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从最初利用自然山川,到叠石理水人工造景,运用 移步换景 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 巧于因借 诸多手法,最终达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是将自然 天工 与 人巧 营造相融合达到的最高意境。本书收录了罗哲文先生多年研究中国园林领域的成果,从文献记载与现存园林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并以故宫内四大花园、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为例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辅以百余幅四季园林实景图片、手绘复原图、平面图、鸟瞰图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是系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读物。
园林是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它是一方宜人环境,是一种精神向往,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而成的艺术珍品,它被全世界公认为 世界园林之母 世界艺术之奇观 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本书分为八讲,通过轻松诙谐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插图,对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时代背景、园林简史和名园轶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设计手绘也随之更新,仅是教授传统的手绘表现技法并不能满足当代设计师的需求。作为一本景观手绘方向的提高类书籍,本书不仅讲解了基本的绘画技巧,还帮助读者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培养设计思维,并通过场景分类讲述不同场景模式下的绘画要点,读者可以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向,进行专题性训练。通过在设计中注入新的思维方式,使用清新的上色手法,快速提升设计的感染力,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书作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语言通俗易懂,绘画质量上乘,让读者可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是一本适合景观园林设计专业在校生、考研学生及在职设计师阅读的书籍。
本书是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曹汛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本书收录《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石涛叠山 人间孤品 :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等曹汛先生的代表性文章,材料翔实,证据充分,纠正了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错案。 破旧 之外更长于 立新 。本书不仅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进行了精到的介绍,还将园林建筑纳入艺术的视角加以审视,对园林建筑艺术进行总结,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和国际地位,奠定了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对一些造园名家加以介绍,本书收录的对计成、张南垣、叶洮和戈裕良等造园名家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的蓬勃气象,议论精湛,见解高妙,从中可领略一代学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淳
魏晋南北朝(220 589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转折期。此期不但在皇家园林之外,出现了士人园林、佛寺园林等新园林类型,还在园林本质上发生了重大飞跃,由秦汉时期的侧重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转向魏晋时代的作为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居所。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审美为主题、以寄情赏心为旨归的独特精神气质和艺术风貌,由此逐渐显化和确立。《魏晋南北朝园林史探析/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论丛 天津大学社会科学文库》系统梳理此期园林发生转折性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因,同时参照后世相关实物形象资料,整理相关园林史料,分析魏晋和归纳南北朝园林在基本类型、整体面貌、文化内涵、审美意趣、创作艺术等方面的特征和创新性成就。
《中外园林史》一书记述从公元前5000年至今的中外园林发展历程,内容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通过大量的图表、注释,点面结合,既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世界园林发展的多处地域与多种类型,又针对典型案例从设计层面进行重点分析。本书编写采取以园林属性为线索的分类写作结构,通过将中外园林统一论述,从纵向发展及横向比较中深入剖析园林的本质与特征,并关照影响造园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等,使读者在全面了解中外园林发展历程的同时,学习园林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思考园林设计与建造背后的时代及文化因素并探寻园林艺术的内在规律。
中国古代造园第一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全书以作者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更以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的造园境界。
刘彤彤、王其亨编写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儒学基因》一书主要从不同角度讲述儒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并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建造方面与中国儒学不可分割的关系,理清了关于园林现象、庄老之说与儒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书对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理论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园综(下册)(新版)》一书分上、下两册,选录了西晋至清末有关园林艺术的作品322篇。全书以园林的空间分布为序编排,内容以对园林景观的描述为主,兼及记述历代名园建置、兴废的有关篇章,大体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轮廓。为便于读者阅读,每篇皆对难词、人名、典故略作注解,书后亦附有作者小传。 《园综(下册)(新版)》可为知人论世之用。所选篇章既能反映园林风貌,又文笔华美,写景如画;既是园林记叙文,亦是风景美文。综览全书,一方面能跨越时空的距离,尽情徜徉在美不胜收的古代园林世界;另一方面又能得到古代N林文学华美篇章的艺术熏陶。《园综(下册)(新版)》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可供建筑、园林及文学爱好者阅读、欣赏。
孙锦编著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表现》首先从 中国 画的“六法”与“六要”观其对园林创作的借鉴性, 并以中国画对造园理论的影响为出发点分析两 者之间的依存关系,通过“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 设计原则,总结出中国园林移天缩地、以简寓 繁、再现自然及以小见大的造园法则。二是通过构园 要素分析园林布局特征,包括画境中的地景、 水景、建筑、绿植。三是通过对画境中空间美的阐述 ,形象地解读较为抽象的画境和时空概念,并 通过文人造园所特有的精神空间和现实具有的虚空间 指出“命题在空不在实”的造园观念。后, 通过大量园林的范例照片和设计案例分析,加深对园 林空间特色的理解。 本教材突出教学的实训性,其特色是在详尽地阐 述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选编了大量的学生设计 手绘习作,通过实例、范图直观地讲述园林设计
《世界园林(填埋场复育景观)》杂志由中国花卉园艺与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国际绿色建筑与住宅景观协会主办,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单位承办,是面向全球以报道风景园林行业成果为主的综合资讯类文化杂志。《世界园林(填埋场复育景观)》展示经典案例、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发布前沿理论、全球资讯,行业发展*动态;搭建国际间风景园林行业交流平台,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展现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成果,传播*景观设计理念。本辑主题是世界各地填埋场复育景观。
2010年,由嵩山地区8处11项历史建筑组成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讲述,配以生动的图片,向读者介绍规模庞大的历史建筑群的丰富内容。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及中岳庙8处11项共367座建筑。并回答了“天地之中”这一核心,指的到底是什么?有何魔力能将这彼此各异的文化遗产聚集于此?读懂了“天地之中”,读懂的也许不仅是这建筑群,不仅是嵩山,更能从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
本书是在2015年8月出版的《水草造景艺术:从入门到精通》一书的升级、延伸收藏版。在内容上,在水草造景的领域之外,拓展视野,就热带雨林景观整体设计做了详细阐述和实操介绍。并加大力度介绍了当下最流行的主流热带雨林景观设计的设计风格和制作过程,本书优选的亮点是具有很多领域的开创性:一是第一次系统阐述热带雨林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二是全部图片来自作者实地考察5个热带雨林的实拍图片;三是介绍了大量的热带雨林景观设计需要用到的热门植物。全书有理论有分析,有制作过程,内容丰富多彩,是一本值得热带植物景观设计爱好者收藏的精美图书。
中国古建筑文化和技艺历史悠长,雕梁画栋、砖雕石刻、装饰户牖,无不巧夺天工,此为 筑 ;中国园林更是将自然山水与生活完美融合,使人虽身居斗室,亦可尽享林泉花木、亭台池馆之胜,此为 苑 。一筑一苑,沉淀着中国人细致精湛的技艺与天人合一的智慧。 筑苑理事会凝聚着业界专家学者、企业精英的智慧与力量,着眼于园林古建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创新发展,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于2017年在青海西宁、2018年在湖南岳阳组织召开园林古建行业论坛。 《以心筑苑 人作天开 筑苑 园林古建高峰论坛年度报告(一)》一书汇集了2017年 融汇与生长 自然和文化视野下的民族建筑与园林艺术 主题交流研讨会的精彩报告以及2018年 人居意境与美丽中国 园林古建高峰论坛征集的来自各界专家学者的论文。希望本文集能为青山绿水,为美好人居,为文脉传
基于扬州园林独特的演进机制与发展过程中的公共性转型,《扬州园林变迁研究:人群与风景》从“人群”与“风景”互动的视角出发,着眼于园林的变迁过程及营造技法,对扬州园林的历史源流、文化特征、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揭示了扬州园林的真正价值与文化内涵。 《扬州园林变迁研究:人群与风景》适合广大建筑专业师生及园林景观、文史工作者阅读。
“私家庭院设计与植物软装”是一次别院空间设计的旅行,百种植物搭配,美丽庭院法则,让您愉悦地沉浸在大自然中。书中不仅全面剖析了设计亮点,还对植物软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图片精美清晰,文字简洁精炼,收录的庭院案例更是精品中的精品。《私家庭院设计与植物软装:欧式新贵》会让您发现打理庭院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学问,就是和植物们做游戏,让您的生活更丰富更有趣。《私家庭院设计与植物软装:欧式新贵》为欧式新贵,你在书中不难发现案例中有偏向欧美乡村风格的庭院,也有像欧美林园的规则和对称的特性,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庭院……
我们研究古建筑,首先应当了解这些不同形式的建筑的不同构造,了解每种构造都是由哪些构件组成的,它们在整体结构中起着什么作用。《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用图文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基本形式、基本框架结构、建筑构架组合方式、营造技术、各种古建筑的起源、主体建筑的工艺和技术,在建造房屋时选择自然环境及严格的建筑格局、建筑法规,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适用于建筑专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研究人员。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主要介绍林业主要产业树种的栽培管护、经营管理、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全书按植物资源的特性和用途分成经济林、中药材、速生树种、能源树种、珍贵树种等类别进行论述。书稿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论述简洁明确,可操作性强。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是中国林学会针对当前防疫状态下,人员流动还未能完全恢复正常,林业生产一线可能存在技术指导薄弱环节,利用学会较为全面掌握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势,抓紧谋划,迅速组织林业生产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编写。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针对性强,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对补充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园林艺术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直至1951年才成立学科,汪菊渊先生是园林学科的创始人。本书以实物、遗址的田野考察为基础,广泛收集古代相关绘图绘画为印证,据历史文献叙述绘制平面想象图及想象透视图为参考,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和艺术传统,是系统、全面书写中国园林史之肇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黄晓为全书补充配图并作注,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精华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主持编撰的这本《园艺植物的拉丁名》内容翔实、插图精美、赏心悦目,生动地为我们揭示了植物学拉丁名的奥秘。全书收录了3000多个拉丁词汇,并按字母顺序依次排列。这些词汇不仅蕴含了植物起源地及其最适生境的信息,还描述了诸如形状、形态、颜色、味道和气味等特质。每一个单词都有清晰的定义,并提供了发音指导。书中还有大量精致的植物插画。精彩的“植物猎人”专题带领读者回顾了诸如约瑟夫·班克斯和亚历山大·冯·洪堡等重要人物的探险之旅,展示了他们的发现对当今花园面貌的重要影响。“植物档案”专题也贯穿全书,揭示了这些植物学名背后隐藏的历史。在这本书的帮助下,园丁们可以从有趣的拉丁学名中了解其蕴藏的丰富信息,园丁自身和他们的花园都将从中受益。
具有800多年皇城历史的北京城,从元朝起就形成了中、内、外三重格局。中心为紫禁城,即故宫:紫禁城外围是皇城;皇城的外面称内城,大体以今天北京的二环路为界。至明永乐年间重建紫禁城,北京城的三重格局更为明确和完整。到20世纪末,紫禁城保存完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内城虽已被拆掉,但人们还能依稀看到它的位置:惟有皇城,自民国初年城墙被拆除后,人们不断在此搭屋建舍,皇城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湮没。为此,整复部分皇城、建设一座皇城根遗址公园列入了北京市主要领导的议事日程。 2001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市长刘淇、副市长汪光焘(现建设部部长),共同听取并批准了东城区关于建设皇城根遗址公园的规划设想,由此拉开了整治和恢复皇城的序幕。 恢复,并不是重现旧貌,那样仅能供人们“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