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蘇東坡新傳》作者的祕密寄託, 了解大時代文人的困頓、掙扎與奮鬥。 他,是「寫傳記的人」。 一生拂逆困窘,卻仍孜孜矻矻,筆耕不輟。 書寫歷史、描摹人物,以故事遙寄自身、映照大時代。 尋找李一冰 1983年,《蘇東坡新傳》出版,成為風靡不墜的中國古典詩人傳記經典,但作者李一冰是誰、生平如何,竟無人知曉。這位像蘇東坡一樣「自喜漸不為人識」的神祕作者,在後人的熱忱追尋下,終於補足這些空白,著作與作者合璧為一,展現了李一冰創作的多重性,也挖掘出他在時代變動中動蕩、甚至遭誣陷下獄的曲折人生。 熱愛歷史,寄情於文 李一冰半生坎坷流連,讀書寫作是他唯一的寄託及慰藉;其執筆所書,已然遠離「研究」,而臻於文學境界。這些文字冊頁留下的雪泥鴻爪,記錄了他一生與命運掙扎奮鬥的
周作人最後一部作品 回顧一生傳世之作 不凡之人的不凡之書 超越半世紀的經典 與魯迅、胡適同為引領新文化運動之聞人, 他的散文到底有多風靡世人,竟能自成一派? 他的「人的文學」與傳統的文學又有什麼不同? 他的文章對研究魯迅提供了多少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大文豪魯迅之弟,中國最負盛名的散文及文學翻譯家,與胡適並列為新文化運動執牛耳者!獨創的散文風格風靡一時成言志派;並以「人的文學」奠定了五四文學基調。 ※《知堂回想錄》是周作人所有作品中篇幅的一本,也是他晚年回顧一生的完整回憶錄,全書分四大卷,共兩百多篇。原刊載於報紙副刊,後才集結成冊,書籍正式出版時,周作人已去世三年有餘。 ※周作人的文章兼具文學性與史料性,親身經歷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張勳復辟、新文化運動等
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單。我是個在哪裡都溶化不了的個體。我是個永遠的、徹底的寄居者。因此,我在哪裡都住不定 我很卑劣,愛情很高尚,因而我通過卑劣而實現高尚 故事發生在四○年代的上海, 一個在美國出生、上海長大的華裔女子, 一個剛逃離集中營來到上海的猶太難民, 一個為了實現夢想到上海淘金的美籍猶太人, 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 讓這三個飄零浮沉的「寄居者」,命運相互交錯、牽連? 又是什麼樣的情感, 讓人們毀掉對愛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也在所不惜?
201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說集:《透明的紅蘿蔔》《藏寶圖》《紅耳朵》《球狀閃電》 「莫言將夢幻寫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社會合而為一。」──諾貝爾獎委員會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 《透明的紅蘿蔔》 莫言:我重讀〈透明的紅蘿蔔〉這篇小說,雖然能從中看出許多笨句和敗筆,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寫不出這樣的小說了。 收入這套中篇小說集中的作品,基本上是以我的高密東北鄉為背景寫的,但風格還是有變化,有的質樸,有的荒誕,有的幽默,有的妖魅 讀小說有點像嚼檳榔,或者說,我的小說有點像檳榔,喜歡者會被它的古怪味道吸引並嚼之上癮,不喜歡者則入口即吐。因之猜想,我這套書的讀者,都是我的老
內容簡介 絕美的莊園,消逝的純真 成功、情愛、名利 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與二十世紀的頹廢優雅再次相遇 從經典文學探問何謂生命的自由 二十世紀百大小說|作家生涯代表作|影集電影經典原作 英國現代主義,一流敘事大師──伊夫林.沃,生涯暢銷代表作 英國八○年代膾炙人口、迷你影集《故園風雨後》(夢斷白莊)、 《珍愛來臨》導演茱利安.賈洛執導之電影《慾望莊園》暢銷原著小說 踏入慾望莊園,窺探二戰前夕英國名流貴族的上層生活。 擁有權勢、財富、美貌的人們,徘徊在慾望與信仰之間,失去快樂。 難道唯有信仰才能獲救贖?選擇不信才能得到自由? 原文書名《慾望莊園:查爾斯.萊德上尉的敬神與瀆神回憶錄》,從副題即能知悉,這是有關主角查爾斯.萊德回望人生前半段的懺情錄。描述一戰
亞洲週刊華文十大小說得主 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得主 如果說《燕食記》投射了什麼寓言面向, 可以說是君子「近」庖廚的故事。 從飲食風物著眼,寫出嶺南世紀滄桑,涉及粵港多重掌故,出虛入實,耐人回味 ★王德威主編撰序,「當代小說家Ⅱ」系列新作 ★後革命時代的抒情紀事,雙城中的雙主角,宛若《對照記》一樣的趣味 對港粵美食有興趣的讀者不能錯過這本小說。 葛亮寫盡民國以來粵菜的掌故傳奇、南渡香港後的創新與妥協,旁及江浙菜系在香江的異軍突起。 從廣州得月閣極品「一盒三蓉」到太史蛇宴,從般若庵裡傳出的清粥「熔金煮玉」到十八行發明的「水晶生煎」,粵菜滬菜流變寫來如數家珍。當然,飲食背後的故事才是重點。 小說始於香港,轉向廣州,再回到香港。故事中的師徒二人各自成為廣
※張愛玲私心最愛作家、「中國大仲馬」、「民國第一寫手」張恨水後期影響力的代表作。故事以1945年的重慶為背景,描述在動盪不安的年代下,為了求生存,社會上也出現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 ※為了錢,她不惜出賣美貌;為了賭,她可以放棄尊嚴!對金錢物質的不滿足,加上沉迷於賭局,貪欲就像是打開破口的一條毒蛇再也控制不住,使她陷入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之中,人生也一再沉淪。 ※本書亦曾被翻拍成電視劇,由當紅女星陳好領銜主演! ※張恨水一生創作了120多部小說和大量散文、詩詞、遊記等,現代作家中無出其右者,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 ※被尊為「教授之教授」的大學者陳寅恪也是張恨水的粉絲。在西南聯大時,陳寅恪身染重疾,雙目失明,他請好友吳宓去學校圖書館借來張
飲食文學開拓者──逯耀東──經典作品 逯耀東教授文化素養豐厚,長年致力於文化、歷史研究,對古籍中的飲饌有深刻的了解。他曾經數次前往中國大陸探訪民間飲食的變遷,尋覓流失的古早飲食,並記錄沿途所食美饌,發表了多篇飲食文化的文章,在紙上飄香。本書收錄作者寫於一九七○至一九九○年代的四十六篇飲食散文,文中處處可見作者深厚的歷史涵養,於是大至一場盛宴、小至一碗豆汁,作者都能將其文化脈絡娓娓道來。讀者除了可以從飲食文化的變遷中看見當時庶民的生活風貌,也可以一窺「吃」這門學問如何與歷史息息相關。 ☆炒肝 北京傳統早點,主要的材料是豬腸和豬肝,以生熟大蒜、黃醬、大料、高湯、澱粉勾芡而成。但名為炒肝卻不是炒,而且肝少腸多,實際上是燴肥腸。 ☆燉生敲 最道地的南京料理,是將鱔魚剝
林文义的散文语言独树一格。文字的华丽与萧索、纤柔与刚毅,笔触的轻盈爽朗与沉郁苍茫,语气的浓稠缠绵与平淡指点,心情的热切与忧伤,诉求的公共议题与私己情事,诸如此类相异的特色或气质,在林文义的散文作品里,经常交相映陈,而贯穿其中的则是林文义自称的「真情实意」与「浪漫抒情」,并且因而流露出令众多读者深为着迷的文体风格。──2014吴三连奖文学奖评定书半世纪以笔就纸,不渝的藏身在墨水中;那是青春习绘未竟反而学文的情境思索。晚秋回眸犹然不忘在此新集中页留与昔日插画,前后时距卅四年,巧合相伴卅四帖散文;值此:瘟疫漫延时。──林文义
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百廢待舉,卻又生機盎然,成就了可說是香港第一個流行文學的黃金年代,其中以都市言情小說創作為一大主流,反映了香港流行文化承先啟後的發展特色和意義。 本書介紹四位當時得令、創作量豐沛、各有風格的作家:傑克、俊人、孟君及鄭慧。他們跨界別跨時空跨文化的挪用再創造的風格展現了充滿個人特色的「混雜性」,可稱為「混雜」、「混種」或「雜交」(hybridization)。這些作品飽含獨特的審美趣味,銘刻着當時的文化氛圍及面貌,展現香港乃名副其實的中西文化大熔爐的城市本色,絶非可簡單以「港式鴛鴦蝴蝶」、「逃避現實」或「風花雪月」概括而論。 本書重現這批被人忽略、經常貶為公式化的流行小說,一方面讓我們認識這個言情的黃金年代,填補有關知識和研究的空白;同時鬆動對言情小說的固有看法、開啟評價
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梁衡先生翻山越嶺,尋訪中國大地上的古樹,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多棵,以嶄新的角度──「人文森林」的概念,來看環保、看生態、看人與樹的關係,並細述歷史與人文故事。正如作者所言:一棵古樹,就是一部綠色的史書。
◎套書明細◎ 1吶喊(含阿Q正傳) 2徬徨 3朝花夕拾 4野草 5故事新編 6中國小說史略 ※經典新版精選,不朽文學重現!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最勇於面對時代與人性黑暗的作家;掀起文壇筆戰與爭議最多的創作者! ※他揭示文學風雲數十年,號稱中國文壇第一人;他自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引領時代潮流,挑戰舊有傳統,指出社會矛盾;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大領土的作家」。 ※《狂人日記》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阿Q正傳》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 或者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 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 魯迅
第一本書寫並記錄「香港字」故事的小說 (香港字:第一副以中文製作的鉛字) 「這是一個愛情故事, 一個愛人、愛字、愛香港的故事, 也是一本讓我寫到流淚的書。」──董啟章 ★特別收錄:作者簽名印刷扉頁+香港版畫家劉家俊原創版畫12幀 ★台北書展大獎小說類得主暨三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得主最新作品 史料沒有記載的,不代表沒有發生 離開的,會再回來;失落的,會再被發現 香港的歷史,由我們來傳承。 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來華, 為了印刷**宣教,引入西式的中文鉛字印刷。 著迷文字的少年戴福, 在西人開辦的書院第一次遇見栗髮白膚的少女幸兒, 那時他還無從得知, 這段長達二十年的苦戀將如何掀起歷史的狂瀾; 同時,香港第一副中文鉛字「香港字」, 歷經二十年
一個關於夢想,單戀,謊言,還有三十世代男男女女的故事。 日本*編劇 ──坂元裕二 原創劇本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許多人抱著灰走在不可逆的人生路上。以一種安靜的方式支持這些人,就是這個故事想做到的事。」 ──四重奏 電視製作人 土井裕泰 男女四人,在「偶然」的邂逅下,展開了一段輕井澤別墅裡的共同生活時光。面對停在緩慢的下坡道前的人生,四人以組成「甜甜圈洞四重奏」繼續有洞的故事。雪日裡的四重奏,譜出了男女關於未竟的夢想,愛情裡的距離,謊言交織的過往,一段愉快而寂寞的人生樂章。 「有志的三流,不過是四流。」 「二十幾歲時談夢想會讓一個男人發光,三十幾歲的夢想,只會讓他更慘澹。」 獲獎無數的四重奏,是坂元裕二近年嘗試的「會話劇」寫作 ──以大量對白、驚人的心理描寫
不凡之人的不凡之書 超越半世紀的經典 與魯迅、胡適同為引領新文化運動之聞人, 他的散文到底有多風靡世人,竟能自成一派? 他的「人的文學」與傳統的文學又有什麼不同? 他的文章對研究魯迅提供了多少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大文豪魯迅之弟,中國最負盛名的散文及文學翻譯家,與胡適並列為新文化運動執牛耳者!獨創的散文風格風靡一時成言志派;並以「人的文學」奠定了五四文學基調。 ※《知堂回想錄》是周作人所有作品中篇幅最大的一本,也是他晚年回顧一生的完整回憶錄,全書分四大卷,共兩百多篇。原刊載於報紙副刊,後才集結成冊,書籍正式出版時,周作人已去世三年有餘。 ※周作人的文章兼具文學性與史料性,親身經歷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張勳復辟、新文化運動等,讀其文猶如讀一本中國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