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法与方剂》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陈潮祖教授倾力近50年完成的专著,自197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以来,历经30余年,总印数达40余万册,深受读者喜爱,成为几代中医学者***参考书之一。本次修订是在2003年第4版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本书分导论、上篇和下篇三部分。 导论为中医学理释疑,是在第4版基础上新增的,将陈潮祖教授晚年所撰中医学术感悟文章分成12章,明确了中医学术界部分晦而不明、争论不休的问题,剖析了中医学理的特色。上篇为总论,所列3章分别论述了病机、治法、方剂三方面的有关知识,揭示了病机、治法、方剂的共性,论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下篇为各论,以五脏为核心分成五大系统,每一系统成为一章,加上两脏同病,共计6章。每章均按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结构分节,探讨发生病变时的致病机理;再据病机探讨治法,并举成方
本书系统归纳了糖尿病的临床证治,是仝小林院士临证多年的诊疗心得。本版以第1版、第2版为基础,在上篇理论研究部分,针对糖尿病中医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糖尿病领域最前沿研究进展,更新了相应中医糖尿病理论认识,从现代医学角度进一步阐释糖尿病中医理论,增加科学性;中篇临床验案部分,对一些章节病案进行合并,或增加了新的典型病案,以及对原有病案的跟踪随访,旨在为糖尿病及内科疑难杂病治疗提供临床指导。同时,本版还增加了近年来仝小林院士团队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2014年仝小林院士与弟子学生利用微信创建中医学术交流平台,针对历代理论难题、临床专病经验、方药量效果关系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平等交流,鼓励争辩,唯真唯实,唯用唯效,气氛热烈,亮点频现,《仝小林微医辨惑传习录》即为师生互动的学术结晶。 本书分仝小林论中医维新、中医基本理论辨惑、中药方剂运用心悟、中医临证经验发微、临床典型案例探讨等部分,将讨论文字分类整理,直指核心,汇聚精华,理论发挥、案例评析,密切联系实践,体现知行合一,读者如能深入体会全书之理、法、方、药、量、案之真义,必有收获。
本书将根据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2018年10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临床教学基地开展的临床现场教学视频整理编写而成。全书分35讲,涉及内科、儿科、妇科及肿瘤等十多个病类300余个病案。每一讲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现场诊疗讲析,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对患者的诊疗过程,包括案例记录、辨证、治法、选方、处方及讲解分析,反映了熊教授对相关疾病的诊疗思路,体现了他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第二部分为现场答疑,记录了现场学员的提问与熊教授的解答情况。
本书是系统论述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脾胃病临证经验的学术著作,全书分六篇。第一篇为医论篇,“纵论”从脏象、病因病机等方面纵论脾胃的生理病理;阐述了脾胃病的诊治要论,尤其对食管病、残胃炎等常见而又较为疑难的疾患,详细介绍了作者自己独特的经验,“三脘”腹诊颇有临床参考价值;对胃病用药选择、刚柔配伍,以及胃病夹湿、夹瘀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介绍了与脾胃有关的疾患如肝胆胰等一些常见病及难治病的诊疗特点及经验;对历代前贤诊治脾胃病的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第二篇为医话篇,介绍作者临床诊治、用药等经验和体会,有助于拓宽思路。第三篇为歌括篇,收录脾胃(消化系)病诊治歌括 12 首及舌诊简歌1首,是对脾胃病症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的概括,言简意赅。第四篇为医案篇,选择了
本书为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 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中的一种,由东直门医院徐荣谦教授主编。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中医儿科学基础,共分三章。*章为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为中医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三章为中医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特点。 下篇临证辨治,共分十章。分别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时行疾病寄生虫病、小儿杂证、小儿急证及新生儿疾病等共计58种疾病。 徐荣谦主编的《刘弼臣实用中医儿科学(精)》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医儿科学基础,重点阐述刘弼臣教授所倡导的 少阳学说 ;下篇为临床篇,按五脏证治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以及时行疾病、寄生虫病、小儿杂证、小儿急证、新生儿疾病十章进行编写,同时对每一入选病案进行客观的点评,以达发微明理,
全书依次分为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燕闲清赏、饮撰服食、灵秘丹药、尘外遐举八笺,共19卷,含目录1卷,总20卷。 本书为养生学专著。作者广征博引,采摭宏富,内容涵盖儒、释、道籍,经史杂著,医药著述等丰富的文献。内容包括医药卫生、气功导引、饮食起居、山川逸游、花鸟鱼虫。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文物鉴赏等广博的知识,论述了身心调养、性情陶冶、生活调摄、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气功修炼、艺术欣赏等却病延年、养生防病的知识与方法,取材精当,方法实用,文笔隽永,意趣高雅,不仅可使读者增长养生知识,也可增长文学艺术欣赏情趣。因此,本书是一本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佳作。
全书分19章,共收录医案100余则,涉及不育症、男性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睾丸附睾与精索疾病、男科杂病、不孕症、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妇科杂病、消化系疾病、肝胆系疾病、肺系疾病、泌尿系疾病、癌病、心脑系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皮肤病、疑难杂病等,每则医案基本上分为医案初诊、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医案证型、医案治则、医案主方、医案药物、药物服法、医案复诊、医案按语、医案加减等11个部分;其中,医案初诊部分包含主诉、现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等内容,医案药物部分包括处方药物、具体剂量等,医案按语部分包含病因病机、辨证分析、诊疗思想、处方方解等。
本书以服务中医临床为前提,以提高经方临床使用效果为主轴,按照类方原则将经方分别以: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葛根汤类方、下瘀血汤类方、栀子汤类方、陷胸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白虎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栀子大黄汤类方、柴胡汤类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方、干姜附子汤类方、甘草干姜汤类方、附子汤类方、大黄附子汤类方、芍药归芎地黄阿胶类方、赤石脂汤类方、黄芩黄连汤类方、瓜蒂散类方、甘草桔梗汤类方、半夏汤类方、橘皮枳实生姜汤类方、瓜蒌薤白汤类方、防己汤类方、薏苡散类方、百合汤类方、杂方类、外用方共 29 章。 每章明确各方的适应证及功能主治,指出其具体使用主症和适用病机,收集现代研究成果,列出各方的现代适用病种,系统阐释其临床应用,使临证者能执简驭繁,一目了然。因此,本书可以作为中医药院校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应用辨析、名方应用经验、师长医友传习、名家民间秘验、经典医籍探究等,计六百余则,系用随笔方式写成,文字精炼,重点突出,方药配伍、用量、用法等关键内容扎实具体,反映了张志远先生临床独得之秘。本书系《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的后续作品,书末附先生绝笔《桐阴消夏录》。
《中医眼科学(第2版)》是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李传课教授主编。《中医眼科学(第2版)》分为五篇,*篇为眼科基础,主要介绍发展史,眼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五轮八廓学说,病因病机,眼科诊断等内容;第二篇为眼科治疗,含治法、方药与针灸;第三篇为眼科病症,计114个;第四篇为眼的解剖生理与检查;附篇为眼部肿瘤与先天异常。《中医眼科学(第2版)》既努力发掘了前人业已取得的成就,又汲取了当代新经验、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可供眼科教学、医疗、科研等人员参考。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临床分支学科,几千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目前,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高速发展与现代技术的进步,学科间交叉渗透,中医儿科学在保持其自身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和提高自己,开始了中医儿科学现代化的历程。汪受传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儿科学》,就是立足于满足中医儿科高级专门人才学习和提高的需要,适应学科发展,力图充分反映学科学术进展,照顾到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不仅介绍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进展,总结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而且注重介绍了中医儿科学实验研究的新成果和已建立起的研究方法。
本书以中医经典理论三焦及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作者40年的临床经验。把三焦作为人体的横线,经络作为人体的纵线,纵横确定病位,按发病部位辨证治疗体表疾病,同时总结了作者个人的用药经验,配以典型医案,思路明晰,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急诊学(精)》由姜良铎主编,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次对中医急诊学科发展进行的全面、系统总结。《中医急诊学(精)》由上篇总论、下篇各论和附篇三部分组成。首次梳理了中医急诊科学术发展史,系统阐述了中医急诊科基本理论、临证思路和学习方法,介绍急诊科病症的诊疗方法、临床经验和研究新进展。本书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体现了高级、权威、实用、创新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医内科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进展及新成果,也反映了各位参编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是现今内容全、体例*、论理深、文献精丰富且实用的中医急诊参考书。可作为中医临床研究生的参考书,也是中医急诊临床、科研、教学人员的案头书。
董氏正经奇穴为山东平度董景昌先生家传绝学,至董公在台湾行医,始课徒授学,发扬光大。邱雅昌医师系董针第三代传承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系其所著《董氏(正经)奇穴实用手册》之姊妹篇。本书收录邱雅昌先生近年来与徒弟、学生的对话以及他们诊疗疾病的记录,上半部分收录医案121例,每案先述病情,后列针方、点评,重点穴位配有操作演示视频;下半部分收录验案及经验分享近百则,并附病症名索引、穴名(组)索引。文字质朴,实用性强,对中医临床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为《国医大师文丛》系列,丛书汇集诸位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医论医话、医案精华,是他们几十年临证的心血凝聚,是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升华之物,其精辟之论、金石之言,弥足珍贵,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是现代医史文献研究的珍贵资料。本套丛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传承岐黄薪火,弘扬中医学术。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长期从事肾脏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医术精湛,学验俱丰,擅治中医肾系疾病,特别是对多发病肾小球肾炎及肾脏的危急重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较深,有独到的见解和较高的疗效。本书以现代肾脏病的病名为纲,对一些辨证分型已明确的疾病内容不作重复介绍,重点介绍邹燕勤教授临证的个人经验,有益于提高学习者的中医肾病医疗技术。
列入胡希恕医学全集。本书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及笔记整理而成。讲述《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特点,强调它是有别于《内经》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解《伤寒论》原文,下篇讲解《金匮要略》原文,其特点是以八纲释六经及方证,并结合临床解读,易于理解和应用。
王永炎、鲁兆麟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2版)在保持上一版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对总论部分进行了梳理完善。特别是对中医内科治疗原则与中医内科常用治法予以补充,内容更加全面。各论部分结合现在临床实际,删掉了上一版中5个病证(失音、湿阻、胆瘅、外感发热和疟疾),新补充3个病证(风温肺热病,瘿病和艾滋病)。共收55个中医病证,按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和气血津液病证依次分述。每种具体病证分别从定义、范围,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治疗、转归与预后,护理与调摄、预防与康复、医论提要、医案选粹、现代研究等方面阐述。本书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体现了高级,权威、实用,创新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医内科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进展及新成果,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括伤寒要诀、病理诊断、证治各论(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全书内容系统,论述详明,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被后世称为绍派伤寒的奠基之作。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的1934年《何氏医学丛书》上海六也堂书局铅印本
《中医外科学(第2版)》是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由湖南中医学院谭新华教授和何清湖教授主编,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陆德铭教授审订。 全书分四篇。*篇为总论,主要介绍中医外科发展史、疾病命名分类、病因病机、辨证辨病、治法等内容。第二篇为外科疾病,计116种。第三篇为肛肠疾病,计11种。第四篇为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计106种。书末为常见病附方。 《中医外科学(第2版)》面向21世纪,在发掘、整理、发扬祖国医学的基础上,摄取了当代新经验、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突出临术实用,可供外科医、教、研人员参考。
本教材是对十二五《中医外科学》教材的修订,是在上版教材的基础上,汲取了以往同类教材的编写经验,在编写过程中,依据 基于职业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改革教学模式 的课程建设模式,按照 职业岗位能力 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 的思路,提炼、优化,归纳形成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在广度和深度上体现高职高专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掌握中医外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力求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与适用性。
本书为 任之堂悟道中医丛书 第二辑之分册,首次揭秘了任之堂古中医脉法的完整体系。该脉法是任之堂主人余浩在家传(双手诊)脉法的基础上,秉承《黄帝内经》和《难经》脉学思想,融入古中医学的精气学说和气化理论,结合古中医学的四象体系,逐步完善发展而来的。 全书共19讲,介绍了脉诊的基础理论、任之堂古中医脉法的核心要义和作者的临床实践经验,重点讲解了全息脉诊法、一气周流脉诊法、左右阴阳脉诊法等特色脉诊法,详细论述并深入探讨了临床如何凭脉辨证、用药、施针、艾灸、食疗等,使读者能够通过脉诊快速判断气血状态、脏腑功能及疾病的进展,进而辨证施治取得显效。 本书向读者提供了一种诊脉的系统思维模式,将复杂的脉诊技艺简化为易懂的理论和操作步骤,尤其对初学者十分有益,旨在传承和弘扬古中医学脉诊技艺,帮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