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绘画同属艺术,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许多建筑师都善于绘画,甚至一些建筑师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与画家并无二致。 但建筑师有一种独特绘画方式,不是对已有建筑的表达,而是对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建筑的表达,在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地需要将头脑中的构想图形化,形体、空间,甚至场地氛围都需要通过这样的图画来进行表达,因为这是一种呈现设计意图的 为便捷的方式,这是独属于建筑师的一种绘画方式。本书就介绍了这样一种绘图的方式,在作者循序渐进的教导中,初学者会发现,掌握这样一种绘画方式,既非毫无规律可循,又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即使是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 ,这种绘画方式仍旧是建筑思维表达的 为有力的方法之一。 有关钢笔画、效果图画法的书籍很多,但与建筑师的 富
这是一本围绕英国灯塔的非虚构读物。英国临海,海洋帝国时代 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灯塔,可以说,古老的灯塔是了解英国历史的重要意象之一。本书作者走访了分布在英国不同海岸 八座知名的岩石灯塔,从岩石灯塔的建造谈起,讲到每座灯塔在其所处时期的历史、发挥的作用,以及延续至今的守塔的人。作者的寻访过程就一次抒情地探索:探索岩石灯塔这一壮观、孤立的哨兵,探索构想它们的人的聪明才智,探索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建造和重建它们的人,探索居住在它们中的圆形房间里的人,探索我们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珍视历史象征的方式。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王虹铈所著的《孝陵卫营房漫话》是以漫谈形式研究南京地方史的著作。作品依据史料考证和调查访问基础,围绕南京孝陵卫地区营房建设主线,着重记述了从明朝设置孝陵卫至今南京理工大学校园,孝陵卫军营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即介绍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历史阶段,孝陵卫营房营建变化、过渡情况和延续关系,客观地述评营房发生的事件、营房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等。 《孝陵卫营房漫话》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述论简明,并配有大量照片和图表,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性和史实参考价值,可以视为一部南京理工大学校址史。
分类科学,按形制、用途和功能介绍中国传统古建筑简单常识的通俗读物。内容涵盖齐全。全面了解中国古建筑种类,提高学生知识和文化的读物。本书介绍中国不同类型的古建筑,结合其构造特征,解读其历史、文化功能;穿插讲解与之相关的建筑学、力学、艺术学、材料学等基本知识。
赵逵、邵岚所著的《山陕会馆与关帝庙》以山陕会馆和关帝庙为专题研究,对全国范围内的关帝庙和山陕会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读,从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论述了关帝庙与山陕会馆的传承与演变,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种种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若干种住宅建筑上常用的钢结构构造方法、钢结构的特点、基本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如保温、防潮、防火处理的方法和环保问题等。除了一些技术数据外,书中还介绍了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中应用的历史,从21世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本书首次对不锈钢在建筑中的各种应用及其对建筑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书中详尽阐述了不锈钢的构造技术及不锈钢在建筑中的应用。介绍了大量与不锈钢相关的芬兰及欧洲的建筑工程实例。
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虽不是纯艺术,却同样具有形式美和艺术美,而且因其体量巨大。保存时间久远,更由于它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等艺术特性,其价值并不在纯艺术之下,且不能被代替。中国古代建筑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在实用和形式美的背后,深蕴着精神内涵——“道”,这“道”既是“人文”的,又是“自然”的,反映出中国人的礼乐、道德观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说:“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 正是因为这段阴阳怪气的评述,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而“后现人主义建筑”这一新的旗号,也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拉开。当然,真正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打造理论的罗伯特·文丘里。文丘里在1980年的一次谈话里说:“就某种意义而言,我想我们自己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 事实上,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界定,从来都是含混的、模糊的,在中国建筑界尤其如此。本书的出版意图,正是为了试图理清其中的脉络,让读者对这场建筑运动有一个清要醒的认识。本书中将近300余幅的精美图片,亦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建筑资料。
《读X解:建筑空间论》框架结构简明,也可以算作是对经典专业书籍的一种科普化和精炼化,让读到此书的人,不论是建筑专业相关人员还是对建筑专业知识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都可以信手拈来。《读X解:建筑空间论》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去解构专业领域方面的经典书籍,并让学生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相互沟通,利用群体交流的方式去体会《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读书和图解的记录过程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个人认识事物,认识建筑领域的空间结构体系、历史发展过程、建筑语言逻辑等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人在以上各类思路的启发下,在对普及建筑知识、提升学生建筑素养的推动下,完成了这样一本“读书”与“图解”的尝试,也希望各位专业同仁或热爱建筑的读者提出建议并给予批评指正
本书收录了现代主义建筑研究专家执笔撰写的20篇现代主义建筑专业小品论述,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现代建筑奠基者的理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了解他们如何摆脱过往建筑样式的束缚,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在20世纪现代建筑发展了100年后的今天,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建筑发展的这段历史,通过对这20个经典建筑的讲解,作为对理解当代建筑特色,以及判断未来建筑发展的借鉴。
本书对北京地区塔的塔名、塔址、类型、建年、特点及有关传说作了尽述其详的介绍,同时附有塔照308幅,并把今已残损或次要者列入附录。这部图文并茂并可视作《北京塔全》的图书,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一身,适于历史、文化、建筑工作者阅读和广大旅游及古塔爱好者品味、收藏。
这是一本建筑导览手册,目的地是与中国历史同样悠久的古国意大利。书中选取了100个建筑。在地域上从北部的米兰—都灵—热那亚三座工业城市,威尼斯及其周边,到中部的罗马—佛罗伦萨地区,一直延伸到南部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而在时间上则上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庙与广场,历经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的辉煌,直至现当代作品。虽然对于以艺术著称的意大利而言,这些作品只是冰山一角,却能让读者对意大利全境上下千年的建筑建立起一个初步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建筑,全书以城市为单元进行划分,并对这些城市的特点进行简略介绍。此外,书中配有大量生动活泼的手绘插图,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视角。
借助古建筑典型的实例照片和图解, 阐释中国建筑结构体系30个世纪的发展及形制的演变—— 孕育并发祥于史前时期 发育并成长于汉代 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 臻于醇和于宋代, 显现衰老羁直之象千明代初叶 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当代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 一部不甚完备但却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本书集中展现了东方建筑史的曲折发展和重大成就,从古代建筑的萌芽、中国和印度古建筑的恢弘,一直到近代西方建筑的登陆、现代东西方建筑的并存发展。 本书以东方建筑发展的重大背景、建筑风格演变为线索,以具体的建筑作品为载体,图文结合,读者从中可以较为详尽地理解整个东方建筑文明发展的脉络。
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的建设高潮,与之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和美学品质却都有所欠缺。建筑理论界和建筑市场都需要同时具备文化深度、社会视角和问题意识的建筑评析。作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建筑评析一直是建筑学的核心部分之一,对建设活动起到概括与监督的作用,其意义已经得到业界普遍的认可,但在,健全的批评风气仍有待建设。鉴于此,本书编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倡表达观点,发表见解,并将论文汇编成册。本书收录了50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评析课程的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行行色色的建筑现象进行评论,如国家大剧院、798艺术区、古城保护、旧建筑改造等,角度多样,论点新颖,思维活跃,既展现了新一代建筑人对建筑的关注,也可为业内人士的设计提供借鉴。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师生以及关注建筑现象的普通读者参阅。
本书是“上海?精神的行走”系列之一。全书是一个上海女作家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岁月流逝,多少曾经的荣耀终归平淡?而镌刻着往日风华的老房子外墙上布满的爬山虎和青藤,就像它们用来包裹内心的外衣,矜持地和试图窥视的好奇者保持着距离。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后面隐藏着多少难与人说的心事?
出版于1909年的《芝加哥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讲述了《芝加哥规划》的时代背景、创制经历和推行效果,揭示了《芝加哥规划》如何影响了人们看待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生活自身的方式,并且指出,《芝加哥规划》在出版一个世纪以后,依然持续引发着人们对于“怎样才能创造出充满生机而又宜居的城市环境”的讨论。
“图说中国古建筑丛书”分类科学,按形制、用途和功能介绍中国传统古建筑简单常识的通俗读物。内容涵盖齐全。全面了解中国古建筑种类,提高学生知识和文化的读物。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今故宫博物院),是现存世界上规模大、保存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及工艺的高水平。作者采取建筑学、力学、材料学、历史学、风水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大量科学分析、现场调查、史料查询等手段,基于规划、选材、运输、施工、修缮及抵御历史灾害等多角度视野,来探讨故宫和其它古建筑的恒久魅力主要原因,挖掘出故宫和其它古建筑的强大力量。每一章都有若干知识点,对故宫古建筑的构造、名称、功能、工艺,以及与之有关的美学、力学、建筑学、色彩学等学科知识做基本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