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中国古代选择处理建筑环境的独特方术,曾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其中迷信与科学混杂,糟粕与精华共存,历来评价毁誉交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建筑理论界学术氛围的变化,风水被“重新发现”,引起关注。本书汇集了有关风水研究及评价的学术论文23篇,涉及风水的渊源沿革,流派宗旨,哲学、美学和科学内涵,以及在建筑领域如城镇、宫宅、陵墓等选址、规划设计及营建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裨益有关人员深入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和风水的关联及其存在原因与价值,予以批判研究和扬弃。
《乌有园》第五辑共收录21篇文章。“开卷”篇收录的曹汛先生《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此次出版经过细致校订,修正了过去若干已发表版本中的文字谬误,并优化了注释,以更好地呈现原文风采。“研究”篇收录6篇文章,主要着眼于“技艺”的方法层面展开论述,其中《非空非非空》一文将复杂空间生成的方法于对“剖碎”概念的探讨相结合,见解尤为精彩深刻。“作品”篇聚焦“技艺”的营造层面,共收录董豫赣、王欣、钱晓冬/沈旸、金秋野6的大小作品12件。“赏玩”篇重点关注工具,通过历史考证与田野调查,将传统木器制作中的重要工具进行全方位呈现。“教学”与“专题”篇中的文章延续了前几辑的基调,各自展示出笔者独特的教学或研究方法论。第四辑收录的《一方池鉴》一文也在本辑中得以完整收尾。第五辑在整体装帧上也作了
本书是爱花人、植物迷都想拥有的花卉图鉴,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园艺经典,堪称中国版《世界园林植物与花卉百科》。 本书汇集观赏花卉、树木、多肉共计2600多种,近3000幅原色彩图均由作者王意成老先生提供。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本书增添了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手绘图、栽培历史和相似花朵鉴别法,补充了世界各国国花专题页,升级了近年来大众喜爱的多肉品种。 本书由花卉百科切入,先讲授花卉分类、应用、繁殖、日常管理知识,再以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世界十种知名花卉、草本观花植物、木本花卉等的顺序展示各科属观赏植物。不同品种植物下设“识别”“养护”“用途”三个版块,除介绍植物形态和花朵、叶子特征,以及花瓣或植株的尺寸,还介绍植物在家庭、园林、交际方面的应用,针对植物景观设计和应用的难点和疑点,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教
《动作:功能性动作系统:筛查、评估与纠正策略(FMS、SFMA理论和应用详解)》通过生动、简洁和明确的阐述,说明了回归基础运动具有怎样的全新意义。 在《动作 : 功能性动作系统:筛查、评估与纠正策略(FMS、SFMA理论和应用详解)》中,作者格雷·库克(Gray Cook)跨越了康复、体能训练和健身的界限,为健身和康复专业人员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训练模式和沟通语言。在这种模式下,健身和康复专业人员可以协同工作。通过动作解析和观察婴儿在学习走路、跑步和爬行时所采用的自然发展方式,格雷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运动学习、纠正性训练和现代健身训练。 你将学到的发现、经验和方法: 如何检查和评估运动质量 如何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确定障碍模式 临床医生需要了解的关于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的内容 何时应用纠正策略,以及如何决定使用哪
中国古代园林熔文学、哲学、戏剧、绘画、书法、建筑、雕刻等艺术于一炉,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充分体现了东方的生存智慧。本书通过对中华园林史的回顾与提炼,探讨中国园林如何在数千年文化的滋育浸染下,形成中国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通过对经典园林的品读,对园林诗词书画等的解读,以及对园林营构的分析,把握中国古典同林蕴含的生存哲理,体味中国园林文化包育的醇香厚味,以探索出传统中华民族居住文化在当代活出精彩的途径。
作为中国园林的主要分支和重要流派之一,岭南园林一直以来为建筑史学和园林史学所关注。从研究对象来看,相关研究一般集中在不同时期的两大园林群体,即以现存四大名园为代表的传统园林及新中国时期出现的现代园林,前者主要关注岭南传统园林的造园意匠,后者主要关注新时期园林类型的多样化及创新思想的形成,“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成为描述这两大集群的核心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是巨大的,以此为线索描述岭南园林的发展史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因为忽略了园林艺术变迁所蕴含的复杂、丰富的时间性、空间性及相应的文化结构,反过来也阻碍我们深入地理解岭南园林艺术的深刻内涵。清末岭南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动岭南园林的现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
江南一带的古建筑营造技艺,以香山帮传统做法为主,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香山帮传统做法中的油漆、假山、家具陈设、雕刻、堆塑等传统操作技艺,并对第一版书中的木作、瓦作、石作等内容也作了补充,全方位地介绍了香山帮各主要工种在古典园林工程中的实际运用。 全书图文对照,通俗易懂,严谨实用,特别是书中所附的部分实例照片,更是直观明了,便于读者对施工细节作进一步的详细了解。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与园林工作的设计、施工、预算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古建筑、园林绿化等施工企业员工的培训教材。
中国古代园林熔文学、哲学、戏剧、绘画、书法、建筑、雕刻等艺术于一炉,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充分体现了东方的生存智慧。本书通过对中华园林史的回顾与提炼,探讨中国园林如何在数千年文化的滋育浸染下,形成中国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通过对经典园林的品读,对园林诗词书画等的解读,以及对园林营构的分析,把握中国古典同林蕴含的生存哲理,体味中国园林文化包育的醇香厚味,以探索出传统中华民族居住文化在当代活出精彩的途径。
城乡景观风貌是地方本土基因和文化气质保存和延续的核心载体,蕴含了乡村的“乡愁”以及城市的“灵魂”。近年来,城乡建设同质化等问题凸显,景观风貌管控与特色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本书稿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景观风貌规划,探讨面向不同规划层次与对象的新时代风貌规划方法论,结合创新型实践研究其在日常管控、治理中的应用路径。书稿集中呈现了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大型规划机构在城乡景观风貌规划与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对规划专业人员和规划专业学生具有很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苏州园林园境系列》是多方位地挖掘苏州同林文化内涵,并对园林及具体装饰构件进行文化阐释的专门性著作。本书(上、下册)包含苏州同林中的沧浪亭、网师同、狮子林、拙政园、艺圃、留园、天平山庄、环秀山庄、耦园、怡同、曲园、拥翠山庄、退思同、虎丘,通过解读苏州园林的品题(匾额、砖刻、对联)及品题的书法真迹,使读者感受苏州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针之谷钟吉编著、邹洪灿编译的《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以民族之别和时代之差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欧美造园文化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
作为中国园林的主要分支和重要流派之一,岭南园林一直以来为建筑史学和园林史学所关注。从研究对象来看,相关研究一般集中在不同时期的两大园林群体,即以现存四大名园为代表的传统园林及新中国时期出现的现代园林,前者主要关注岭南传统园林的造园意匠,后者主要关注新时期园林类型的多样化及创新思想的形成,“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成为描述这两大集群的核心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是巨大的,以此为线索描述岭南园林的发展史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因为忽略了园林艺术变迁所蕴含的复杂、丰富的时间性、空间性及相应的文化结构,反过来也阻碍我们深入地理解岭南园林艺术的深刻内涵。清末岭南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动岭南园林的现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
本书介绍了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的反建筑理论和工程项目。未建成是20世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并撼动着现实的建筑界。没有未建成,就谈不了20世纪的建筑史。未建成由于没有实现,所以并未受到物质世界的污染,对它永远可以任意解释。这本出版于21世纪之初的书提出一个反论:建筑史(即建筑叙述)是由非时间的事物构成的。矶崎新的语言总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他曾经述说的“反建筑”正是建筑本身。……也就是说,惟有“反建筑史”才是“建筑史”。矶崎新在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他的事业,那时媒体正在加速发展,时间不再总是直线向前,而是不时地回流。本书介绍他40年的设计中每10年里的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在下一个千年来临之时,大部分现存的20世纪建筑将不复存在。建筑历史学家易地怎样回顾20世纪?只有少数的实物史料得以传世,媒体储存的信息
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面积达96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这个辽阔的地域内山脉蜿蜒,大河奔流,海岸曲折,湖泊罗布,植物繁茂,林相丰富,大自然风景的绮丽多姿,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延续五千多年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英,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灵气。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等地,甚至远播欧洲。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园术经由
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面积达96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这个辽阔的地域内山脉蜿蜒,大河奔流,海岸曲折,湖泊罗布,植物繁茂,林相丰富,大自然风景的绮丽多姿,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延续五千多年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英,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灵气。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等地,甚至远播欧洲。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园术经由
苏州,山温水软,杏花春雨。古城内外,名园如绘。园主及设计者们将自己的审美观、人格价值等精神文化信息纳入这一方方小园之中,借助有限的物质实体,构建出精神的无限天地。“三生花草梦苏州”,历代骚人墨客接踵而来,流连吟哦于此,留下大量墨迹,或刻之崖石,镌之砖墙,或大书于木,悬之中堂。匾额题刻,正是将园林中这些虚实之景以及文人的情思系之一词,来表达其深邃的立意、含蓄的意境和高雅的情调。楹联,讲究骈俪对仗,音调铿锵,节奏优美,浅貌深衷,蓄意深远。所谓“清吟追陶谢,逸韵慕嵇阮”,古人从自然、社会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以及内心情思,借助这些高言妙句,感性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本书是关于鉴赏“苏州园林匾额楹联”的专著,具体分为“沧浪亭(北宋)”“狮子林(元)”等。
《图解园林植物造景(第2版)》结合大量的手绘图阐述了植物造景的综合理论知识,并分类讲述了园林植物与建筑、水体、道路、地形、小品、景石等景观元素的相关知识的基础配置理论。《图解园林植物造景(第2版)》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特别利于读者尽快掌握植物配置的基本知识,从而为进一步综合提高植物配置的水平打好基础。该书方便园林及相关专业工作者包括在校学生的自学和参考,对于初步进行园林设计特别是植物景观设计的专业人士来说,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本书是中国与挪威的合作项目“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的成果结晶。作者克纳德·拉森以及阿穆德-希丁·拉森作为北欧知名的建筑学家,对于西藏的传统建筑保护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很早就关注拉萨传统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学者,作为“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对拉萨市的建筑、景观的勘测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书主要讲述了古老拉萨的地形、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建筑物和城市景观。它也引发出关于拉萨的未来规划问题以及面对城市发展如何保护拉萨历史城市景观的争议。本书中的插图涉及范围很广,其中有25幅以前从未出版过的古老地图,有卫星照片、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水彩画、建筑信息表和大量的彩色图片。本书英文版已在英国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中国古代园林熔文学、哲学、戏剧、绘画、书法、建筑、雕刻等艺术于一炉,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充分体现了东方的生存智慧。本书通过对中华园林史的回顾与提炼,探讨中国园林如何在数千年文化的滋育浸染下,形成中国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通过对经典园林的品读,对园林诗词书画等的解读,以及对园林营构的分析,把握中国古典同林蕴含的生存哲理,体味中国园林文化包育的醇香厚味,以探索出传统中华民族居住文化在当代活出精彩的途径。
风水是中国古代选择处理建筑环境的独特方术,曾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其中迷信与科学混杂,糟粕与精华共存,历来评价毁誉交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建筑理论界学术氛围的变化,风水被“重新发现”,引起关注。本书汇集了有关风水研究及评价的学术论文23篇,涉及风水的渊源沿革,流派宗旨,哲学、美学和科学内涵,以及在建筑领域如城镇、宫宅、陵墓等选址、规划设计及营建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裨益有关人员深入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和风水的关联及其存在原因与价值,予以批判研究和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