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旨在对温病学从教学、临床、科研、文献整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及反映20世纪末病学发展的水平。本书分五部分。篇为基础理论,对温病学发展史、温病的概念与特点、发病、辨证、诊法、治疗与预防等予以论述。第二篇为四时温病,详述15种温病的中医证治。第三篇为现代疾病证治。对43种现代感染和传染的证治予以论述,且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充分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第四篇问名家名著选介,介绍了18位古带温病名家的学术观点成就,对27种古代温病名著予以诠释,旨在为从事温病学习与研究者提供文献参考。第五篇为学术研究与展望,指出了今后温病研究思路和方向。书末录有方剂汇编、试题精答疑、传染病防治法等内容,以便读者查阅。本书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教学所,也可供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开
本书分三个部分,部分为中药使用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为常用药食两用中药的实际应用知识,第三部分为索引。本书精选170多种药食两用中药,介绍这些中药的来源、品种、性状及选购、贮存常识、性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应用注意、单验方、食疗及药膳。为方便读者查阅,书后附索引,读者可以根据药材的功能和主治(应证)及疾病名称快速查找书中的条目。本书内容丰富,系统实用,对普及药食两用中药保健知识,帮助读者识别、选购、应用中药有参考价值。本书可供中药及保健品研发人员、基层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全书注重实用,搜罗常用中药600余种,后附煎药、服药方法,有助指导临床。书前有谢利恒、顾渭川、蒋文芳等人题词。本书编写体例是首正其名,次详产地,后列举性味、主治、用量、禁忌。主要目的在于辨别认识药性。附有“别名附名”(可查阅一药多名)和“服药方法”。笔划为序,以靠前字为准。又节选历代医家之言论,便于查核、借鉴,后附煎药及服药方法,有助指导临床。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临证用药中非常重视药物的归经,即在方中加入引经药,用以向导全方主治的效用,使制方有专主,从而提高疗效。故在《珍珠囊》一书中,总结出十二经常用引经药。 ????张氏对药物的研究成就,较之前人更加系统完善,并能够行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脾胃学家李杲在遣方用药上,深受张氏影响,运用引经药很有建树。遂在张氏《珍珠囊》基础上,加以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著成《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一书。本书主要遵循《内经》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药物的气味、补泻、归经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颇具实用价值。书中的总赋部分,可谓是对《本经》一书的深入揭示和阐发,详《本经》所未言,至今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册《珍珠囊·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作者张元素、李东垣)是“本
本书讲述了:欣闻文采老先生又经过了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对《中国人参文化》一书再次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即将出版,倍感欣慰。也深深被已过古稀之年的文采老先生一生孜孜不倦、拼搏进取,为人参这一中华民族产业积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我同文采老先生未曾谋面,但久闻其名,却似挚友。因此,当老先生提议让我为《中国人参文化》(增订版)一书也说上几句时,我真是无言以对、难以拒绝,只能欣然前往、领命赴约。 人参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与振兴,都有其文化伴随左右,人参的历史、文化、传说由来已久、广为流传,但对其进行深入的整理、挖掘却是少有问津,或仅是只言片语。文采老先生一生对人参文化的弘扬、追求、奉献,系统地进行归纳、整理、发掘,并展现在世人面前,实在是人参产业之幸
高立超、李清记主编的《药食同源本草素食方库》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了集河南南阳张仲景国医院中医专家群临床经验及食疗体会为一体的中医药食同源本草素食疗食方库。食方库分类,分别是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调理食方,常见病食疗食方,时尚食方和分季节节气调理养生食方。中医体质辨识与养生调理食方是对八种偏颇体质共创制食方63首;常见病食疗食方分为中医常见病证和西医常见疾病食方,包括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皮肤、精神、神经各科常见病食疗食方,共计301首;时尚食方分为时尚养生食方、不良生活习惯人群调理防病食方、时尚疾病调理食疗食方、特殊人群养生调理食方等共199首;分季节节气调理养生食方包括四季不同体质养生食方和二十四节气养生调理食方,计80首。全册合计共创制药食同源本草素食方643首。
《新编国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当年被评为全国书。该书在编写体例上侧重于实际应用,汇集了国家三十多年来批准上市的品种,将标准中制法、检验部分的内容略去,使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满足了实际使用者的需要,为医药教学和科研单位、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提供了便利。应人民卫生出版社邀约,在江西中医学院的支持下,对原书编写体例和内容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编国家》第2版。新增了2000年以来国家新批准上市和新颁布的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全书共收集品种7260个,含有不同处方4728个。本书由宋民宪等主编。
全书共由十二章组成,内容主要涉及发酵技术与中医药及中医药现代化的历史渊源和紧密联系,中药发酵所需的工艺条件、菌种、生产设备,中药发酵后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和精制及生物转化,中药配伍发酵即中医的复方发酵,并且讲述了目前前沿的药用真菌发酵和光合细菌发酵。其作用靶点可概括为:保护中药活性成分免遭破坏,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活性物质限度地得以提取和利用;提高中药药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所优选的人体有益菌种本身能补充或增强原有药物的功能,产生新的活性物质,为中药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供新途径;节省药材资源,保护环境等。发酵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发展需要中药学、微生物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的参与,随着众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药发酵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书阐发《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之奥旨,分上、中、下三部分,共列方剂340首,其内容丰富,引证资料广博,集各家用药之精华。书后并有附录一卷,所载为《伤寒》、《金匮》缺方及逸方。本书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惜目前其书仅存著者自刻本,鲜为人知。此次校勘尚性首次。 本次整理以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著者自刻本为底本校注而成。采用标准简化字、加新式标点,对于原书错点字、异体字、通假字、俗字一律径改,不加注说明。原书上中下三卷分目录,此次整理加以合并,并将各卷目录前面“归安莫文泉枚士”等字一并删去。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临证用药中非常重视药物的归经,即在方中加入引经药,用以向导全方主治的效用,使制方有专主,从而提高疗效。故在《珍珠囊》一书中,总结出十二经常用引经药。 ????张氏对药物的研究成就,较之前人更加系统完善,并能够行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脾胃学家李杲在遣方用药上,深受张氏影响,运用引经药很有建树。遂在张氏《珍珠囊》基础上,加以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著成《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一书。本书主要遵循《内经》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药物的气味、补泻、归经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颇具实用价值。书中的总赋部分,可谓是对《本经》一书的深入揭示和阐发,详《本经》所未言,至今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册《珍珠囊·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作者张元素、李东垣)是“本
本书共分16章,搜集方剂1809个,重点是搜集组方、附方、用法、属经、治则、主治、方解等方面,苗药在方剂分类和剂型方面,尚不够成熟完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都还需要作大量工作。目前编著本书目的,是想通过抛砖引玉得到专家、学者、苗医同行的指正,逐步加以提高完善。在本书搜集、编著的篇章中,以苗医传统用药,按两纲、五经理论,及气、血、水机理、和风、寒、暑、湿、热病因病机进行分类。
本书是仝小林教授临证30载应用经典名方的医案汇集和心得总结。全书分为辨治高热经验、诊治变态反应经验、治疗难治性心衰病案、辨治肠胃病经验、诊治肝病经验浅述、治疗肾脏相关疾病验案、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验案、SARS“肺毒疫”诊治经验、其他验案集萃等九部分,另有录:仝小林临证诊疗心得述要,阐释临证时抓主症、倡用经方、重视经方剂量、证病结合、关注现代药理回归问题。本书适合中医研究人员、中医临床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本书共收载常用中药19类295味,以临床实用性为原则, 对中药临床应用既有理论总结,也有名老中医特色用药、用药注意事项、古代文献摘要以及现代药理研究等的介绍,对于扩展临床用药思路,提升临床用药水平大有裨益。本书可供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临床医师,基层中医工作者,实习中医师和中医中药爱好者阅读、借鉴。
《蛇床子及其制剂研究与应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近年来中药蛇床子在药用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化学成分、分子结构、活性组分、药理作用、蛇床子及其复方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尤其是在皮肤科和妇科中的应用,并详细介绍了解放军230医院研制开发的“抗银屑病蛇床子贴剂”的设计思路、工艺特点和药效学评价。 本书取材广泛,内容详实,资料新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于进一步研究开发蛇床子及其复方制剂有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参考模式与理论依据。本书可供普通百姓和医药院校、医院、从事药品研发的生产企业相关人员参考。
本书立足临床,从实用出发,在广泛搜集临床医师治疗皮肤病有效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筛选,去粗取精,分门别类,条其编目。全书共收载治疗各类皮肤病的有效方法,500余首。每方依次从药物组成(或穴位组成)、治疗方法、功效主治、临床运用、经验体会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附以图表百余幅。力争做到图文并茂,视读性强,融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书中所载效方和效法,均简明扼要,独立成编。突出简(方药组成和治疗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验(临床运用有效验,一般要求验证病例在30例以上者方可收载)、便(服用或使用方便)等特点。著述力求反映传统中医理论特色,把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并将现代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反映其中,以启迪思维,开拓视野。若一册在手,开卷有益,不失为广大皮肤病医生及患者案头的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