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海所著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建筑系基础课程参考》,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图学、建筑构成与构图组合、建筑空间构成构图组合、设计与构思草图等。本书收集了2007年至今作者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的整理与总结。在采用古典建筑学大纲的列宾美术学院学习建筑,如何将其优势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去,是师生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工具的操作、技能的发挥、理论的应用,都离不开综合的学习运用。创新往往来自基础与积累。
克里斯托弗·亚力山大是美国杰出的建筑理论家。由他领衔撰写的《建筑模式语言》一出版就受到建筑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赞誉,并对建筑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模式语言》别出心裁且有根有据地描述了城镇、邻里、住宅、花园和房间等共253个模式,提供了一幅幅设计、规划、施工等方面的崭新蓝图,构思新奇,妙想迭出,不同流俗。作者写道:“我们深信无疑,本语言要比一本手册、或一位教师、或另一种可能的模式语言略胜一筹。这里的许多模式看来在和以后的500年间将成为人性的一部分,成为富有人情味的行动的一部分。”诚如美国《建筑设计》一则评论所说:这也许是20世纪出版的关于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的一本书了。本书的生命力在于“以人为本”。它是本书的主题思想,像一条鲜艳的红线贯穿始终。各模式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和对人的无
本书以非饱和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非饱和土水-力全耦合本构模型、数值模拟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创新点如下:(1)从土体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出发,在热力学框架下建立了非饱和土水力全耦合模型,揭示了土体湿陷/膨胀等变形与非饱和渗流的耦合机制;(2)发展了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积分的隐式-折返算法,研发了水/气渗流-弹塑性变形全耦合分析软件(F2Mus3D)并进行了算例验证;(3)基于F2Mus3D研究了土质边坡在降雨入渗过程中剪切带萌生、形成、发展直至贯通的全过程,揭示了暴雨诱发滑坡的渐进破坏机制。
设计进化至今,日常物品不仅能为我们提供必要、可靠的功能,也可以在心理和情感上给我们带来慰藉。为了更多地了解设计心理,我们挖掘用户的需求、发现用户的使用场景,找到行为和心理上高频刚需的用户痛点,探究了设计的心事。对于产品设计者而言,如何学习理解日常物品中的心理学秘密?为何诺曼等心理学家与产品研发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作用?有哪些了不起的设计案例给我们带来诸多参考,又有什么样的不便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设计师如何穿越情感的黑箱,获得用户视角的同理心?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答案。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用书,也适合对产品设计和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作为设计心理学的入门指引读物,亦可供为产品设计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心理学知识的参考。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为人所熟知的语句虽流传已久,但二者之间的联系究竟在何处却往往很难说得明白。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家王昀博士,试图将从音乐乐谱中抽出的空间图式与建筑实体空间建立关联性,并将乐谱空间转化为建筑空间。而这种将乐谱与空间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思考以及将这种联系的转化过程加以示范的努力过程构成了本书的整体结构。本书是一本适合建筑设计者、音乐家和艺术爱好者阅读的跨界设计的思考性图书。
本书是建筑业自媒体“BIM清流BIMBOX”自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的内容精编。探讨了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的基础概念知识、外发展情况、相关软件的介绍、应用落地的心得以及不断涌入建筑业的新技术与BIM技术的交叉融合。本书分为五章,第壹章介绍了BIM的基本认知和发展现状;第二章介绍了BIM技术的本质以及对数据、信息的思维方式;第三章理清了BIM技术中的重要基础概念;第四章从软件公司和实践工作者两个角度阐述BIM实施的方向与心得;第五章介绍了VR、装配式、倾斜摄影等技术与BIM技术的关联以及它们如何融通到一起。作者团队是BIM行业多年的实践者,语言精练,独辟蹊径,时而沉浸讲解,时而冷静分析,能够把高深的技术说得妙趣横生,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下完成一次认知升级。
《建筑师在做什么(辑)》是对取得成就的80位建筑师的访谈录,了解这些知名建筑师当下在做什么,他们对建筑的思考以及探索。《建筑师在做什么(辑)》由有方空间编辑、制作、排版,我们负责印前工作。读者对象包括建筑师、建筑学专业读者、文化学者、普通读者群。相信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收益。
世界现代建筑具有难以置信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该书作者将现代建筑师的生平、教育背景、师承关系以及合作关系等多方面线索,将其概括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网络,呈现出一个大视野下的“现代建筑师系谱”。这些建筑师系谱有的趋向独立,有的相互重叠,共同编织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现代建筑体系。
面对当代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建筑师不断涌人中国市场,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趋势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建筑文化愈加引起建设者的重视。然而,当前中国建筑师掌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根基不够深厚,横向学习、应用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多,纵向积累、借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知识少。建筑要有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和建筑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曾带来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城市建筑类似、雷同,缺少地域特色,缺少文化内涵,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等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本书是“中国建筑名家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汇集了作者学术论文,设计构思、纪实,杂文随笔,会引、书序及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