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通过广泛汇集古今中外有关中药的文献资料,对中药学进行初步的综合整理,为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和中西医药结合、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和新药学,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参考资料,成为一部切合实用的中药专业工具书。中草药历代文献和各地报道浩如烟海,由于品种复杂,历来存在名实混乱等情况,文献资料中有时众说纷纭,甚至互相矛盾。这些问题,有待于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结合生产实践、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逐步加以解决。本书分上、下两册,共收载中药5767味。其中包括植物药4773味,动物药740味,矿物药82味,以及传统作为单位药使用的加工制成品(如升药、神)等172味。凡一种植(动)物有几个组成部分供药用,并各具不同之功用者,按临床应用习惯,每个药用部分均作独立的一味药,条分著述。
药物疗法是临床各科主要或重要的治疗方法。本书以各系统和各科常见疾病及病症为中心,对每种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疗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其中包括化学药物疗法、中医药疗法及中西医结合疗法;也包括常规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中药单方、及经验方,中西药物新用及联合用药等。在药物评介中,编者也全面介绍了各种药物疗法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适应证及禁忌证、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同时介绍各种病症药物疗法的新进展和新趋向,以便临床医药人员根据病情选择用药。本书的特点是全面和新颖。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徐玉生,贾平等主编的这本《临床各科常用药处方集》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列举了临床各科常用药处方的规范书写,并详细解析每一处方药的禁忌证、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目前外相关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意见、部分的循证医学讯息和药品的规格、用量、用法(包括小儿、孕妇、乳母、老人以及肝肾疾病者等特殊人群的用法)。《临床各科常用药处方集》文字通俗易懂,不仅可供临床各科医生作为工具使用,也可适用于具有文化水平的患者阅读查询,医患双方在用药方面借助本书更加便于沟通。
《中国中医药年鉴》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综合反映中国中医药工作各方面情况、进展、成就的史料性工具书。《中国中医药年鉴》前身为《中医年鉴》,1989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自1983年起已连续出版32卷。2002年《中国中医药年鉴》分为行政和学术两卷出版。本卷《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卷)(以下简称《年鉴》)为2015卷(总35卷),收编内容截至2014年底。2015卷《年鉴》共21个部分:(1)综述篇;(2)文献篇;(3)会议或活动篇;(4)专题工作篇;(5)业务工作篇;(6)直属单位篇;(7)中药篇;(8) 地方篇;(9)军队篇;(10)医疗机构篇;(11)科研机构篇;(12)院校篇;(13)社会团体篇;(14)大事记篇;(15)数据篇;(16)荣誉篇;(17)管理干部篇;(18)机构名录篇;(19)港澳台地区篇;(20)国外篇;(21)附录篇。
药物疗法是临床各科主要或重要的治疗方法。本书以各系统和各科常见疾病及病症为中心,对每种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疗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其中包括化学药物疗法、中医药疗法及中西医结合疗法;也包括常规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中药单方、及经验方,中西药物新用及联合用药等。在药物评介中,编者也全面介绍了各种药物疗法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适应证及禁忌证、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同时介绍各种病症药物疗法的新进展和新趋向,以便临床医药人员根据病情选择用药。本书的特点是全面和新颖。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作为中药生物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本书的内容定位在药用植物“大规模”培养的基点上,对反应器的应用作了专门的阐述,重点介绍了反应器的构造原理、操作特点及选用依据,结合具体实例对近十多年来外药用植物大规模培养所取得的诸多成就进行了总结。本书对从事中药生物工程事业的人有的参考价值,也可供从事中药、化妆品、保健品生产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江忍庵编的《中国药物新字典》是民国时期较早编纂出版的一部药物辞书,具有从传统本草著作向现代药典转变的起步特征。江忍庵编,1931年上海中国医药研究会出版。全书仿《康熙字典》体例,按药名首字部首归类,共分十二集,每集所分之部,每部所列之词条,按笔画为序排列。前置总目录和检字表,便于检索。采录药物以“通行于中国者为限”,编写方法主要是“采录古今名人本草汇合而成”,但“偏重于性质功用”,每一种药名下设置有名称、种类、性质、功用、禁忌、用法、附录等细目。全书收罗颇多,词条文字较为简明扼要。本次据原书影印出版,供中医药人士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