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本书梳理了弹性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与景观相结合,提出弹性景观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并将弹性景观理论应用于风暴潮适应性研究,提出应对风暴潮,景观基础设施的应对策略:如基于风暴潮破坏原理的景观策略,基于空间分布的景观策略,基于驱动因子的景观策略等,并结合大量案例来进行论证。
本书稿基于作者博士论文进行修改,主要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拥有代表性的几处江南山水空间切片,来阐述江南山水的特征、演变脉络和逻辑,以及江南山水演变历程中不断层积形成的江南文化。序和第1章,解释基本概念,并从政治层面以及空间特征层面解读“江湖之远”,2-8章为江南拥有代表性的7处山水切片:鉴湖与会稽山、苏州吴国苑囿山水(太湖、姑苏山)、始宁山居(谢灵运的庄园山水)、兰亭(文人心中的雅集圣地)、建业(龙盘虎踞的帝王山水)、西湖、浙东山水(山水文化走廊,天姥山)。切片的选取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空间即城乡二元结构,“城郊山水”与“乡野山水”,时间即秦汉、六朝及隋唐三个时间维度,也是江南山水的初步形成、高速发展与成熟期。7处山水切片通过山水特征以及传承关系来彰显江南山水的城乡特征与差异以
绍兴传统园林以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江南园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选题主要研究绍兴传统园林(以古代山会平原地区为主)。运用文献归纳、田野调查、历史学比较法、数字化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梳理绍兴传统园林演进历程、收集整理绍兴传统园林遗存、实测或想象复原绍兴历史名园,最终解读绍兴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和艺术特色,分析园林空间布局特点,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绍兴园林造园意匠进行比较并分析,总结归纳绍兴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题目拟定为《绍兴传统园林史》,全面展示绍兴传统园林产生、演变、升华、成熟的整个发展脉络,并重点介绍绍兴传统园林中的经典案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绍兴传统园林总论”体现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的专业性,推进遗产保护。下篇“绍兴传统园林实例(绍兴名园图谱)”以
园与囿,虚与实,静与动,兴与废 芥子可纳须弥,也容纳了长久的情结和梦想 时间不断镀色不断侵蚀,人事总在营造却也未停蚕食 穿越如画如诗的草木亭台,何在江南,何以园林 【内容简介】 本书以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产生、发展、维护的经济和社会动力。首先从本源的角度阐述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从何而来,为何出现这种建筑艺术形式,为何以这种姿态保持到现在,是何种经济和社会驱动力使然。其次,探寻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起落、流转、兴废根源,造价和维护的关系,及其代际保持面临的必然困境;分析各所名园的其人其园,分析其中的各个建筑要素,解读其艺术和审美价值。最后,揭秘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能够在当下 焕发青春 的经济学及社会学原因。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各个角度阐述江南古典私家
“潇湘八景”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景观特征的山水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钟虹滨和唐俐娟编著的《探寻古潇湘八景》内容包括“潇湘八景”的产生及发展;“潇湘八景”的文化意蕴;“潇湘八景”在日本;探寻古“潇湘八景”;“潇湘八景”遗产廊道的构想等。 《探寻古潇湘八景》可供风景园林设计师、风景园林工作者、园林艺术爱好者等学习参考。
郭风平编著的《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 系列教材)》按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分 章论述,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园 林类型、代表性园林以及风格特点。中国园林体系是 本书的重点。 《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可 作为高等院校园林、建筑、旅游、园艺等专业教材, 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 。
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为什么我每天精心照顾可花总是死? 相信每一个园艺新手都会有这样的心愿:能有一本不抄来抄去,实际一点的园艺指南来带我入门。 这本《掌中花园》就是科普作家张辰亮(无穷小亮)的植物养护心得,除了如何养护植物,无穷小亮还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原生地环境和习性,一次性、全方位了解你想要养的植物。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园艺书的亮点。 如何选择好看又好养的观赏植物?怎样做好植物不同阶段的养护?哪些植物造景只能短期欣赏,哪些可以长期炫耀?如何无压力养好捕虫堇、瓶子草甚至雨林缸? 关于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无穷小亮的也以讲述、手绘步骤图和实拍的照片等形式在这一版《掌中花园》中一一解答。 一起走入园艺的大门,获得属于自己的、更有想法的私家花园吧!
《景观设计:探寻乡土景观之路(2013年7月刊)(总第58期)(套装共3册)》有景观在线、重磅访问、大地的艺术雕塑、设计风行、建造“景观城市”,替代“城市景观”、遂宁市河东新区滨江景观带规划设计、黄山休宁双龙小学、一等海公寓小公园景观设计、南迦巴瓦大桑树冥想台等。
本书提出了湿地生态修复的施工原则,动植物生态系统建设、以及修复技术的创新,也包括工程的管理、评估和维护、责任与法制等全面的知识。全书阐明了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原理、湿地生态修复施工、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管理、湿地修复工程的评估与维护等工程原则。本书可供广大湿地生态修复工作者、城乡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城乡建设管理者和相关大专院校的师生等学习参考。
本书根据材料课程内容涉及多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特点,扩展传统教材中材料的应用范围、基础做法,设计实践涉及室内、外空间环境。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分析材料的历史与发展、材料种类与基本性能、材料“绿色化”要求等,通过实例剖析材料结构与实际应用构造,充分引用理论与实际应用数据。 本书采用大量的材料结构与应用实例构造图(CAD图)进行详细剖析和说明,使“教”与“学”过程中,更能直观地表达和接受材料的知识内容。 本书中三个“附录”(常用材料名词中英文对照、材料表示符号、环境设计标志)与材料内容相结合,同时可作本专业或其他设计专业课程如课题设计及制图参考。
本书为2018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历史流变下的浙西廿八都景观基因研究》,编号:18NDFC296YB。乡土景观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文化,地处浙西山区的廿八都保存了大量且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和民俗活动,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本书通过对廿八都景观内容的深入研究,归纳出其景观基因图谱,并对历史变迁下的基因变化轨迹进行探究。这将对研究历史古镇优秀的景观文化资源产生积极的推广作用,给我国传统历史古镇景观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指导。
《园林树木学(修订版)》是园林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进行园林(包括风景区)规划设计、绿化工程、园林建筑、城市园林的管理和养护等诸方面的工作中,都要具备园林树木学的知识,《园林树木学(修订版)》较全面地介绍了园林树木的基本知识。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着重理论论述;各论主要介绍了我国各地有发展前途的树种,共74科246属586种,详细介绍了各种园林树木的形态、分布、习性、繁殖方法、观赏特性和用途,内容全面,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其中彩图234幅,黑白图297幅。《园林树木学(修订版)》可作为园林和林业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园林工作者和园林爱好者参考。
《园林植物栽培学(应用型本科农林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由金雅琴、张祖荣主编,本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环境因素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园林植物的选择与生态型配置、园林苗木培育、园林植物的栽植、园林植物在特殊立地环境中的栽植、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古树名木的养护与管理等。 《园林植物栽培学(应用型本科农林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全面,图文并茂,案例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供高等院校园林、园艺、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建筑等专业使用,也可供其他园林工作者参考。
本书以作者在日本各地的考察游历为线索,整理了日本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园林,寺庙,民居,聚落等,以作者自绘的大比例总平面、剖面等图纸为特色之一,辅以现场摄影、随笔札记、旅行小贴士等丰富内容,全方位展现了日本传统古建筑与日本寺院园林文化的林林总总,以及与其相关的艺术思想。对于读者而言,既可作为旅行导览手册,也会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建筑与园林设计思想。这是一本普适于建筑专业人士、旅游爱好人士、中日文化研究人士的专业导览书。对于读者而言,既可作为旅行导览手册,也会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建筑与园林设计思想。这是一本普适于建筑专业人士、旅游爱好人士、中日文化研究人士的专业导览书。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第一篇《中国园林——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
扬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战争时期的前沿阵地及和平时期的繁华港口。因此,历汉唐而至明清,扬州在鼎盛和芜尘之间辗转轮回,历尽风雨而又数度繁华,由此积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本质,并显扬、物化于传统居住空间之中。作为江苏省200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科研编号:08SJD7600016)的研究成果之一,张理晖所著的《广陵家筑--扬州传统建筑艺术》历时四年,从扬州传统历史文化及本质精神内涵的视角切入,深入研究扬州明清时期遗留至今的传统住宅及私家园林,以建筑布局、建筑形象、山石水体、家具、楹联等为主要内容,全面探析扬州传统居住空间的艺术形象特色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广陵家筑--扬州传统建筑艺术》展示有近七百幅精美的图片,并配有生动精辟的文字描述,力求艺术性、学术性、史料性、思想性并重,使读者在得到美的艺
《风景园林快题设计: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系统归纳总结了景观快题设计基本知识、景观快题设计常用设计方法、景观快题设计手绘技法的特点。最后,将景观快题设计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各专业院校的考试中,按类型进行了实际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并配有详细的方案评析。
本书是由公园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重要文件及附录四部分内容组成。力求从理论及法规层面规范公园的管理工作,为公园的管理经营者们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可操作的范本,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
中国园林博物馆持续发挥“有生命”的优势,以“展示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艺术,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每年十余场专题展览、一千余场次的线上线下各类活动,为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多元、多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体验;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园林、文博等行业的合作,为国内外关注园林文化研究与知识传播的团体与公众打造了交流交往的平台,使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多元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获得社会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