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生动展现了这座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可视化图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领略颐和园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全书共分八章。上半部分讲述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还有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等造园轶事,都被作者亦庄亦谐的笔调娓娓道来。下半部分深入挖掘颐和园的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以及现今景区的概况。作者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都散发着人文气息。
城市里大部分建筑和景观设计因为不起眼而游离于日常的视线之外,却处处都有门道 这就是这部非典型城市漫游指南的主题。 本书将带你饱览城市建筑背后的秘密:为什么电线杆总是一撞就断?为什么有些垃圾箱带锁?想让超速的汽车主动减速有哪些方法?公园和机场的座椅为什么让人难受?这些看似平凡之物之中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新、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想象,守护着城市的平和与活力。它们是留给城市漫步者的彩蛋,是让设计细节控会心一笑的暗号,也是写给人文爱好者的谜语。 让我们跟随 99%视线之外 播客的创始人罗曼 马尔斯,开启这场大开眼界的city walk!
日本染织史家吉冈幸雄,在本书中以深厚的美学素养细数存在于京都的建筑,探究建筑与美学元素的根源,记录面临消失危机的美丽日本传统风景。全书分为两个篇章,章讲述京都的住宅与生活设计,如玄关、窗、坪庭等;第二章讲述京都的街景与建筑设计,如门、塀、垣、屋顶、小径等。全书收录超过320张专业摄影照片,并附有京都美学散步地图,读者可从摄影师喜多章所拍摄的珍贵照片中,窥见留存在京都建筑中的怀旧风景与装点京都街道的日本传统设计
《世界现当代建筑史》探讨了1900年至今的主要建筑,分析了受到为重要的艺术运动影响的建筑设计思潮和建筑师。该书以时间为基本框架,按5至7年的间隔对建筑师及其作品进行梳理,并与同时期的其他建筑师进行比较,反映出不同艺术思潮与建筑师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从现代到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的演化和发展,通过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体现了创新思维,透析了建筑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随着时代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本书通过轻松易读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串联起了从史前时期的聚落到明清北京城的建立这一宏大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四讲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都城或城市来进行分析,后六讲是总结性的内容,分别从城市的形态与建造、城市的军事防御、城市的风水理论、城市与水利的关系、城市的商业发展、中国城市的伟大之处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本书基于大量专业著作文献,却以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无论你是专业读者还是零基础小白,只要热爱中国古城和中华文化,都可以轻松阅读。
《外部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 芦原义信 的作品。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 东京大学 ,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 饶有兴味 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街道的美学》: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 深奥 ,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
本书由世界知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拉菲尔 莫内欧带领读者观看并理解与他同期且全部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八位建筑大师:詹姆斯 斯特林(James Stirling)、罗伯特 文丘里和丹尼斯 斯科特 布朗(Robert Venturi Denise Scott Brown) 、阿尔多 罗西(Aldo Rossi) 、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阿尔瓦罗 西扎(Alvaro Siza)、弗兰克 盖里 (Frank O. Gehry)、雷姆 库哈斯(Rem Koolhaas)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de Meuron),讨论他们的理论态度、技术创新以及设计贡献。莫内欧对八位建筑师的探讨,是以既口语又深入的一系列当代建筑大师建筑讲座的方式展开的。读者读到的不是冰冷、毫无感情的学术理论,而是莫内欧看待当代建筑时其独到深刻的信念与说服力。内文还辅以超过600张的图例作为解释说明。
每一座灯塔,都是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历史。世界*座灯塔建于何时?为何灯塔照明技术屡陷瓶颈?令人谈之色变的埃迪斯通礁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数灯塔又因何同一时间集体 消失 ? 《灯塔之书》全面收录了100余座世界著名灯塔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档案、400余幅从未公开的设计手稿与照片。请跟随灯塔建造者与守塔人的一手记录,深入灯塔背后,揭开真相。 无论你是对灯塔着迷的 狂热粉丝 ,还是对人类探索海洋文明的历程充满兴趣的 好奇宝宝 ,抑或是对灯塔建造技术表示 费解 的 学院派 ,都不可错过这本历史与科普相结合的好书!
围绕上海四大百货公司这个内核,全书分为三个层面:原境、本体和外延。原境部分,作者通过对1914年前后上海城市建设的概况和商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当时上海的消费文化和市民生活的状况,试图还原当时上海的真实面貌。本体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四大公司发展简史和四大公司建筑研究。前者详述了百货公司极其创办人的创业过程,后者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南京路上的这四个百货公司(共12个单体),通过对建筑设计方、营造方的介绍,对各个建筑特点的分析来探讨百货公司这一建筑类型的共同点。外延部分是以百货公司为基点,向外扩散的研究,分为近代商业空间,业主们的地缘、业缘和血缘关系,百货公司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民族主义的理想与现实,艾略特 哈沙德,百货公司与都市文化,洋文化传播模式的反思等等主题。这些相对独立的主题,作为一个个
本书译自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于1963年在剑桥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一本集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为一体的批判性著作。埃森曼是当代很重要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及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建筑学发展格局产生了不可比拟的影响。他对形式分析、解构主义、图解等概念在建筑学中之运?的认识,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建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切思想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他196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也就是这本《现代建筑的形式基础》。此论文中基于形式分析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埃森曼的导师柯林 罗(Colin Rowe)以及柯林 罗的导师鲁道夫 维特科尔(Rudolf Wittkower)。他们的思想共同指向建筑学的 自主性 问题,即建筑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身的独特规律及批判方法。与此同时,埃森曼在诸多层面上又与他们合而不化,将纯粹的建筑理
本书是1901 年伊东忠太、奥山恒五郎等学者对北京紫禁城及相关建筑进行实际测量、拍照、素描写生,按原件比例缩绘后编纂而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和装饰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说明。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种类及搭配、分类建筑的不同色彩使用和整体建筑的色彩搭配,分析了天花板、梁、柱、斗拱、墙面、台阶、宝座、门廊、屋瓦等建筑装饰,以700余幅精美的手绘图片完整地呈现了100年前北京紫禁城的建筑风貌。
河南省漯河市地处中原腹地,人杰地灵,桥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古有闻名遐迩的小商桥,创建年代可追溯至隋开皇四年(584年),至今留存;今有平汉铁路沙河大桥、牡丹江路沙河大桥、泰山路沙河大桥、嵩山路澧河大桥、太行山路澧河大桥等横亘在母亲河之上,行人辎重往来便利。漯河市桥梁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造型之丰富,堪称中原地区之。伴随着桥梁的建设与发展,漯河市充分发挥河流资源优势,取得了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中原桥城?漯河》一书由漯河古代桥梁研究、漯河近代桥梁研究、漯河现代桥梁研究、桥梁建设对漯河城市发展的作用及影响、研究成果等部分组成,是一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桥梁建筑与文化的记录。希望本书能够架起一座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发展之桥,在时间的长河中连通古今,在空间的脉络里延展内外,将漯河
本书从10个方面对大运河科技成就进行介绍,前6章分别从中 国大运河规划设计、中国大运河水工科技、中国大运河创新科技、中国大运河辅助工程 科技、中国大运河建筑科技、中国大运河城市规划设计几个方面来介绍大运河在科技方 面取得的成就。后4章围绕中国大运河区域科技发展、中国大运河科技书籍、中国大运 河与对外科技交流以及中国大运河与国外运河技术对比四个方面来实证中国大运河在科 技目前的地位与作用。本书既直观反映大运河的科技成就,又揭示这些成就背后的原理 以及相关人物故事。因此可以将本书看作一部大运河科普书籍。相信研究中国大运河科技, 无论是推进科技强国还是对正在开展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 作用。
本书以隽永的文字和精美绝伦的图片带我们巡视世界上23所图书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德国维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意大利梵蒂冈图书馆,法国马扎林图书馆,瑞士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雷恩图书馆,捷克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这些或国立、或私立,或学术性、或宗教性的图书馆,无一例外是饱经岁月沧桑、承载着重大文化功能的建筑瑰宝。 本书是对人类文明体系中具有卓越地位的图书馆文化的礼赞,它生动地描述了欧美众多著名图书馆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以及它们是如何为著名的知识人以及普通大众服务的;尤为难得的是,还传递出了中国读者比较陌生的西方文化细节,如图书馆与贵族文化、僧侣文化的关系,图书馆的 普遍主义 文化使命,名人藏品的*后归属,图书的阅
主动式建筑是对以往节能建筑标准一种合乎逻辑的深化与发展,它在用户、能源、建筑三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关系 不再局限于使能量小化,而是达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共生。除了采取被动式建筑策略以外,主动式建筑从太阳和风里获取可再生能量,以达到尽可能完全覆盖自身能耗需求的目的。这本专业书首次全面汇集了所有对设计主动式建筑至关重要的细识。书中详尽阐述了发展主动建筑理念的基础知识,可作为主动式建筑设计的指导方针,服务于参与建筑的各方。从可持续和高能效建筑的基本原则,到常用的技术标准、规范以设计工具和技术细节,读者将了解到,什么是主动式建筑,如何发展主动式建筑,以及实现它们需要考虑哪些组成部分等。 14个已经建成的居住建筑、非居住建筑,以及新建建筑和老建筑的改造实例显示出,如何通过主动式建筑
本书是《哥特形式论》的基译本,作者用这种一般的艺术理论来解释哥特艺术,是现代艺术批评中启发性的论文之一。在对以前所有哥特艺术批评标准的批评方法,它有性,因而也是依照一种推想而产生的有关哥特艺术的再评价。这种推想,作为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还包括了作者的对哥特艺术真切、直观的感知或愉悦的体验——这里并不仅仅是社会的和经济的状态,而是指哥特人,他的世界与意志的一般的精神性渴望。哥特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确实,沃林格尔教授在艺术理论方面原创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哥特艺术与一般的哥特精神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篇论文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分析的著作,它还是一部富于想象力与洞察力的著作。不但中世纪的外在现实,而且它的宗教与知识生活都在针对着我们理解力的情况下得到了创造和阐释。拉
集装箱建筑作为可持续建筑类型之一,已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回收再利用的集装箱具有低成本以及低碳环保等特征,因此在建筑行业使用得颇为广泛。建筑师和艺术家们利用集装箱独特的美学价值,创造出名目繁多的集装箱专卖店、艺术馆、住宅以及各类集装箱艺术展览。近年来,中国的设计师们也越来越关注这一建筑领域,创意性集装箱建筑被广泛运用。本书通过众多精彩的设计案例,向读者展现了摩登集装箱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阐述了一系列集装箱建筑设计中技术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内容翔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理查德·罗杰斯是世界极富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到伦敦的劳埃德大厦,从马德里的巴拉哈斯机场到香港的汇丰银行,他留下了诸多名垂建筑史的经典之作。 《建筑的梦想》一书是罗杰斯对自己建筑生涯的总结,回顾了他身为一名患有阅读障碍、不擅绘图的青年,是如何成长为斩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大师的。 本书中既介绍了罗杰斯众多建筑代表作的设计过程与理念,又分享了他与同时代诸多知名建筑师的交往逸事,还收录了数百幅他甄选的手稿、图纸、照片,兼具趣味性、知识性与思想价值。
本书以田野调查为依据,以图释文,对明清“微州”古村镇、古建筑现状逐县、逐村予以鉴赏并进行评介,尤着力于“微州古建筑之最”向雕饰艺术,归纳其特色及流变,探讨其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哲学观念,探讨其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心理模式诸方面成因,论述其艺术价值及保护发展战略。全书立足当代,关注现实,突出问题意识,寓专业知识于审美记游之中,不作流光溢美的空言,使读者了解每县每村每栋古建筑的精华,同时留下微翻译片现存古建筑相对全面的典型资料。书中对重要的古村镇和古建筑,一一绘制地图加以标识;对古建筑及其雕饰构件名称如图案,一一加以图解,文字详实。故本书兼具学术、普及双重性格,有抢救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有别于泛泛而谈的旅游书,也有别于面向专业士的建筑测绘书。本书可作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 《走近上海高校老建筑/上海城市记忆丛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上海高校老建筑因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其他院校的老建筑。
本书详细调研了河南地区明清阶段的木构建筑彩画的情况,并对行了详细的整理和研究。
本书是由同济大学支文军教授历年发表的学术论 文整理而成的专著。支文军教授主持并担任《时代建 筑》杂志主编多年,特别是作为一位以学术期刊为媒 介的建筑评论工作者,在建筑批评理论、中国当代建 筑分析、当代建筑作品解读、媒体与传播等领域持续 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评论文章。这些文章通过学 理和逻辑上的遴选和归类,汇编成《体验与评论:建 筑研究的一种方法》与《媒体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 种视野》两本书,既能清晰地展现出作者的学术取向 ,又能为读者提供多维视角下的宏观表述或微观剖析 建筑的多种可能性。《体验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 方法》收录精选的46篇论文,主要选择作者以现场体 验为基础的对建筑师和建筑作品等相关论题进行研究 和评析的论文,分为 世界建筑作品解读 品评中 国当代建筑 个体及群体建筑师研究 设
◆ 世界建筑*著名的50余座全面解析 ◆ 分5个时间跨度介绍近千年的建筑经典 ◆ 局部放大全方位剖析建筑关键细节 ◆ 3D立体效果图全方位展示建筑结构 今天,建筑已不再是简单地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建筑凝聚了多少人类的智慧成为不朽的传奇。无论是宗教建筑还是生活场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因地制宜,创造了许多建筑的经典。 在设计师眼中,建筑是一系列空间的组合。着手设计一座新建筑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结构必须实现功能,为这些功能设计空间,然后通过墙体、窗户和屋顶来定义空间。因此,不同建筑的内部特征往往大相径庭。《伟大的建筑 图解世界文明的奇迹》中介绍了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50余座建筑,图文解析带您领略不同国度的异域建筑风格。 《伟大的建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