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夫妇。一个是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一个是中国历史上位女建筑学家。他们自始至终,比翼齐飞,一起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携手走遍大半中国,调查中国古建筑;一起著书立学,让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们推动中国建筑学从蒙昧进入现代科学,开创了中国建筑系。他们创办的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极重要的建筑学府。他们终生为保护中华古建筑奔走,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集齐梁思成重要作品的 梁思成建筑大系 从书中,也包含林徽因建筑作品。两人的作品和两人情感一样,水乳难分。
本书是 中国建筑之父 梁思成先生的代表作,也是DiYi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大众读者了解中国古建筑的范本。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 楼庆西对本书总结道: 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DiYi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做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 缺口 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造技巧和风格沿变等内容,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本
建筑与绘画同属艺术,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许多建筑师都善于绘画,甚至一些建筑师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与画家并无二致。 但建筑师有一种独特绘画方式,不是对已有建筑的表达,而是对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建筑的表达,在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地需要将头脑中的构想图形化,形体、空间,甚至场地氛围都需要通过这样的图画来进行表达,因为这是一种呈现设计意图的非常便捷的方式,这是独属于建筑师的一种绘画方式。本书就介绍了这样一种绘图的方式,在作者循序渐进的教导中,初学者会发现,掌握这样一种绘画方式,既非毫无规律可循,又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即使是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绘画方式仍旧是建筑思维表达的非常有力的方法之一。 有关钢笔画、效果图画法的书籍很多,但与建筑师的
中国古建筑装饰凝聚古人审美与匠人智慧,沉淀千年,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本书带你走进古建筑装饰的世界,了解古建筑装饰背后的文化内涵,领略古人的精湛建筑技艺,欣赏古建筑上的雕刻、彩绘、贴饰等丰富装饰,于飞檐、屋脊、梁柱、门窗、台基等建筑构件中寻觅中式审美。 阅读本书,邂逅古建筑装饰艺术,感受流转千年的古建筑装饰艺术之美。
Array
日本染织史家吉冈幸雄,在本书中以深厚的美学素养细数存在于京都的建筑,探究建筑与美学元素的根源,记录面临消失危机的美丽日本传统风景。全书分为两个篇章,章讲述京都的住宅与生活设计,如玄关、窗、坪庭等;第二章讲述京都的街景与建筑设计,如门、塀、垣、屋顶、小径等。全书收录超过320张专业摄影照片,并附有京都美学散步地图,读者可从摄影师喜多章所拍摄的珍贵照片中,窥见留存在京都建筑中的怀旧风景与装点京都街道的日本传统设计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 康的建筑精神》由美国建筑师、学者约翰 罗贝尔编写,全书以散文笔法阐述了路易斯 康的建筑精神。 本书分为三部分,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 康的话 从多个角度整理了康的演讲词,文字优美,充满哲学味道和诗意; 建筑即精神 为作者对康代表的建筑精神的领悟,从建筑内部一一讲述,并附有建筑照片和图纸; 路易斯 康的建筑 介绍了康的八个代表作品,作为康建筑思想的体现,简洁直观,磅礴大气,神秘悠远。
本书围绕创意设计、文化消费和未来城市三大主题展开,每个主题均由来自世界各地的5~6个提案者专访组成。在内容形式上,本书仍以 深度访谈大稿 为主,通过对国内外各个行业的佼佼者的深入采访,帮助读者了解他们的经历、工作习惯和优秀项目产生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小至一张海报、一个数字装置、一次展览,大至一个建筑群、一座城市,每个项目及其提案者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本书主要围绕上海近代建筑技术史中的内容,通过历史文献挖掘和实例佐证,按照建筑部门与材料的分类方式阐释上海近代建筑在近代化转型中的技术演变和典型技术的特征。上海近代建筑已经成为重要的城市学、建筑学研究对象,不过既往研究主要从建筑风格史和人文历史的角度来论述,而以建筑技术史为角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近代建筑的形式演变既是风格好恶的选择,而其底层逻辑正是营造技术和材料由舶来向本土化发展的过程。本书以近代中文建筑杂志《建筑月刊》和《中国建筑》为主要资料来源,辅以其它近代文献和当代研究,结合笔者在保护工程中遇到的实例、档案馆藏历史图纸等内容,按照建筑部位和材料构造,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篇章对近代建筑技术、材料等的流变进行了阐释。
本书围绕着人展开,以TOPYS近年精选创意人和经营者专访为主体内容,分为创意设计提案者、美好生活提案者、品牌经营提案者三大版块,每个版块由5-8个人物专访组成,附以人物介绍,让整本书在干货基础上增加新意和可读性。例如:无印良品灵魂人物,深泽直人,英国设计工作室 design studio,台湾adk首席创意官游明仁,著名漫画家Tango,著名绘本作者几米,台湾作家吴念真,芬兰设计师儿童美育品牌 yatatoy,索尼公园负责人永野大辅,阿原创始人阿原等。
本课题结合建筑学、图像学、社会学研究领域,是一种以艺术史为主轴的跨学科研究。本书的研究目标是在建筑学、图像学和社会学所搭建的跨学科构架中,以不同学科的认知角度挖掘欧洲建筑形态变化的内在成因,疏理建筑图像学的根系。
城市里大部分建筑和景观设计因为不起眼而游离于日常的视线之外,却处处都有门道 这就是这部非典型城市漫游指南的主题。 本书将带你饱览城市建筑背后的秘密:为什么电线杆总是一撞就断?为什么有些垃圾箱带锁?想让超速的汽车主动减速有哪些方法?公园和机场的座椅为什么让人难受?这些看似平凡之物之中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新、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想象,守护着城市的平和与活力。它们是留给城市漫步者的彩蛋,是让设计细节控会心一笑的暗号,也是写给人文爱好者的谜语。 让我们跟随 99%视线之外 播客的创始人罗曼 马尔斯,开启这场大开眼界的city walk!
本书精选斯卡帕的十个建筑项目,从建筑的外形与功能、光影关系上对每个作品进行解读,如同带领读者开启了一场穿越威尼斯、维琴察、特雷维索、维罗纳、博洛尼亚的美学之旅。艺术家皮奇尼尼抛开冰冷的建筑图纸和艰深的研究,将温度融入建筑之中,为建筑解析带来人文性的关怀视角。书中照片由摄影师洛伦佐 佩纳蒂(Lorenzo Pennati)拍摄,建筑在整体与特写之间交替呈现。这些照片聚焦公共场所,如博物馆、商店、办公大楼,探索质地、光赋予建筑的节奏,以及简单的线条所表达的诗意,向读者展示了斯卡帕在建筑整体以及室内设计细节方面对美近乎苛刻的执着。作者同时讲述了斯卡帕设计生命的延续 儿子托比亚在修复一新的圣母教堂中为父亲的作品开辟的一处展馆,并在本书末尾为斯卡帕做传。
本书精心收录了林徽因先生近乎所有独立创作的建筑文稿,总计 14 篇 。以 1932 年至 1955 年为时间轴,既详实记录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又充分展现了林徽因先生对中国建筑的观点与评价。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流露出对动荡时代古建筑难以保存的惋惜之情;在《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里,表达了对现代住宅的殷切期待;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文中,则呈现出对中国建筑彩画的深入考证与由衷赞叹。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描写的生动性,诗意的语言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此外,书中还配有 30 余幅重新绘制的手绘图 。因原文图纸精度欠佳故进行重绘,涵盖屋顶、斗拱、平面布局等内容。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简便、直观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
《社区营造》(理想空间91辑)力邀学界、业界知名学者、一线实践者参与,以对谈形式试图厘清社区营造的概念,系统地梳理汇总国内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的最新理论和社会实践案例,围绕国内近年来鲜活的社区参与实验展开,以期对当下中国以空间更新、工程建设为主导的空间建设,提供崭新的视角,对当下中国以空间更新、工程建设为主导的空间建设有一定的观念的变革和实践的指引。所有案例均为一线实践专业人士的第一手资料,配有一定的活动组织和策划方案。本书对象为空间及社区治理专业实践者、城乡规划、建筑学、景观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与学生,以及土地空间开发运营的企业从业者,参与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公务人员等。
本书以建筑专业人士的视角,带领读者领略日本近代建筑之美,分享建筑师的故事。日本建筑学研究者二村悟,通过自己大学时期学习建筑的历程为读者精选了自日本明治时代到昭和时代结束的121年间的63位日本建筑师。较为系统的为读者讲解了日本近代建筑的发展。全书凭借精美的建筑手绘插画与朴实生动的语言为读者生动再现了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日本建筑师们的学习与成长历程,以及其建筑杰作的设计流派和理念。力求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读者们去探寻日本建筑师和他们作品背后的故事。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 新建筑 ,即今日常说的 现代建筑 ,以英国伦敦的 水晶宫 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
本书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政治活动家马西莫 卡奇亚里的建筑哲学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贯彻并发展了自己*重要的哲学主题 否定性思想,围绕大都市、工业化、现代建筑和先锋派艺术等关键问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精彩阐释,充分批判了建筑学的意识形态。 本书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在*部分,作者以齐美尔、本雅明和卢卡奇等人的研究为基础,着重探讨了 否定 与 大都市 的关系,并指出现代建筑所固守的传统综合与人文主义理想为何必然失败;在第二部分,作者以世纪之交的维也纳知识界为背景,详细分析了路斯的文字和建筑作品,并阐发了包含在这些作品当中的启蒙与 否定 ;在第三部分,基于对大都市和路斯的研究,作者充分揭示了现代生存的基本情势,并批判了以先锋派为代表的乌托邦主义, 路斯所寻求的现代性是作品的完全实际性 ,先锋派
本书是我国第d一部全面介绍呼捷玛斯 苏联国立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成果及其历史的专著。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呼捷玛斯(1920 1930 年)十年间成长与发展的历史,从呼捷玛斯的发展概况、教学体系与成果、创作思想的传播及其教育体系的传承,到代表人物的建筑理论及设计实践、呼捷玛斯与包豪斯、世界现代艺术史体系框架中的呼捷玛斯,详细分析了该学术团体成立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对其在世界现代造型艺术中的地位,特别是在现代建筑造型领域的前卫作用进行了论证;揭开了这段历史的谜团,指出了呼捷玛斯巨大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对于现代建筑造型基础及教育方法研究上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20 世纪的现代造型艺术理论。 本书图文并茂,共有图片1300 余张,它是直观了解苏联前卫建筑、苏联前卫艺术、现代建筑造型语言起源的重要文献,对于历史学
当今,中国正从增量建设的粗放型发展向存量更新的高质量发展转变,本书以 城市记忆 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上海城市记忆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探讨了 城市记忆 对于 城市更新 的重要意义,收录了各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以跨学科的视角讨论城市更新中的问题与机遇,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本书精选了近年来数十个全国尤其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代表性案例,研究不同类型更新项目中延续和创造城市记忆的工作模式与创新亮点,总结了产业、文化、生态、交通、智慧、业态、社区等多方面的运营策略,并对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更新政策进行了汇编和学术性剖析,全面展现了上海等城市践行 人民城市理念 ,不断追求变革和创新,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