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扣考试大纲,依照版本教材,针对自考特点,充分考虑广大考生的需求,灵活整合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为自考生释疑解惑。每一分册均结合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科特点与实践要求,科学梳理知识点,巧妙提炼重点、难点,并选择历年考试中的典型试题加以分析,考生优化学习方法,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方法技巧,最终帮助考生形成突破,取得成功。
本书是一本考研政治复习全程使用的工具书。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三大部分: 上册部分为本书独有的近6年分析题考点表解、64个选择题重要考点表解索引和145个选择题考点知识表解。作者精心整理近10年真题 中所有考点,以图表形式分类归纳,突出高频考点,串联相似考点,通过真题快速辅助考生掌握重要知识点。上册第二部分为近10年(2006-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 下册第三部分为近10年真题答案详解,肖秀荣老师结合多年命题经验还原题目设置思路,点拨复习方向,提示易错陷阱。 本书的显著特点有: ※ 《近6年分析题真题考点表解》 ※ 《近10年选择题真题重要考点表解索引》(64个必看考点) ※ 特殊标注大纲已删除或修改的过时考题 ※ 145个考点知识表解与近10年真题解析双向索引,快速定位考点、考题 ※ 独有的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第二版)涵盖了50篇经典的英语原文及编者对文中主要专业词汇和关键句子的解读。全书共分为10章,分别从土地及其问题的导论入手,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土地资源、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土地生态环境、不动产市场、土地制度以及土地信息管理及其应用等土地资源管理学科重要分支领域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主要方法,是目前国内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一个的专业英语教材。相对于版而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第二版)》体系更为完整,文章篇幅更为精悍,内容也进行了更新,针对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加了土地与生态环境及生态复垦等章节的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第二版)》可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使用和参考,也可作为有关行政管理和技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历代行草名帖:行书临褚遂良枯树赋》为洒金笺卷,从中可尽窥董氏书法风貌,为书学的理想范本。
江南古典园林。位于苏州吴江市近郊,占地一百多亩。园中建筑小巧别致,有鹤亭桥、小垂虹、静远堂、天香书屋、庞山草堂、苏门砖雕和盆景园、历代科学家碑廊、咏石诗廊等景点。 园主陈金根先生酷嗜书法,请周慧珺先生为其书写了《静思园记》、《静思园赋》二长卷。文辞古雅、书法沉雄,堪为双美。今将二卷合为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一七四三~一八〇五年》,初名琰,宇石如,又字顽伯,别号完山白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工书法、篆刻,精四体书,造诣颇深。其篆、隶最精,兼融众家之长,而成独特书风。学者杨守敬有言:一顽伯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包慎伯推为直接二李,非过誉也。 “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系书家晚年之力作。书于清嘉庆九年,时年书家六十有二。有方家评说:此作用笔圆润流转,纔条均衡,体势端整,有沉雄朴厚之风。此屏高近二百厘米,现藏于日本国。
《近代书法林品藻录》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人物给予考评,而是以司空图《诗品》为纲目,首先将120位入选的书法家按书法风格,或人物性格,或职业特点,归为24类,再逐一品评。入选人物为1900-1999年间去世的书法家。 每个书法家单独占一条目,每一条目由正文、图例说明、图片三部分组成。正文采用浅显文言,每一人物之末,系以“赞”为总结;图例说明则用白话写成,文辞直白,观点鲜明,其内容或研究艺术流派,或介绍作品背景,或谈论相关掌故,但怕有内容都与图片呼应;所选书法图例,来源慎重,首先排斥有争议或疑伪的作品,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作。 本书评说事件,月旦人物。偶然涉及文献典章,皆生动有趣。凡所陈说,虽伏文掌故,坚持言出有据。一般艺术爱好者、旧文化的关心者,皆可把玩欣赏,专业研究者于书中所陈述之细节、观点,
《当代书法八人集》遴选了当代书法创作最活跃、成就最突出、影响力的八个人,分别为魏启后、邱振中、王冬龄、孙伯翔、王镛、沃兴华、石开、沈鹏。如果以严格意义来定义“书法家”,那么在当代书坛可以留存于书法史的,应当不出这八位书法家或受其影响的人。在这部作品集里,编者选取了这八位书家秀的书法艺术作品近200幅,平均每人约20幅作品,形式包括卷、轴、扇面、对联,既有长幅巨作,也有小幅作品;书体涵盖了篆、隶、草、行、楷等各种形式,在作品集中,还甄选了每位书家关于其艺术理念的论文,及其他艺术批评家对他们的评价,从而使读者在欣赏作品之余,还可以全面认识这八位书家的面貌。
清代乾嘉时期,在书法界逐渐掀起一股学碑的风潮,结束了千余年来以帖学为主的局面,一方面秦篆汉隶又受到书家的重视,出现了一批以金石篆隶为擅长的人物,使这古老的书体又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石刻墓志、简帛、写经、残纸的发现或出土,为书法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原料,人们已不满足于矩矱森严的唐人楷法,而那些转辗翻刻,面目已非的刻帖迹逐渐在式微中苟廷残喘,直至清末珂罗版的出现,古代书家的真迹和拓本影印问世,帖学始于涅槃中凤凰再生,活跃在嘉庆期间的书家陈鸿寿正是处在碑学和帖学的交替时期,在他的书法作品亦不可避免地烙上时代的印记。 陈鸿寿,生于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卒于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字子恭,号曼生、翼庵、恭寿、老曼、曼龚、夹谷亭长、种榆道人、胥溪渔隐等浙江钱塘人,他出生于
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时代信息的载体,忠实地记载着其建造年代的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政治伦理、民俗风情、经济财力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近低建筑所体现的西方文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正是定特定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 该书作者历时15年之久,走遍济南的大街小巷,搜寻到110余处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物,收集拍摄了540余幅珍贵图片,结合各种历史文献,力求图文并茂描述、介绍每一个建筑物的建造经过、历史变迁、风格特征及历史文化内涵。通过阅读该书,人们不但可以欣赏到这些近代建筑艺术精品,全面了解认识其历史和价值,从而增强保护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而且能真切地贪图到其所体现的世事沧桑和文化变迁,从而激起对过眼烟云的追忆和怀思……
混凝土有着结构上的优点以及在视觉上的多变特性。安藤忠雄(大阪)、利哥雷塔(墨西哥市)、普雷多克(阿尔伯克基,美国)以及艾里兹(荷兰)四位建筑师将混凝土与特定场所和文化结合之后,得以实践其前瞻且具发展性的建筑形式。这四位值得推崇的建筑师,其作品很敏锐地呼应了它们所处的环境。而这些作品表达出的不朽象征,并不受到它们周围环境的影响。 虽然这四位建筑师也有其它作品在国际上产生,但由于他们对于地域风格的认同,使其得以发展出结实而不空洞、具建筑构造理性的语汇。从普雷多克对于美国西南部沙漠敏锐的诠释,到安藤处理自然界与都市脉络的优雅手法,从利哥雷塔大胆表现墨西哥丰富的前哥伦布时期遗产,到艾里兹以冷酷手法操作出的“回锅现代主义”形式,每一位建筑师以强烈的个人视野为人类环境创造出独特的建筑
“一头栽进故纸堆,悠游古旧书海,有如蠹鱼喜爱在书堆间穿梭,怡然自乐,且乐此不疲。究竟是何道理,自己也莫名所以。” ——袁芳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涯,而赖以传承的载体又以书影响力。藏书乃应运而生。尤其古书,一册在手,发黄的纸页间、殷红的钤记里满是无尽的故事。然而书海无涯,藏书之路漫漫,藏书家的心路又当如何? 身为资深古书收藏家,袁芳荣将个人藏书按类型分成笺谱、墨谱、套印古籍等,逐一向读者介绍书籍年代、内容、收藏历程,大量民俗讲解以及掌故随手拈来,并配有众多珍贵实物图片。在风雅流畅而不失通俗的文字中,伴着中国文化的清风,且听作者将古书和古书的故事娓娓道来……
近年来,同学们面临新旧教材交替、新旧高考交替的问题, 各地各校学习教材版本不一,学习进度也不一致。本书综合了各主流版本教材内容,也渗透了新教材及新高考的内容,适合全国各地区学生使用。 本书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近 10 年各地高考为导向进行编写,全面梳理了高考地理的考点,系统阐释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你在心中快速搭建起一个既全面又有逻辑的知识体系,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麻姑仙坛记》碑文苍劲古朴,结构挺拔,线条的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其结体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是我们学习楷书的范本之一。
《实用篆书:吴昌硕 》主要内容包括:篆书与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名家品评吴昌硕、喜欢吴昌硕的名家、《西泠印社记》临摹技巧、《西泠印社记》临摹与创作示范、《西泠印社记》集语和《西泠印社记》原碑。
元代至元三十年,蘇州玄妙觀之三門重新修繕,吴興文人陵陽先生為其撰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一文。大德年間,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趙孟頫以大字楷書寫就穴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移碑文。這件墨蹟縱三十五點八厘米,横二百八十三點八厘米,計六十七行,五百餘字。明代書家陳繼儒盛讚此作「精彩可照四裔」,明代學者李日華評說:「文敏此書有泰和(李邕)之朗而無其佻,有季海(徐浩》之重而無其鈍,不用平原(颜真卿)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趙碑也。」 這件珍蹟現藏於日本束京國立博物館。《赵孟頫书三门记》编者孙宝文將其拆行放大印出,謹供讀者欣賞、臨習。
购书、索书、读书、藏书,像蚂蚁一样辛苦,像蜜蜂一样勤劳,既是为了书,更是为了人。书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是媒介。检点自己的藏书,仿佛是与人类的众多精英分子进行跨时空的精神交流,又仿佛是与我的众多朋友倾心交谈,互通款曲。因为这些书,既使我想到那些名垂青史的革命前辈、开国元勋、外国政要、文学巨匠、科学泰斗、经济学大师,又使我想到那些曾经费心帮助我搜集书或者将他们收藏的书赠给我以成我之美的朋友们。以书鉴人,以书会友,无论他们多么还是多么平凡,都对如何做人有帮助,对如何看待人生有益处。因此,藏书,还是为了忆人。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万历十六年进士,选遮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天才俊逸,善谈名理,少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行楷之妙,跨绝一代。自云:“吾学书,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又云:“余书与赵文敏(孟烦)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画山水学黄公望,中复去而宗董源、巨然,复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气韵秀润,萧洒生动,尤与米、高为近。著《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卒年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