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医院多年来在心血管疾病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有很多著名的该领域内的专家。陈可冀编著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精)》精选了150篇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基础与临床方面的文章,这些论文也是对该领域很好的经验总结,对于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来说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基于循证医学和神经科逻辑思维方式,从症候神经定位中提供一种临床推理过程,又可以按照临床遇到的最突出症状和检得的重要体征,按图索骥地搜索出一系列比较可靠的定位方向,通过主要症状和体征即症候,进行树状定向和链式神经定位的搜索,经过著者临床中实践验证,再总结归纳,在理论层面进行创新性的中西医结合尝试。 本书参考国内外相关专著和期刊论著,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影像学、实验技术、治疗学、预防学等方面对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症候定位诊断进行阐述,兼顾少见病和疑难病,并补充一些新概念。本书首先论述了中西医医学神经内科定位的历史﹑思维的碰撞和重构。继而以临床常见症状或重要特殊的体征为体例,以症候为推手,开展中西医结合探讨,运用现代神经病学的科学知识,来理解和阐述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内
危重症医学是一门在重症监护病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学科。鉴于危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专业、权威著作不多,以及缺乏统一的临床规范的现状,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伟、上海市医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陈尔真、上海市医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诸杜明共同倡议,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多家附属医院,以及上海市属多家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专家与相关学者团队,历经多年时间的编撰,经反复推敲,打磨润色,几易其稿,合力完成了业界S部危重症现代中西医临床诊疗学专著。全书回顾了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症的理论基础,详述了危重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理、诊断鉴别与临床治疗方法,提炼了中西医协同诊疗的思路与要点,总结了危重症疾病监测与
本书主创人员由中医和西医两方面的专家组成,均为长年工作在杭州、上海、北京医院的肿瘤临床工作,在本单位均为肿瘤某一治疗方法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临床阅历,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教训,并能及时运用现代文献检索手段了解肿瘤临床研究各方面的新信息和新成果,可以保证本书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性。全书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经济学的观念为指导,运用循证医学和方法学研究讨论问题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肝癌不同临床分期尤其是晚期肝癌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法,放化疗副反应的防治,各种肝癌并发症的中西医综合处理,晚期肝癌的姑息治疗,各期护理工作,康复治疗的方法,临终关怀的实施,以及临床GCP的实施。反复强调了于不同分期各种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尽可能帮助读者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
本书集国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研究之大成,结合我国多位长期从事糖尿病临床工作的医学专家的临床诊治经验、科研成果、国内外最新研究、治疗进展,结合中西医临床与理论的精华,系统阐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与病理特点、危险因素、治疗特点与具体方法、常用药物对病变的影响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对病变的干扰,并分析当前治疗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具体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力求为这些问题探求解决办法,并以专家共识的方式展现。全书拟分30章,详细阐述糖尿病三级预防,糖尿病综合医学评估及大血管相关合并症评估,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和中医病因病机,与高糖共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贡献,内皮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和降糖药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的关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广东省中医院创建脑病中心,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中医与西医结合、内科与外科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急救与康复结合、内治服药与外治及练功结合。坚持人本主义,体现人文关怀。对中风病的防治,依照卒中单元理念,穿透各类多层面多环节的疾病时空,将现有的康复手段加以整合,不仅强调早期介入康复,并且注重规范“三级”康复治疗,以预期实现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与精神状态的恢复,还要减少并发症的目标。本书是由主编陈红霞、黄燕教授与谢仁明博士等专家群体认真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汇总分析,撷取精神,结合国人国情所需编写而成的。
《重点专病专科系列丛书: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共分为十四章。系统回顾了痛风的命名、发展历史研究,介绍了我国痛风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利用新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数据,揭示了当前痛风发病面临的严峻形势。编著者在参考大量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从痛风的发病机制、分类及病因等方面阐释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详细介绍了痛风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基本知识。在治疗方面,《重点专病专科系列丛书: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介绍了痛风新的规范化诊疗方案,并从中西医两方面详述了目前外治疗痛风的主要方法,以及预防、调护措施,并展示了传统中医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的优势。 《重点专病专科系列丛书: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全
本书共12章,系统、详尽、深入地论述了颈椎病一病,包括颈椎的应用解剖和生物力学,颈椎病的病因病理、中医病机、检查方法、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辨证,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康复治疗和预防。重点介绍了颈椎病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各种治疗方法及其进展,如小针刀疗法、中药离子导入、硬膜外腔中西药物灌注、介入疗法、微创手术等。本书是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家的经验总结。内容图文并茂,实用可读。主要供从事骨伤科临床、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供关心颈椎病一病的人员学习。
千百年来,中药配伍研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到《本草从新》;从仲景、孙思邈到张山雷、张锡纯等,无不留下极其经验。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物并用防治疾病的情况日趋普遍,乃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些中西药物并用,可以收到比单用中药或西药都达不到的治疗效果。但有些中西药物并用,则能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会引起致命后果。因此,熟悉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临床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尚无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专著出版这一缺陷。本书是在广泛搜集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多年的教学和临床经验体会编写而成的。
中医药学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外交流更加广泛,中医药学正走向世界。中西医结合队伍不断扩大。笔者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深感作为一名西医在学习中医过程中,会遇到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困难,但也同时运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解决了许多临床疑难问题,这是一名医生的乐趣。全面掌握中西医临床技能,能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传统中医与西医都有各自的优势,又各有不足,如何相互理解,相互融合,创造出共同的语言,是重要的课题。笔者将自己多年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写出, 并例举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验案,希望对有志于此的同道有所启迪,使年轻医生少走弯路,更快成长起来。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及观点不当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本书分为上、中、上三篇。上篇简明扼要地阐述反应的免疫学基础,力求反映反应学科的新进展。介绍反应病的诊断和中医辨证以及西医和中医的治疗方法。中篇详细阐述临床常见反应及部分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具体治疗方法。每个疾病内容包括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研究进展、预后与转归、预防与护理、康复指导、名老中医经验、验案举隅等12个部分。治疗为各个疾病的重点。包括治疗原则、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和治疗述评等内容。治疗原则主要介绍中、西医对该病的治疗原则和各自的治疗优势,力求反映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根据疾病的特点和中西医各自对该病的治疗优势结合临床经验,提出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案。
本书是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专著,分为四篇。篇主要是医理论述,介绍了皮肤病的中医辨证及多种中医治法在皮肤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二篇着重介绍皮肤科常用中草药的药理研究及其进展,第三篇以病为单位系统介绍了常见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诊断与鉴別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部分名家的治疗心得及经验:第四篇介绍了对中药可能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肾毒性反应、肝损害等的调查分析,中草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并附以中药配伍禁忌歌诀及中药极限量供读者参考。 本书适合广大中西医皮肤科临床医师参阅。
本书是一部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以中医为主,有机结合西医,衷中汇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内科专著。 上篇西医疾病.选择中医具有特色或优势的西医病种,按西医病名,分10章介绍了近百个疾病,包括概说、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中医证治枢要、辨证施治、特色经验探要、西医治疗、中西医优化选择、饮食调护等栏目;下篇中医证候,介绍了30个中医病证,避免上下篇病、证之间重复,栏目设置与上篇略有区别.突出中医临床特色。 本书着眼干临床,体例新颖,内容充实而有深度,切合临床实用,读者关心的主要临床问题均有专题探讨,中西医优化选择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和借鉴,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用书。 本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各级医师和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研究生学习参考之。
本书是一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母)外翻的临床专著。 本书共16章,~7章系统介绍了足部疾病诊疗的基础知识,包括足部的解剖、常用检查方法、足部相关疾病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等。第9~16章主要介绍了(?母)外翻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与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方法,部分章节之后有针对该病治疗方法的述评。全书计有333幅插图,以利读者对本书的解读和学用。 本书图文并茂,理论结合临床,突出实用,力求使广大读者对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母)外翻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的特点和优势有一个全面、系统、清晰的认识。 本书主要供骨伤科医生,尤其是基层骨伤科医生习用参考。
颈肩腰腿痛等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缺勤和丧失(部分)劳动、生活能力的疾病,也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除小儿较少见外,其余年龄均可患病,尤以青壮年及重体力劳动者多见。其发病原因模糊不清,而治疗效果又常令人失望,俗称“痛人腰痛,医生”。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西医对肥胖病的认识,涵盖了我们十余年来对肥胖病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肥胖病的分型、、病因病机、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以及肥胖病防治方面的新观点和新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肥胖病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防治。本书阐述了我们一些独到的见解,如肥胖病可按《黄帝内经》分型为“膏人、脂人、肉人”,对肥胖的预后判断具有前瞻性的价值。肥胖树概念的提出,使人们能清楚地看到肥胖的发展过程和危害,以及着眼于肥胖的治疗对于预防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性,体现了“治未病”的先进治疗理念。关于肥胖病的治疗方面,突出介绍了我们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方法及药物,搜集了很多关于中医中药及针灸等疗法的相关资料,供临床医师及肥胖病患者查阅、应用。
本书分部分:部分为基础篇,重点论述中医学的元气、阴阳、五行及脏腑学说等与现代免疫学的关系,以及与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汇通关系;第二部分为中药药理学和治疗篇,主要论述中药的药理作用,重点论述了中药与西药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免疫,两类药物联合应用既可以相互提高疗效,也可以消除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提高治疗的成功率;第三部分为疾病篇,纳入的病种包括人体各个系统免疫。每个病种的编写体例包括病名、发病机制、中医病机、中医病机、临床表现及中医辩证论治,附加西药治疗。
一、中西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均有各自的特色和临床疗效优势。两者优势互补,必将提高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准。本手册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规范性、时代性、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参考书。 二、本手册尽力反映1995年以来中西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进展、理论、观点、技术、资料、信息。 三、为便于临床检索,采用西医病名。体例分部:[概述]西医命名,发病情况及中医病证范畴。[病因病理]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机。[诊断要点]分列症状、体征、检查,标明要点。[鉴别诊断]系西医类似病名病种间的鉴别要点。[西医治疗]论述西医内科对该病的常规有效治疗及外科手术指征。[分证论治]中医临床常见的证侯分类,分列证侯、治法、方药。方有出处,药有剂量。[其他疗法]包含及针灸、按摩等非药物疗法。[预防护理]指出必要的防护调摄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