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最後一部作品 回顧一生傳世之作 不凡之人的不凡之書 超越半世紀的經典 與魯迅、胡適同為引領新文化運動之聞人, 他的散文到底有多風靡世人,竟能自成一派? 他的「人的文學」與傳統的文學又有什麼不同? 他的文章對研究魯迅提供了多少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大文豪魯迅之弟,中國最負盛名的散文及文學翻譯家,與胡適並列為新文化運動執牛耳者!獨創的散文風格風靡一時成言志派;並以「人的文學」奠定了五四文學基調。 ※《知堂回想錄》是周作人所有作品中篇幅的一本,也是他晚年回顧一生的完整回憶錄,全書分四大卷,共兩百多篇。原刊載於報紙副刊,後才集結成冊,書籍正式出版時,周作人已去世三年有餘。 ※周作人的文章兼具文學性與史料性,親身經歷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張勳復辟、新文化運動等
※經典新版精選,不朽文學重現!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勇於面對時代與人性黑暗的作家;掀起文壇筆戰與爭議*多的創作者! ※他為什麼吶喊?又是為誰吶喊?來自*深層的知識分子的呼聲! ※他揭示文學風雲數十年,號稱中國文壇di一人;他自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引領時代潮流,挑戰舊有傳統,指出社會矛盾;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大領土的作家」。 ※《狂人日記》是現代文學史上di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阿Q正傳》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弄文罹文網,抗世違世情,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 魯迅 或者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
就一個豐沛的、摯樸的文學心靈所展現的作品,無論人性的善美、醜敗、脆弱、韌柔;人類情愫的哀鬱與歡愉;或人世的尊貴、屈辱、爭執和挫折,林蒼鬱因緣於生命本身的真實,如寬大的涵容和善感悲憫的心懷;是自覺的,像剝落一層層名相,讓我們看到人生實是生活與創作的鍛鍊及結合。 其特異的語言、深思的特質、創新的藝術形式,為我們提供了豐饒的面貌。本書與「離訣」合收林蒼鬱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九全部小說作品,是完整的、深具實驗意義的總集。
數年前亦舒停寫《明周》專欄後,就再沒寫新散文了。 本書輯自九十年代未曾出版過的散文。重溫那個年代的人和事,是一份回憶,亦可以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如無意外,這是亦舒的最後一本散文集。
凡是不願隨波逐流的人, 都要耐得住那份寂寞。 張愛玲自傳小說三部曲 逢甲大學張瑞芬教授:「這是一個太悲的故事。 繁華落盡,往事成煙,只留下一個活口來見證它曾經的存在。」 張愛玲 百歲誕辰 紀念版 《易經》與《雷峯塔》、《小團圓》並列為張愛玲的自傳小說三部曲。好不容易逃出衰落破敗、人心險惡的「雷峯塔」,隻身遠赴香港求學,卻又迎頭撞上席捲而來的戰火,猛地燃起了她的孤絕與恐懼。歷盡前半生的情感顛沛,等待她的會是柳暗花明的新生,還是時移事易的囚局?《易經》不是卜運問卦的天命之書,而是記錄張愛玲多舛一生的「變易」之書,透過「琵琶」這個角色的強烈投射,張愛玲娓娓奏起一首起落無常的生命殤歌,而當最後的故事說完,說故事的人,又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