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柏杉老师从医30余年来,治愈过大量的疑难病症,对临床常见病更有独到的法式套路。“灵兰中医”特邀其教授“宋柏杉专病20讲”课程,经2000余学员学习验证后,深感这些宝贵经验可复制、上手快,能明显提高疗效。故根据课程内容编辑成书,方便更多人学习运用。本书是以课程讲稿为基础,既保留了讲课的原汁原味,又突出了精要内容的独特风格。书中讲的十大类常见病的证型、效方和剂量均从作者的临床实践中来,又通过学员们更加广泛地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本书采纳了教科书式的体例和方法。从中医人体生理入手,剖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再用诊法分出常见证型,指明辨证要点,给出方剂与剂量;将“中医思维”贯穿每一讲内容,穿插大量精彩医论,并付以系统完整的医案。本书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适用于从事
本书以作者多年跟随刘渡舟教授临床抄方学习的笔记为依据,深入地研究了刘渡舟先生运用15首仲景经方的思路和手法,研究了先生在运用经方中,转用或合用时方的心得。其中所介绍的刘渡舟先生的医案全部是根据我们跟师门诊的记录新整理的医案。在医案之后对其辨证思路,用方思路,加减变化的手法,方证对应与抓主证的要点等做了提炼与总结。这部分内容即所谓“学”。
曹颖甫(1866—1938),名家达,字颖甫,晚号拙巢老人,江阴人。临证数十年,疗效卓著。主张以研究经方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被尊为近代经方大家。本书汇聚了曹氏主要著作《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和《曹颖甫医案》,以彰显曹氏的学术风范。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经方用药初探》在经方理论指导下,探讨临证用药,体现方药对应临床家探讨161味药与方证的关系及与六经的关系。
本全书主要收集了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等等。本书集古籍整理现代研究与一体,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原书早出版于1978年,分一、二、三辑共3册,本次改版为节省成本,便于保存,将三辑合为1册,原一、二、三辑分别改为上、中、下三篇,除改正了一些错别字和对个别地方进行了全书统一外,内容和体例、顺序均保持原貌。上篇、中篇为当代名老亲自撰写的文章,下篇为解放前后故去的名老的门人或后人回忆撰写的文章,都是名老们一生求学、治学的经验结晶,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精华。本书收载了近百位这样的现当代名老中医亲自撰写或其门人、后人回忆执笔的文章,内容包括名老中医的求学之路、治学之道、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及医德医风等等。其意义在于:,启迪中医后学,诱掖新的一代名医成长。名老们的求学道路、治学态度、医德医风等都是中医学子的楷模;第二,改善中医教育。中医教育有其特殊性,名老们对此有许多中肯、精辟的见解和建议,对
本书辑录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几十位研究生导师临床带教时的几百份医案。这些医案涵盖了当今临床常见病,对病例的症因脉治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分析,症状描述详细,所施方药具体,按语之中更是将导师对病例的诊断施治思路进行了详尽阐述,有的按语还进一步对该病加以提纲挈领的分析,让读者不仅知一证而且知全病的治验法则。中医之功,医案为著。本书的几百个医案给读者模拟了很好的临床实践机会,读之俨然身临其证,可以启灵机,资参证,融化以为己用。培养良好的临证思维,更快迈进中医之门。
为了让当代中医从业者能够更好地接受“师承教育”,灵活运用张锡纯中医辨证思维与用药,出版社邀请中医临床家李静先生,将其对张锡纯医学的临床应用与思辨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案例“精细入微、苦口婆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讲解,“全面还原”诊断的过程、细节、思考!乃至犹豫、失误、反复!并附上诸多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答疑。 本册将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医方篇中诸方,按照现代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之体系,做了新的分类。以中医为主,衷中参西,即西医辨病、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名与中医辨病名融会贯通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喻氏研究《伤寒论》心得体会,对中医辨证论之法则的发凡起例、治疗痘诊的证治经验,以及其所厘定的病案规范与精湛的临床验案。本书集古籍整理现代研究与一体,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本书以作者多年跟随刘渡舟先生临床抄方学习的笔记为依据,深入研究了刘渡舟先生运用16首仲景经方的原始医案及其思路和手法,探索了先生在经方运用中,转用或合用时方的心得。其中所介绍的刘渡舟先生的医案全部是根据作者跟师门诊的记录重新整理的医案。在医案之后对其辨六经、辨方证、抓主证的辨证思路。以及用方思路、加减变化的手法等做了提炼与总结。这部分内容即所谓“学”。 继“学”之后,作者介绍了临摹老师的手法,自己在临床上实践运用经方的医案、心得与感悟。借此,以证实先生所提出的理论、所运用的手法是可重复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部分内容即所谓“用”。 书中的第三部分通过“小结与讨论”对16首经方的方与证的理论问题、刘渡舟先生的临证心法中 重要的、 有临床价值的一些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紧紧围绕中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摘本草、方剂之瑰宝,采《内经》《伤寒论》之精要,揽历代名医之成果,掘敦煌医学之秘籍,参和自己的宝贵经验,归类撷要,纲举目张,阅后使人耳目一新,诵
......
本书是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之一,体现了风湿病专家的智慧,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对促进风湿病临床诊疗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朱惠芳(1934~10月一),重量名老中医。200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名师”荣誉称号。是被“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重量名老中医。从事中医骨伤科医、教、研工作六十余载,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善用“整骨十二法”及微创内外固定治疗骨与关节损伤。 黄相杰主编的《文登特色整骨(朱惠芳老中医整骨经验及传承)(精)》为弘扬朱惠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汇总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近二十年来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经验而成。共分三篇,即思想篇、临床篇和附篇。思想篇是回溯朱惠芳学术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对骨伤科学的深远影晌;临床篇是骨伤科临床医生对朱惠芳学术思想精华的总结传承及延伸应用;附篇是医院药学部结合自
全书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个部分。上篇系统介绍了平乐正骨平衡理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论,平乐正骨标本兼顾平衡论,平乐正骨动静互补平衡论,平乐正骨筋骨并重平衡论,平乐正骨五脏协调平衡论,平乐正骨膳食平衡平衡论,平乐正骨天人合一平衡论,平乐正骨形神统一平衡论,平乐正骨起居有常平衡论。中篇则重点阐释了平乐正骨平衡法,包括基于平乐正骨平衡理论的正骨手法、药物疗法、固定方法、康复方法等。下篇是平乐正骨平衡理论临床应用举隅,运用大量丰富的临床案例说明了平衡理论在骨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骨折骨延迟愈合与骨不连等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中医局部特色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医学脏窍相关、经络网络学说及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为指导,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头面部诊法(头诊、头发诊、颜面诊、眉毛诊、目诊、耳诊、鼻诊、口唇诊、人中诊、齿龈诊、咽喉诊等)、躯体部诊法(颈项诊、胸胁诊、腹诊、脐诊、肩背腰诊)、四肢部诊法(四肢诊、甲诊、小儿食指络脉诊、皮纹诊、第二掌骨侧诊、足掌诊)、皮肤部诊法(皮肤诊、尺肤诊)、二阴部诊法(前阴诊、肛门诊、大便诊、小便诊)、脉诊法、腧穴诊法等41种中医局部特色诊法。每一种诊法均分别从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临床运用、现代研究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有利于读者全面掌握该诊法的知识。 《中医局部特色诊法》集中医局部诊法之大成,內容新颖,图文并茂,特色突出,既是中医
洞明医理,活用经方,历来是学习中医的正路。但是,经方之理很深,众医解说纷纭,初学者不仅难以把握,反倒有误入歧途之忧,而采取方证对应是比较切实的捷径,可以快速获取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过,很多中医生对经方并
本书涵盖阮教授四十多年来诊治疾病、临证用药、理论研究、科研探索、政策建议等诸多方面的心得体会和真知灼见,讲解深入浅出,论述有理有据,让人触类启迪。言及诊病方略,书中阐明“六看、六适、六维”之理论,可谓考虑周全、思路缜密,使疾病诊治更趋一体。谈及方药运用,书中所载单药荷叶、单方莱菔叶、六和汤、紫茜宁血汤等用法,皆为临证验效之心得。
本书共分十八章。前几章为一般性主题,如脉质的命名、脉质分类、脉位和深度在历史上的变异比较,以及脉诊方法的介绍。接下来的章节由指下感觉出发,以各类特征像是脉搏速率、节奏、稳定性、体积、深度、大小和形状为基础,深入介绍各种脉质,也一并讨论相应于各个脉质的病理变化。后面几章,检视当某脉质出现整体脉或大区段,以及不同深度所代表的特别含义。脉质反映的心理病征及预后问题,分别在不同章节讨论。最后两章,说明脉诊的临床解析,并配合解说,把所学综合应用,示范如何将脉诊所得资料,建构成合理的诊断。本书提供上百张图表详加说明,并附有特殊词汇的名词解释、参考书目及完整的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