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賓格勒乃本世紀西方文化歷史學派之創始人和代表人物。他批判地承襲了自康德以降的主體哲學精神和尼采起始的反理性主義,由此創立了一套獨特的文化歷史哲學。與傳統哲學和自然科學所設定的「自然世界」相對立,史賓格 勒所謂歷史哲學的形上基礎是「歷史世界」──即由活生生的、表現為有機生命體的人類生活和文化現象構成的人的世界。在這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題:「文化是有機體」。通過對中國、印度、希臘及西方等八大文化的比較 研究,他得出結論說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地由誕生、成長、成熟、衰落再到死亡的有機體生長過程。每一種文化都是自我生長和獨創的有機體,它們都無例外地將經歷春、夏、秋、冬而最終死去。所以他反對進化論、歷史不斷 進步的信念、歐洲中心論等等當時流行的觀念而倡歷史循環論、文化宿命論和文化
奧羅賓多是印度現代著名哲學家、民族獨立運動領袖和詩人,亦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他以「整體吠檀多」及「精神進化說」著稱於世界,其學說薈萃東西方思想、融貫科學與宗教、調和唯物論與唯心論,被譽為「綜合東西 方哲學的典範」。其社會進化和人類統一的理論,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重視,並對世界和平產生一定影響。本書係第一部研究奧氏思想的中文專著。作者通過對其學術生涯、主要論著、思想淵源、社會影響等諸多方面的研 究,以「精神進化」為主線,系統地分析了他的宇宙進化說、人類進化說、整體瑜伽論、社會發展論和世界統一觀,評述了他對自然、人生、社會和人類未來的一整套理論,並力求通過比較的方式揭求印度哲學的特點和東西方文化 的差異。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對奧氏學說、印度哲學和比較哲學的研究有所裨益。
瑞士漢學家畢來德 引用大量西方學術思想 使讀者更了解莊子思想的西方解讀方式 本書自2002年在法國以法文出版後,再版多次,在西方漢學界和普通法語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作者在書中跳出了自郭象以降的莊子解釋傳統,提出了以「動能機制」等概念理解莊子的新思路,對莊子原典做出了獨到的闡釋。作者還引用了大量的西方學術思想,以幫助西方讀者由其已知的事物出發,從而更直接地去把握莊子的思想。本書中文版的問世必將有助於中文讀者進一步了解一種新穎的莊子思想的西方解讀方式。
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1332-1406)被稱為歷史哲學之父,在這個領域內,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奧古斯丁都不能與他匹敵,他身後有四百年之久後繼無人,直到十九世紀初,才被歐美學術界重新發現,如今他已比其他阿 拉伯大思想家引起更為廣泛的注意,這成了西方學術界一個罕見的現象,但中國尚無介紹他的專著,本書根據他的名著《緒論》系統介紹他關於人類文明的一般性質,農牧文化與城市文化,群體凝聚力,政治,經濟,學術,教育等 各方面的理論,分析了他與伊斯蘭文化傳統的關係,概述了近現代學術界對他的研究與評價,希望中國哲學在重視西方哲學和自己的傳統哲學的同時,能兼收并蓄,也注意與吸收這位東方哲學家的思想。
《八识规矩颂》为唐代玄奘大师所作,是佛教唯识学一份极其重要的汉语文献,除大正藏外,也收录于《四库全书》中。其内容言简意赅,在四十八句颂文中,几乎包含了唯识学的基本名相和要义,为初学者提供了了解唯识学的方便法门。但也因为它格式严谨而言词又极为简略,未经解说,可能完全不知所云。本书由学贯中西的倪梁康教授透过佛教唯识学和现代现象学之间的互释、互解,对经文作逐句诠解,带领读者深入唯识世界。
佛教經兩路傳入中國:由古印度經西域入漢地中原,再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地,謂之北傳佛教;由東南亞入中國雲南一帶,為少數民族所信仰,謂之南傳佛教。盛行於漢地的,以傳承角度視之,為「漢傳佛教」。本書另闢蹊徑,從文化角度切入,稱這種傳入中土並與中原文化結合的佛教是「漢化佛教」。這種「漢化」滲透於各種佛寺、佛像、經藏、僧人生活戒規之中,有書裏的上百幀插圖為證。作者旁徵博引,多方比較漢化與原始佛教的差異,如釋尊生涯故事、諸佛造像相貌、觀音職責演變,以及佛教與道教、民間宗教、《封神演義》等名著的互動,全都娓娓道來。此書解說淺白透徹,結構清晰有條,文風幽默諧趣,不時教人會心微笑,實乃理解漢化佛教的上佳入門讀物。
《公孫龍子》是戰國後期思想家公孫龍的著作。今現存六篇,其篇目為跡府、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其中第一篇〈跡府〉為後人記述有關公孫龍的事跡生平,其餘五篇則被公認為公孫龍的完整之思想。因本書既以闡發公孫龍之思想為旨歸,故於〈跡府篇〉有註譯而無疏解。其餘每篇皆分三部分:1.解題,旨在說明該篇問題重點之所在,以便於原文之註解疏釋。2.原文今註今譯與疏解,為全書重心之所在,其原文過於簡略,亦不甚連貫暢順,只有「今譯」,尚不能把握義蘊,故特別加以疏解。3.餘論,旨在對各篇之思想作一綜合之評論。
本書為嚴復翻譯的重要社會學名著之一。強調「以天演為宗」探求群體演變的因果關係,並針對治群學的難礙,提出客觀、解惑之道。 全書依砭愚、倡學、喻術、知難、物蔽、智絯、情瞀、學詖、國拘、流梏、政惑、教辟、繕性、憲生、述神、成章等十六篇,闡述個人、群體、個人與群體間的關係、群體發展的種種現象。嚴復第一次將西方社會學的概念引述至中國,對當時的社會改革十分具影響力,並成為後世研究社會學方法的重要讀本。 本書特色: ★嚴復翻譯經典重現! ★嚴復翻譯的重要社會學名著之一!
本書基於學術的立場,透過觀念史的處理方式,以及知識社會學、法律學、政治學、心理分析學等行為科學方法的應用,對中國法家哲學提供一個整體性的了解。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篇,介紹法家人物及其主要觀念。第二篇 ,闡明集法家大成的韓非哲學。將他思想的主要部分,重新架構,做系統性的詮釋。第三篇,比較淮南子與法家法論的異同,以解說法家思想在漢朝的演變和發展,並藉以了解漢以後二千多年法家思想的面貌。
作者通過當代的哲學語言,遵循哲學文獻的詮釋途徑,對於熊十力《新唯識論》做出詮釋與重建,並指出熊十力的哲學雖在「前現代」,卻蘊含著「後現代」的可能。熊氏對於佛家空、有二宗的批判與融攝,使得他擺脫了「實在論 」與「唯心論」的傳統,而回到《易經》「見乃謂之象」的傳統,並從而展開一詮釋的轉化。筆者因之斷言熊氏的體用哲學乃是一「活生生的實存而有」、歸返於「境識不二」、著重於「生活世界」這樣而成的一套哲學。筆者以為 熊氏這樣的「現象學式的存有學」、「現象學式的生活學」其所開啟的當代新儒學雖在牟宗三氏「康德式的儒學」之前,但卻可以有一新的後續發展。
有人曾謂,哲學即數學加詩。倘若如此,則哲學家懷特海,正是這一定義的最佳注腳。作為一位博大精深的思想家,他既是數學家兼現代數理邏輯的創始人,同時又對詩有純然敏銳的感受。無論就邏輯能力,還是就想像力及直覺 洞見而言,他都是出類拔萃創意迭出的。本書把懷特海的哲學思想及其演變放在二十世紀人類精神流變的脈絡中去考察,試圖透視這位卓然獨立的哲人的心路歷程、內在邏輯及思想歸宿,判定其思路同現代科學及東方哲學的關係, 評估他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從而啟迪讀者去進一步思索那些永恆常新、富於魅力的問題。
「沒有人兩次掉在同樣的河裡,因為新水不停地在你身邊流過。」――赫拉克利圖斯 ●希臘哲學之父泰利斯如何定義生成萬化的力量? ●人類所處的世界盡是空幻,唯有上帝的世界存有價值? ●悲劇究竟是煽動觀眾的情慾,還是淨化人心? ●承認自己的無知,就能成為有智慧的人? 希臘的悲劇精神與宿命觀念,源自於飛蛾撲火般地追尋光明。 希臘人的哲學思考,源自於對宇宙生發的觀察,以及未知世界的想望。 為了探求真理,希臘人勇於創建,前仆後繼地衝破舊有的藩籬! 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一次了解希臘三大哲人的生平和學說。 從哲學起源地的愛奧尼亞學派到新柏拉圖學派, 溯著時代洪流一觀西方哲學的搖籃。 了解哲學即是更了解生命,古希臘哲人們的學說是如何影響教育、政治、
此書主要在闡述理則學,通稱邏輯,源自古典希臘語 (logos),最初的意思是「詞語」或「言語」(引申出意思「思維」或「推理」);1902年嚴復譯著《穆勒名學》,將其意譯為「名學」,音譯為「邏輯」。它經常被稱為是對論證評價準則的研究,儘管邏輯的精確定義在哲學家之間是有爭議的事情。但這個主題還是有所依據的,邏輯學家的任務是相同的: 提出大量的有效和謬誤的推論,從而允許人們區別出好論證和壞論證。 本書特色 ★嚴復翻譯經典重現! ★本書原名為《邏輯學體系》(A System of Logic),反映十九世紀後葉西方資產階級經驗主義思想的一部代表性的邏輯著作,是英國經驗主義歸納邏輯的總結。
【經典傅活】「經典傅活」是傅佩榮教授對國學精華深刻闡述,專家不覺其淺,大眾不覺其深,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將孔孟老莊的智慧帶入尋常生活,產生安定身心的力量。中國傳統思想中,不論如何分類,都會把儒家列為重點。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以身教和言教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影響力的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人生活的各方面,直至今日。孔子的智慧首先即是真誠,由真誠而覺悟內在的力量,期許自己去行善。他亦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成,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可安頓。孔子一再回答學生問「仁」,這些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實本質。傅佩榮教授用了七個主題,從孔子立志於學、立志行仁、自我修養,到孝順父母、結交良友、社會責任,探討了孔子重要的觀點以及淑世精神,用孔子的智慧,解答當代人的心靈困惑。傅佩榮教授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