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交规划概述和数据采集的必要性(,2章); (2) 公交时刻表的设计与优化、车辆行车计划和司售人员排班(第3~9章); (3) 乘客需求和客流分析(0,11章); (4) 围绕运营计划和乘客行为的公交服务、路网和线路设计(2~17章); (5) 公交服务可靠性、运营策略和公交运营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8~20章)。 本书中更新内容较多的章节包括第5,8,12和15章,新增章节包括3,14和19章。 以上含有定量分析的章节,都在各章结尾提供了习题,以便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各章内容(除,2和20章之外),书后附有习题答案。各章的最后一节是文献综述与延伸阅读(除,7章外),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将核心内容放在每章的前面,只是在结尾为部分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文献,以便其进一步延伸阅读。
桥作为一种连接水陆的交通要道被人们所熟知,但人们对桥的关注却多拘泥于用途。而本书中所辑录的景观桥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即桥也具有文化和视觉上的特殊魅力。独特的桥体造型,精美实用或高科技的装饰材料,绚丽的灯光照明等。
《城市街道设计指南》概述了城市街道设计的各种原则,使街道安全而富有魅力,吸引人们在城市环境中步行、购物、停留以及驾驶,这些原则旨在创造真正为人所用的城市街道空间。 《城市街道设计指南》,以动态且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阐述了新一代城市街道设计的原则和愿景,反映了新时代的城市街道。街道是我们共同的生命线,是城市经济的基础。街道占有80%以上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促进商业活动,为居民提供休闲庭院空间,并为人们提供四处游玩的安全空间,无论是步行、骑自行车、驾驶汽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设计需要考虑街道在城市中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面面俱到才能有效激发城市活力。
《道路勘测设计》系统地介绍了公路与城市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外本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方法,以我国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内容力求全面,表达方式力求新颖。本书主要介绍了与道路设计相关的汽车行驶性能、公路选线与定线、道路几何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道路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设计、道路排水设计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及土木工程专业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本科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公路、城市道路及有关道路工程的设计、施工、科研及管理等工作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轨道交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既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决策者的角度,提出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完成的周期内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思路,也从项目业主的角度,详细论述了项目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各项职能管理的具体计划、管理流程和管理办法。 本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既可作为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和培训教材。
随着我国开发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速扩容,园区市政工程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园区的发展水平和整体形象,也与市民的交通出行和便捷安全密切相关。虽然现阶段各大园区都十分重视市政工程建设工作,园区环境也变得更加优美,但是即便是建得很好的景观大道、次干路等市政工程在景观细节处理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功能缺失、景观缺陷等低级错误。这些看似粗浅、低级的问题,却常常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建设单位或者同一管理团队所负责的不同市政工程中反复出现。在本书中,编者根据自身所经历的一些市政工程,结合对部分园区的考察调研情况,主要通过“错”与“对”实际工程图片对比的形式,将工程中常易出现的低级错误与其正确做法形成前后对比,旨在引导工程从业人员在工程建设中有效治理、防治市政工程的部分外观质量问题。
本书从低碳交通出行和高效空间使用的视角,关注轨道车站地区交通可达性对空间使用的实质影响。研究构建了上海城市道路(步行和机动车)网络模型与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基于上海中心城区10个典型轨道车站地区的量化研究,对车站地区多样化的交通可达性与空间使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协同效应的分析模型,提出轨道车站地区运用出行网络与空间使用相匹配的方法来支持城市设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