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历史建筑集锦:梧桐树后的老房子(第2集)》中有大量的建筑物实景和历史镜头,有建筑物风格分析,并夹叙一些历史掌故,资料丰富,内容翔实,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它的问世必将受到建筑界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因为它是历史、文化、艺术的交汇点,而且化为一种风情。认识并发掘徐汇区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去研究,从而保护的近代建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书基于2006年我社出版的《南靖土楼》图册的基础上,加入申遗成功十年来南靖土楼的保存发展和县市环境生态保护、旅游配套设施发展的内容。
先秦至五代时间跨度长,朝代嬗变多,在中国园林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是重要的奠基时期。本辑选文范围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代(包括南唐)与中国园林相关的各种文献,文献体裁包括经史、辞赋、散文和诗歌等。编者在广泛阅读、比较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了近160篇这方面的珍贵文献,并加以整理和注释。本书选文版本可靠,注释简洁,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完善这一历史过程,是了解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读物和参考书。
本书分成历史篇、鉴赏篇、叠山篇部分,书中以大量的实物照片及详尽的文字介绍了江南园林假山的历史沿革艺术流派,风格以及制作技巧,并对大量的作品作了精辟的赏析。历史篇,自中国园林假山的萌芽始,迄今而止,记述了园林假山发展的全过程。鉴赏篇,是以苏州、扬州、湖洲、杭州,以及无锡,南京上海等地在保存的24处著名古典园林假山为样本,鉴赏品评,并以此为例,突出介绍江南园林假山在艺术上和技艺上的突破与成就。叠山篇,则着重阐明园林堆石筑山的技术要领。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读者从中可对江南园林假山艺术的发展及特色有一个全面系统地认识和了解。本书可供收藏、欣赏及借鉴。
《不该遗忘的浙江制瓷史》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的古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阶段性和地域性的发展,更是当前挖掘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闻长庆的《不该遗忘的浙江制瓷史》一书是在这个方面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更多新的发现、更多新的学术观点的讨伦,能够更好地促进古代陶瓷历史文化的学术交流和发展,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相信《不该遗忘的浙江制瓷史》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了丰富和深化对古代陶瓷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陶瓷文明。
2013年是保国寺其建成100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与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文物学会合作,围绕“城市·建筑·文化”的主题,按照“聚焦学术、注重普及”等要求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会”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两次学术会议的成功召开,在文博学界和社会公众中引起极大的关注,在充分挖掘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同时,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2013年8月举办的“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会”,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浙江省文物局等联合主办,旨在弘扬保护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入研究中国建筑史和《营造法式》的联系,进一步挖掘保国寺大殿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以“中国古代
本书作者团队通过梳理历史、拍摄图片、3D建模,图文并茂地向广大读者介绍南京大学校园内百年建筑流变,包括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校园内各个历史建筑,从历史到现实,以建筑为载体再现南大百余年校史沿革,对于铭记校史、保存校园文化记忆具有重要记忆。
在中国古典园林五书即将付梓之际,作为作者之一的贾珺先生嘱我为此作一序,于是匆匆忙忙间浏览了一下各位先生的大作,大略了解了五书的概貌。虽是浏览,却也从中看出整套书在写作上的良苦用心。在一套并不很大的书系中,不仅要将上下五千年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梗概介绍给读者,还要覆盖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园林类型,诸如皇家苑囿、私家园林,其中也包括文人园、官宦园、商贾园,等等。同时,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各地的地理、气候、民俗、文化千变万化,除了经典的园林描述之外,对于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园林加以细致深入的分析,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典园林五书:闽台私家园林》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