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谈园录》是中国园林学大师陈从周先生的经典之作,汇集了他多年对园林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本书从园林的静观与动观、山水布局、植物配置、建筑风格、装饰细节等多方面,全面剖析了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艺术手法与美学追求。陈从周先生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学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园林名画,将园林的精髓娓娓道来,让读者轻松领略到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同时,书中还关注现代园林发展,对园林保护、修复及设计等提出宝贵建议,强调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谈园录》不仅是园林爱好者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佳作,也为园林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与灵感,堪称园林领域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意义。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艺圃园内一亩方塘,山水相宜,园境清旷简炼,方寸间意味无穷,极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三代园林主人的人格魅力,是艺圃独具的人文价值;环秀山庄的大假山宛若天成,是中国古典园林叠山艺术的巅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为陈从周先生1980年至1985年的讲稿、散文和其他作品,是其第一部随笔散文集。其中包含俞平伯、俞振飞等文人艺匠的鱼雁往来和有关张大千、徐志摩、陆小曼等故旧师友的绵绵追忆。又杂录了苏、扬、泰山等地的寻访游记。将国内外寻迹访古、调查古建筑于园林途中所闻所见,一并顺手写来,自成篇章。文笔平淡清雅,笔墨闲静幽远而含意隽永,处处包含真情实感,朴实动人。
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天平山庄是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和白云古刹五个部分组成。各类建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亭台楼阁与青山绿水、奇石古枫融为一体,人文之胜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第一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郭风平编著的《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 系列教材)》按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分 章论述,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园 林类型、代表性园林以及风格特点。中国园林体系是 本书的重点。 《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可 作为高等院校园林、建筑、旅游、园艺等专业教材, 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绍兴传统园林以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江南园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选题主要研究绍兴传统园林(以古代山会平原地区为主)。运用文献归纳、田野调查、历史学比较法、数字化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梳理绍兴传统园林演进历程、收集整理绍兴传统园林遗存、实测或想象复原绍兴历史名园,最终解读绍兴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和艺术特色,分析园林空间布局特点,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绍兴园林造园意匠进行比较并分析,总结归纳绍兴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题目拟定为《绍兴传统园林史》,全面展示绍兴传统园林产生、演变、升华、成熟的整个发展脉络,并重点介绍绍兴传统园林中的经典案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绍兴传统园林总论”体现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的专业性,推进遗产保护。下篇“绍兴传统园林实例(绍兴名园图谱)”以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城乡景观风貌是地方本土基因和文化气质保存和延续的核心载体,蕴含了乡村的“乡愁”以及城市的“灵魂”。近年来,城乡建设同质化等问题凸显,景观风貌管控与特色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本书稿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景观风貌规划,探讨面向不同规划层次与对象的新时代风貌规划方法论,结合创新型实践研究其在日常管控、治理中的应用路径。书稿集中呈现了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大型规划机构在城乡景观风貌规划与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对规划专业人员和规划专业学生具有很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潇湘八景”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景观特征的山水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钟虹滨和唐俐娟编著的《探寻古潇湘八景》内容包括“潇湘八景”的产生及发展;“潇湘八景”的文化意蕴;“潇湘八景”在日本;探寻古“潇湘八景”;“潇湘八景”遗产廊道的构想等。 《探寻古潇湘八景》可供风景园林设计师、风景园林工作者、园林艺术爱好者等学习参考。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
《走向新景观: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的思想演进与创作实践》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的思想演进与创作实践展开系统性研究,整体宏观地将其与社会构成及演进紧密结合,并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景观设计的思想演进与创作实践,一方面正确研判取得的主要成就,另一方面通过批判的总结和理性反思,认识有待克服的局限性,并探讨应对策略与方法,为中国景观学科及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导,同时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搭建了初步的框架平台。《走向新景观: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的思想演进与创作实践》可作为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城乡规划等学科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校公选课教材,对于园林景观行业的实际工作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明文震亨撰。震亨字启美,长洲人。徵明之曾孙。崇祯中官武英殿中书舍人,以善琴供奉。明亡殉节死。是编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其曰长物,盖取《世说》中王恭语也。凡闲适玩好之事,纤悉毕具,大致速以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渊源,近以屠隆《考盘余事》为参佐。明季山人墨客,多以是相夸,所谓清供者是也。然矫言雅尚,反增俗态者有焉。惟震亨世以书画擅名,耳濡目染,与众本殊,故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所谓王谢家儿,虽复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种风气欤。
《明清文人园林艺术》内容简介:明清文人园林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宛自天开”的艺术宗旨,以活泼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艺,呈现山明水秀的风景,诗情画意的境界。文人园林是古代文人思想的产物,文人于此问寄托其理想,表现其智慧,体现了文人阶层的文化、艺术特质。 通过中同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时代精神的影响,分析叫清文人园林的哲学根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明清文人园林艺术》以明清文人园林理论和相关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现存的园林实物,借鉴学术界现订成果,采用动念的研究方法,从明清文人的视角诠释文人园林的美学构成。
全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2、第3、第4章是理论构建,针对留白认识的表象化现象,回归传统哲学与艺术体系,溯源“白”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山水画、文人园林、日本枯山水等的影响,以此厘清其词义内涵;继而结合景观设计实践的特点,尤其是作为设计介质的场地的特殊性,提出场地留白的设计策略;在环境伦理的框架下,场地留白强化了个体视角和人文维度。第5、第6章是应用研究,根据场地承载信息的类型将场地分类为直接载体类型(包括整体空间型和元素型)、间接载体类型和转塑载体类型,并分析了不同设计阶段、不同性质的场地条件下场地留白的施行途径。
《海绵城市十讲》由牛建宏编著
在当下市场急需园林绿化人才,国家认定空缺的特定历史时期,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组织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专家,以园科院20余年在园林绿化工、花卉工培训、鉴定及10余年在园林绿化施工安全员、质检员、施工员、资料员、项目负责人培训考核方面的经验,结合新的市场需求、新的科研成果、新的施工技术编写了这套园林绿化从业者培训教程,以填补当下园林绿化从业者水平考评的缺失。
《风景园林快题设计: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系统归纳总结了景观快题设计基本知识、景观快题设计常用设计方法、景观快题设计手绘技法的特点。最后,将景观快题设计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各专业院校的考试中,按类型进行了实际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并配有详细的方案评析。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调研了国内临时作业棚的现状,开发了装配式双排柱形以及T形装配式两种不同形式的钢结构临时作业棚,并进行了标准化和定型化研究;研究了作业棚柱脚各组成构件的应力分布与破坏模式,为钢结构临时作业棚柱脚节点的设置提供可靠的依据;研究了水平纵横向风荷载、雪荷载及风雪荷载组合效应对临时作业棚结构的影响,对钢结构临时作业棚的抗冲击性能进行分析,给出了防护措施和建议,最后研究了新型装配式钢结构临时作业栩的安装技术。本书适用于从事钢结构、装配式结构设计与施工的研究、技术、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土建类专业教师、研究生、髙年级本科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