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闡釋《管子》思想的著作。全書扼要地論述了管仲的生平與業績,闡述了管仲與《管子》的關係,並從哲學、倫理、教育、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科學等七個方面,高度評價了《管子》的思想建樹,且選譯了「管子名言」,附錄了〈管仲傳略〉。內容全面,闡釋簡明,述評結合,深入淺出,對於有興趣瞭解管仲與《管子》的莘莘學子,以及有志於《管子》研究的學著,本書都是一本可供參考的讀物。
中國古代遊俠是如何產生的?他們何以有卿相之俠與布衣閭巷之俠,甚至義俠、武俠、豪俠、輕俠、盜俠之分?他們所體現的社會意義是什麼?本書用不同角度對遊俠的起源、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進行了勾勒,並透過對遊俠的社會交往、衣食來源、飲酒縱情、仗義行俠等日常生活及社會活動,描摹出古代遊俠的基本面貌及生活狀態,揭示遊俠階層最終湮滅而俠義精神得以弘揚的社會及文化根源。
我國地大物博,種族亦多,各地風俗不同,習慣互異。在秋收已畢、冬藏有待的「中秋」之際,為歡度佳節,所產生的祈神拜月、團圓賞月等的應景活動,亦因各地自有的特色而五花八門,各有千秋。 繼《年趣》、《端午》後,本書是介紹農曆一年三大「人」節 ──《中秋》的專敦,對此民俗節日傳承,有較為深入的縷述。書中插圖豐富,搜集不易;剪紙應景、別具風格;詩文談瑣,文藝氣息濃郁;百歲藥酒方,轉錄自名家 ? 記;從節日所引發而來的趣聞妙事,更能博人一粲。歲時瑣記,彙各地民俗掌故於一書,免翻查搜尋之煩,尤稱捷便。為半世紀來,有關著述中之僅見,爰為推介。
古代家庭是何時、如何起始的,至今還是個謎。到底是有了人類社會就有家庭,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才產生家庭,眾說紛紜。據此,本書從縱向上概略地探討中國家庭的起源,和小家庭如何從宗族中游離出來,形成傳統的家庭制度,以及秦漢至唐、宋至明清,家庭制度的演化及衰變。從橫向上綜述中國古代家庭生活的幾個主要層面:以家長制為特徵的家庭結構、以共財均分為特徵的經濟生活、以禮法嚴謹為特徵的家風取向以及狹隘的對外交往、緊密的家庭、宗族與國家的聯繫等。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是其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及哲学变革的枢轴。由刘贵祥著的《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论研究--一个生存现象学视角的探索/兰州大学敦煌学与人文科学系列研究哲学丛书》致力于追问感性活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如何可能”。为此,作者分别从发生线索、文本依据、主要内容、通达视域、理论意义五个方面对该主题予以探讨。全书自觉将马克思哲学重置于中西两大哲学系统之中,以生存现象学为视角,指证马克思学说的性质本质上是历史现象学的。这一指证既超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种对立”,也构成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前提。
辭釋作為一種工具書,辭書的第一要件應該是對所收辭語的意義及用法,有精確適當的解釋,進而闡發該辭語的意蘊,讓使用者不但釋疑,而且可舉一反三,從而增進學養。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歷代解字釋辭的作品,自「說文」、「爾雅」以下,雖然代有所作,可是其中辭語,既經千百年來的時間轉換,其意義在往早已產生變化,用法也可能有了差異;何況古籍中詮詁錯誤,解釋漏略,或收羅不完全的又所在多有,更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困擾及混淆。為了彌補這種缺失,台大中文系教授曲守約先生積多年教學與詮註眾籍的經驗,廣泛地收集查考有關資料,針對古籍釋辭的漏誤,予以糾正補充,著成「辭釋」及其續編「釋辭續」二書,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方便而實用的參考書。
一般基本邏輯教本﹐由於篇幅限制或者作者未能察覺﹐對所論列的一些觀念和問題﹐時常未能深入分析和討論。本書作者準備從研究和教學所得﹐把這類觀念和問題﹐做一系列深入的探討。尤其是《自然語言的邏輯符號化》和 《設基法要義》兩篇﹐更之補充一教本之不足。本書作者劉福增﹐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曾在世界邏輯重鎮洛杉磯加州大學﹐從多位邏輯名家研究多年。
中國傳統科學是近年來頗受注意但最多輕忽誤解的一門,本書旨在從通俗思想層面談判到中國傳統科學與工藝結合、與人文結合的特色,並說及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中國科技史的研究該如何從事。
作者專研聲韻學與現代語音學的,深感對文學音律的解說,非自語音的分析入手不可,因此利用現代語音學的道理,把我國文學的音律,如長短律、輕重律、高低律、平仄律,以及配合押韻的音色律等,以語音分析的方法,詳加解說;使學寫詩歌、誦讀韻文的人,都能把握其中訣竅,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內容有文學音律之基本理論、韻語選用的原則、辨認平仄四聲的方法、文學音律朗誦的要點、文學音律的教學方法等,並介紹宋詞的用韻法則,析評幾首孤兒詩的用韻含義。全書簡明具體、易學易知,可以說是學習詩歌者的一部好參考書。
戰國時代的風氣,為功利主義的時代,其共同要求的,是修養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希望在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中,能夠一顯其身手。其中,有的是通才,就是從人格修養到治平天下的能力,都兼容並蓄的進行,儒家的孟子、荀卿,就是明顯的例子;有的是專門重視農業的,如許行之流便是;有的是專門行俠仗義,往來於國際之間,做他們反戰運動或非戰運動的,如墨家之流便是;有的是專門研究法律,用法律萬能的觀點來治國平天下的,如商鞅韓非;有的專門研究外交上的粽橫捭闔的技術,以成平天下的目的,如蘇秦張儀,亦有以研究軍事及戰略,從戰爭上求勝的,如孫臏吳起。作者以史記為本,透過簡鍊的文字,將戰國時代以外交軍事聞名的各家做詳盡的介紹,喜愛歷史的讀者不可錯過。
本書按時代順序闡述量衡的起源、產生和發展的各個階段,以文獻和實物資料相印證,介紹中國古代度量衡的概況,度量衡單位和單位量值的確立、沿襲和改進,管理制度和標準器具的製作等;並進一步分析歷代量制、量值的演變,以及度量衡與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的關係,反映中國古代度量衡科學技術成就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