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治杂病》是部九针治疗杂病的专著,共分九章。章简介九针源流;第二章剖析杂病范畴;第三章至第八章精选各科杂病128个,重点介绍治疗方案和临床体会,佐以医案248则;第九章为医案医话集锦,其中医话3则、医案79则,多为前几章未论及的病症。全书总计病症158种,医案327例,涵盖内、妇、儿、皮肤、五官及骨外科等各科疾患。 《九针治杂病》立足临床,注重实用,突出九
本书的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包括:精神五藏、五藏六府阴阳表裹第三、五藏五官第四、五藏大小六府应候第五、十二原第六等。记录了晋代以前在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带有总结性的主要医学著作,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我国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本书收载了以李鼎教授为首的近30位海派针灸知名专家,多年来对针灸理论和临床不懈的探索、研究和总结的经验和成果,无论从针灸临床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来看,具有鲜明的海派特色,是同类著作不能与之比肩的,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作用。
本书集古往今来针灸治疗各类疾病之案例,也包括作者在针灸治疗疾病中的许多宝贵经验。全书人内科医案,外科医案,妇科医案,儿科医案,目、鼻、咽喉、齿科医案,其他医案,医论七章。每段医案之后都有作者的按语注释,内容准确、翔实、丰富,密切结合针灸临床治疗实际。可供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及研究的医务人员、中医学院医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这是针灸专家杨兆钢教授50年临床经验之精华,作者精选了70余个临床常用验穴,包括单穴、透穴、组穴,涉及中医病种约60个,临床验案近150例。本书尤为详尽地阐述了验穴的具体应用、独特的针刺操作手法,以及诸多“少而精”的配穴,并配有清晰的穴位图。本书内容源自临床,注重实用,为针灸推拿专业从业人员和广大针灸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
《九针治杂病》是部九针治疗杂病的专著,共分九章。章简介九针源流;第二章剖析杂病范畴;第三章至第八章精选各科杂病128个,重点介绍治疗方案和临床体会,佐以医案248则;第九章为医案医话集锦,其中医话3则、医案79则,多为前几章未论及的病症。全书总计病症158种,医案327例,涵盖内、妇、儿、皮肤、五官及骨外科等各科疾患。 《九针治杂病》立足临床,注重实用,突出九针与杂病两大特色,既是师怀堂先生创立的新九针疗法三十多年经验与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又是众多九针医师临床、教学与科研成果的集成与升华。
电针操作简便易行,应用范围广泛,治疗效果确切。为总结电针临床应用的经验与成果,并使其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作者刘立安,戴淑青查阅了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电针临床研究与案例,筛选出临床实用、疗效确切的报道,精心整理编撰而成《临床电针疗法》。《临床电针疗法》收录有关电针疗法临床文献719篇,发表时间跨度近30年,涉及135种临床常见疾病的电针治疗方法。本书适合广大临床医师及针灸爱好者学习、研究和应用。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药材二氧化硫的学术著作,旨在为中药材硫磺熏蒸和二氧化硫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书从二氧化硫的应用和检测、硫磺熏蒸的背景和使用现状、硫磺熏蒸中药材质量和安全、中药材二氧化硫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探讨,并通过对天麻、牛膝、牡丹皮、山药和浙贝母等5种中药材硫磺熏蒸相关实例研究,为中药材二氧化硫的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药材二氧化硫的学术著作,旨在为中药材硫磺熏蒸和二氧化硫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书从二氧化硫的应用和检测、硫磺熏蒸的背景和使用现状、硫磺熏蒸中药材质量和安全、中药材二氧化硫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探讨,并通过对天麻、牛膝、牡丹皮、山药和浙贝母等5种中药材硫磺熏蒸相关实例研究,为中药材二氧化硫的科学研究提供新思
疼痛是各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变化、预后转归都有密切关系。疼痛广泛存在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所谓“十病九痛”。疼痛是最令人痛苦的症状,急性疼痛则痛苦难忍,如头痛如裂,目似脱,项似拔,腰如折,踹如,辗转反侧,夜不能眠,甚则出现肢冷脉微的痛厥证;慢性疼痛则令人难以度日,心烦意乱,坐卧不宁,造成身心难以消除的疾苦。疼痛的发生是身体遭受某种伤害性刺激后人体功能防御系统的反应信号,说明人体某部组织器官或脏腑、神经等正受致病因素的侵害,导致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甚至出现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进。《针灸镇痛机制与临床》分为三部分。上篇和中篇为有关针灸镇痛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包括六淫与疼痛、脏腑与疼痛、七情内伤与疼痛、经脉病候与疼痛及治痛常用腧穴,从基本理
本书包括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针灸的取穴方法与规律、常用针术、常用针刺补泻手法、毫针的结构、常见病的针灸治疗等八方面内容。
的医学家孙思邈的针灸学理论,是继《灵枢》、《甲乙经》之后至唐代的针灸医学的大总结,堪称中华针灸史上第三里程碑。本书对孙氏《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散见的针灸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归类整理研究、分上、中、下三卷,结合训诂、音韵、文字学知识以及唐以前针灸文献、唐以后针家论述,稽考源流,勘别正误,探究本义,阐释明理,使孙氏针灸思想重视了完整的架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书适用于针灸文献研究人员和针灸临床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