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手绘彩图修订版 )》,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 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 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全书以作 者计成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 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以其 虽由 人作,宛自天开 ,以及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的 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 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的造园境界。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 寸草有致,片石生情 ,虽 半亩方塘 ,却追求 天光云影 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论园》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
从古至今,园林都代表了独特的人文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这一题材,也一直令艺术家深深着迷。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门类视觉艺术,不但对史上杰出园林的历史传承具有价值,也对未来园林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凡妮莎 雷明顿(Vanessa Remington)是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Royal Collection Trust)的高级策展人,她在本书中以300多张珍贵图片回溯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东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并揭示了园林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意义。这些作品均为从皇家收藏中精选出的具有卓越价值和非凡美感的油画、木版画、素描,还有挂毯和珠宝,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从未公开过的藏品。 本书不仅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之旅,更是一首致敬园林之美的赞歌。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本书在体例上不采用断代通史的写法,而是把园林的全部演进过程划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好处在于 源 与 流 的脉络较为清晰,前因后果较为明确,读者易于把握到中国古典园林即使在 超稳定 的封建社会的漫长而缓慢的演进岁月中亦非一成不变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天平山庄是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和白云古刹五个部分组成。各类建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亭台楼阁与青山绿水、奇石古枫融为一体,人文之胜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作者将自己多年来创作庭院作品的实践和心得,分别记录了下来,并从当今的视角审视当初,分享了自己亲自作庭和赏庭的无上乐趣。讲述了日本庭园的抽象和*之美,并且在讲解各个庭园作品的同时,还穿插讲解了各种造园细节和造园技巧,还将庭园与茶道、茶室联系起来,将庭园作为有生命的事物来审慎对待,打造属于庭园的永恒性特质。书中没有对传统的固守和坚持,而是充满了*性的造园方式的解析。这本集造园精华和赏庭心得为一体的小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造园和赏庭的态度、胸怀、技巧和乐趣,将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重森三玲的造园理念和精华。
长期以来,南京造园史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本书shou次系统呈现南京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填补了中国园林艺术史体系中关于南京园林通史的空白。 南京建城史超过2500年,被称为 十朝古都 。南京城具有丰富的园林营造活动,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供君主、贵族、文人、百姓雅游、休憩和文化活动的园林名胜。 东吴是南京园林的早期发展阶段,东晋园林类型趋向丰富,南朝园林风格精巧奢华,隋唐至宋元时期,南京城市地位下降,城市格局有了变化,园林类型包括山水风景、历史怀古地、城市园林和寺观园林。明代南京成为都城,风景名胜开发较多,私家园林有了较大的发展,佛寺园林也较为兴盛。清代康乾南巡留下了栖霞、江宁两处行宫御苑,风景名胜形成了 金陵四十八景 。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引入了西方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兴建了城市公园和林荫道
作为日本枯山水形成本源的《作庭记》《山水并野形图》,是日本古老的造园秘传书。从中可一览日本古代的造园成就和造园经验,是研究日本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作者以自身在造园现场的实践知识为基础,潜心研究此两册秘传书30年,通过大量的插图、图片和浅显易懂的解说将日本造园秘传书公之于众,为人们提供了日本园林和枯山水的理论框架和可供模仿的图解范本,对现代造园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主编。全书在结构上分为 名园鉴赏 和 品园杂识 两部分。上篇 名园鉴赏 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景点;下篇 品园杂识 系统介绍我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品园知识;后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本辞典条目完整,内容详尽,是一本既有鉴赏价值,又具专业背景的实用鉴赏辞典,亦是园林艺术和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是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曹汛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本书收录《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石涛叠山 人间孤品 :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等曹汛先生的代表性文章,材料翔实,证据充分,纠正了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错案。 破旧 之外更长于 立新 。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进行了精到的介绍,还将园林建筑纳入艺术的视角加以审视,对园林建筑艺术进行总结,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和国际地位,奠定了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对一些造园名家加以介绍,本书收录的对计成、张南垣、叶洮和戈裕良等造园名家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的蓬勃气象,议论精湛,见解高妙,从中可领略一代学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淳
作者长期着迷于研究中国园林、山水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并用绘画的方式研究建筑,近两年来画了大量独特精美的 建筑山水画 ,在豆瓣等网络平台具有颇高人气。本书是作者次正式集结出版的画作《幻园》的第二版,《幻园》版销售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次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改进装帧方式,预期也可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园林是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它是一方宜人环境,是一种精神向往,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而成的艺术珍品,它被全世界公认为 世界园林之母 世界艺术之奇观 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本书分为八讲,通过轻松诙谐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插图,对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时代背景、园林简史和名园轶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空间,还是…一个无形的精神领域。赏园旨在体味超越花草、树木、湖水及岩石的喜悦,即感受瞬间的永恒。 有些园林已不复存在,然而,即使它们已成废墟,或已被人遗忘,它们依旧能在支离破碎的文字中获得生命,在黑暗的年代创造空灵的境界。在本书中,我将通过从园林历史中学到的东西来解释已经成为历史的园林。 鸣鹤园当初只是清朝众多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然而,这里充盈的历史使它变成一种象征,昭示着一个永恒的难题:在经历创伤的岁月里人们该如何对待艺术?……园林的毁灭敌不过人们的想象,从久远的过去传来的声音仍然在谈论我们今天的窘境。
本书是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书中介绍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历史与风格特征,中国和欧洲园林的对比,以及欧洲园林和建筑的中国风设计。埃莉诺 凡 埃德伯格将中国对欧洲园林建筑的影响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异国风格、怪诞风格和模仿风格。书中还有大量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园林风格的图片,实物所存无几,弥足珍贵。
本书称得上是一本 大师小书 ,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在本书中,染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话题性强,文笔优美,深入浅出。本书的上编 拙匠随笔 收入梁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多篇建筑科普作品,寥寥数语,解释清楚了建筑学是什么、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等来自公众的疑问,并饱蘸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撰写了 祖国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与建筑的艺术 等文章,阅读这些文章,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跃然纸上。本书中编 城市与规划 收入了梁思成在城市规划领域有代表性的几篇名文,如具有历史价值的 市镇的体系秩序 梁陈方案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北京 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等,集中体现了梁思成从1946年至1951年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创见,这几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北京城的规划、北京城墙的是否应拆除、人居环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郭风平编著的《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 系列教材)》按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分 章论述,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园 林类型、代表性园林以及风格特点。中国园林体系是 本书的重点。 《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可 作为高等院校园林、建筑、旅游、园艺等专业教材, 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 。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该书以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对脱胎于中原文明的河南园林的历史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并按照历史脉络,对先秦直至民国的河南园林进行了阐述。首先介绍了河南各个时期的物质、文化、思想背景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指出园林产生的基础和影响因素;然后依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类型进行分类阐述;*后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园林的类型、功能、要素、特征、理法以及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等进行总结。完善了中国园林史的研究内容,凸显了河南地区园林的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对河南园林的历史价值进行了客观合理的评价.
本书以大量的照片和实测图介绍了传统村镇聚落的形成过程,阐明了由于地区的气候、地形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了各地村镇聚落景观的不同。全书还表明:村镇聚落景观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还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
咫尺山林 与 壶中天地 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两个重要特征,分别从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两个层面概括了中国古代园林虚与实两个层面。 咫尺山林 ,即有限空间的自然景致, 壶中天地 则更多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内核。本书以典型的清代皇家园林 西苑园林为研究蓝本,以中国传统园林匾额意境感知与实体空间的共构为设问,解构中国传统园林虚拟意境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对应规律与营造理法,并从发展沿革、理法规律、建筑群、单体建筑以及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对比等角度,对意境感知与实体空间的共构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其理论意义在现代景观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拓展和展望。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现代解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