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最美的文學形式,尤其是中國的詩。因中國文字單音、獨體的特性,故使中國詩歌特別具有格律及音韻之美。從先民歌謠的《詩經》發展至今日的新詩,詩體雖屢經變革,但詩歌含蓄、溫厚、情韻豐富的特徵,卻是古今皆同的。本書是葉嘉瑩教授研究中國詩歌多年的心得,書中處處可見作者敏銳細密的詩情與詩心,其對詩的獨到見解及深刻體會,將帶領讀者一步步進入詩歌含蘊雋永的世界。
前言 在傳統的蒙學書中,有一種流行很廣、影響很大的體裁,就是用駢儷句式編寫的各種知識讀物,特別是歷史文化常識讀物。 對偶式的句子,如果再押上韻,用一句或幾句話來介紹一位歷史人物或一個歷史典故,兒童讀起來琅琅上口,饒有興味,既能識字,又能增長知識,以至終生不忘:這是古代蒙學書在內容和編寫方法上的一個革新,一個進步,一個新的發展。唐代的《兔園冊》今天已看不到原書了,是否屬於這方面的內容,也難肯定。五代時後晉李瀚(一說為唐代李瀚)的《蒙求集註》可能是這類書流傳至今的最古的一種,後來又發展為明清以來廣泛流行的《幼學》。 五六十歲以上讀過私塾的人,大概都唸過《幼學瓊林》。這本書原名《幼學須知》,又有《成語考》、《故事尋源》等異名,明代程登吉(字允升,西昌人)原編,但也有人說
2011年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 100年期國立台灣文學館文學好書推廣 ?收錄白靈得獎感言? 以詩見證歷史,探照金門、馬祖、綠島的興衰過往 評審蕭蕭:「這本詩集形式完整,圖文搭配有相乘效果,以歷史眼光寫離島,將新詩書寫帶領至新境界,甚至可作為地方書寫的典範之作。」 詩人李長青:「本書動人處在於詩人剖述自家身世,從1949年金門對岸的廈門鼓浪嶼憶起,敘及母親帶著一對兄姊,等待著要『去找我早幾年就到台灣討生活的父親』;而生於台北萬華的詩人,因為碉堡藝術節、詩酒節等文學活動,『十幾年來去多次的是金門』,日久生情,除體認時代、政治、戰爭對待此等小島小嶼之無情與無常,更將關懷視野(與足履)拉至馬祖的村落、綠島的白色恐怖檔案、基隆嶼、龜山島、蘭嶼、澎湖等邊境之島。」 -------------- 一座座,俱是強烈地痙攣過的島嶼,事過
《夜雨敲窗──袁久勝散文集》分為四個專輯: 〈生活空間〉,透過生活的點滴描述,充滿了對人生的悲憫與感恩;〈門外亂彈〉,透過調侃的口吻,實現了冷眼看世間的萬般紅紫;〈思想絮語〉,無關宏大敘事,只是思想火花的結晶;〈讀看時光〉,透過書本與電影的感受,體現了對生命的熱愛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