妇女并非父权、夫、权的被动牺牲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秩序的积极有力的参与者。
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是由信奉千年末世思想的白莲教不断发动的起义中的一次。本书详细探讨了白莲教的信仰、其内部组织和教派活动。作者描绘了这些通常只是关注日常 事务的孤立小教派是如何转变为一场宣称千年王国到来的反叛运动的,以及他们如何竭力挑战现存的政府,宣布一个“无穷富贵”时代的降临,而 终归于失败。韩书瑞之所以能对这次起义一幕幕地再现,靠的是她利用了四百多被俘反叛者的供词。这些材料以难得的详尽揭示了具体人的个性、 信仰以及清朝时期的日常生活。此外,靠这些材料才能 从参加者的视角描绘出一次中国的反叛。作者使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叙事技巧给了我们一个社会史的 成果,还 次全面研究了尚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的千年末世思想。 在这 本以明清时期欲文化为研究重点的学术书中,作者认为只有全面探索那个时期有关
设计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设计和造型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形式服从功能”法则依然有效吗? 在实践中,设计的过程包括哪些部分? 设计是一个热门话题,其中蕴含了很多亟待回答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构成了本书的内容。 本书的核心主题是产品设计,并将消费者、生产者和设计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内容纳入其中。对产品设计感兴趣的用户、有担当的企业家、充满求知欲的技术人员、不同门类志存高远的设计师必将被书中内容所吸引。本书浓缩了对工业设计的介绍,由在产品设计、产品管理、人机工学和设计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教授共同撰写而成。 书中内容围绕两个主题展开: ,产品功能——从实用到象征——构成了设计主题的必要前提;第二,成功的设计过程。这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通过 公开出版的七个截然不同的设计案例生
本书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研究专家宁宗一先生的口述历史。 全书共十二章。在访谈中,宁宗一先生秉持真诚、良知和反思的精神,深情回忆了20世纪30~40年代在乱世变局中的童年记忆与少年求学,以及1950年考入南开大学后70年来的命运沉浮和心路历程。从矢志不渝的教学生涯,到观点独到的古典文学史研究;从风风雨雨的曲折婚恋,到深挚笃厚的父子情、师生情、学友情,宁宗一先生以其在时代大潮中所经历的人生波澜和心路起伏,给我们奉献了一部生动而厚重的个体心灵史。
《中国十八省府》作者威廉·埃德加·盖洛是20世纪初美国 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曾四次到中国长途旅行,对中国的长江、长城、十八省府和五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盖洛敏锐地意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社会大变局的前夜,故而在1911年前对中 地的十八省府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盖洛注意考察和记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新变化。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初清朝灭亡前夕真实的社会图景。盖洛还大量收集中国的地方史志资料,对各省府的历史掌故进行介绍,并和西方城市发展作对比。 书中共收录141张照片,共游览了19座城市。
山西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是在抗战与中共革命的大背景下实施的,具有鲜明的战时性和工具性特点。其不仅传授知识于根据地民众,亦改变民众的精神文化面貌,进而推动传统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变革。本书遵循“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宗旨,通过分析大量原始档案资料,从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实施背景、制度安排、运行实践、人员结构等方面力图展现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原貌。
本书以史实为依据,以大量的辛弃疾诗词作品为依托,深入分析探知传主的内心世界与感情思绪,巧妙表现辛弃疾与济南的内在感情维系与勾连。辛弃疾后半生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归乡。济南有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济南是他 的家乡,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归乡的方式,他一定设想过很多种——或者率兵杀回,或者奏凯而归,再或者衣锦还乡。但只有一种结果,他却从来都没想过,那就是再也回不去……从22岁离开济南,辛弃疾心心念念的“北定中原”“ 回归故里”却至死也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