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賓格勒乃本世紀西方文化歷史學派之創始人和代表人物。他批判地承襲了自康德以降的主體哲學精神和尼采起始的反理性主義,由此創立了一套獨特的文化歷史哲學。與傳統哲學和自然科學所設定的「自然世界」相對立,史賓格 勒所謂歷史哲學的形上基礎是「歷史世界」──即由活生生的、表現為有機生命體的人類生活和文化現象構成的人的世界。在這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題:「文化是有機體」。通過對中國、印度、希臘及西方等八大文化的比較 研究,他得出結論說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地由誕生、成長、成熟、衰落再到死亡的有機體生長過程。每一種文化都是自我生長和獨創的有機體,它們都無例外地將經歷春、夏、秋、冬而最終死去。所以他反對進化論、歷史不斷 進步的信念、歐洲中心論等等當時流行的觀念而倡歷史循環論、文化宿命論和文化
周贵华主编的《世界佛教通史( 卷印度佛教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 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奧羅賓多是印度現代著名哲學家、民族獨立運動領袖和詩人,亦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他以「整體吠檀多」及「精神進化說」著稱於世界,其學說薈萃東西方思想、融貫科學與宗教、調和唯物論與唯心論,被譽為「綜合東西 方哲學的典範」。其社會進化和人類統一的理論,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重視,並對世界和平產生一定影響。本書係第一部研究奧氏思想的中文專著。作者通過對其學術生涯、主要論著、思想淵源、社會影響等諸多方面的研 究,以「精神進化」為主線,系統地分析了他的宇宙進化說、人類進化說、整體瑜伽論、社會發展論和世界統一觀,評述了他對自然、人生、社會和人類未來的一整套理論,並力求通過比較的方式揭求印度哲學的特點和東西方文化 的差異。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對奧氏學說、印度哲學和比較哲學的研究有所裨益。
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1332-1406)被稱為歷史哲學之父,在這個領域內,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奧古斯丁都不能與他匹敵,他身後有四百年之久後繼無人,直到十九世紀初,才被歐美學術界重新發現,如今他已比其他阿 拉伯大思想家引起更為廣泛的注意,這成了西方學術界一個罕見的現象,但中國尚無介紹他的專著,本書根據他的名著《緒論》系統介紹他關於人類文明的一般性質,農牧文化與城市文化,群體凝聚力,政治,經濟,學術,教育等 各方面的理論,分析了他與伊斯蘭文化傳統的關係,概述了近現代學術界對他的研究與評價,希望中國哲學在重視西方哲學和自己的傳統哲學的同時,能兼收并蓄,也注意與吸收這位東方哲學家的思想。
《八识规矩颂》为唐代玄奘大师所作,是佛教唯识学一份极其重要的汉语文献,除大正藏外,也收录于《四库全书》中。其内容言简意赅,在四十八句颂文中,几乎包含了唯识学的基本名相和要义,为初学者提供了了解唯识学的方便法门。但也因为它格式严谨而言词又极为简略,未经解说,可能完全不知所云。本书由学贯中西的倪梁康教授透过佛教唯识学和现代现象学之间的互释、互解,对经文作逐句诠解,带领读者深入唯识世界。
《佛教香品與香器全書》本圖文相輔的佛教香品與香器的工具書,深入淺出介紹香文化的起源與世界各地香文化的介紹、進而介紹香品與香器的種類、材質,以及如何善用香品達到修持、靜心的目的,對於學佛者具有實用性的參考價值,更可以讓一般讀者對於香文化有更深的認識。 本書以實用性為主,結合實用與購買的建議為主軸的書籍。透過通俗流暢的介紹,吸引對宗教有興趣的讀者,另外對於一般大眾也有其實用上的參考價值,滿足人們對於拈香拜佛的目的與疑惑得到解答。本書能讓大眾藉由「香品與香器的介紹」,瞭解到「香文化」力量,進而在平日捻一炷清香帶來心靈上的修持與平靜。 1.香文化的起源 大部分人隨處可見的香品,甚至出入寺廟的拈香之舉,你可知這些拈香的儀式意義為何?本書從世界的香文化開始到介紹中國歷史上香文化的沿革,以及其
奧斯丁是自一九一一年到一九六○年─他的早逝─之間,英國哲學裡偉大的創新人物之一。在他的領域中,他不但是在英國,而且是在北美和整個講英語國家中的一個傑出的領導者。本書詳細闡釋他對語言哲學──「做言講話」 觀念的引進和更一般的「說話做行」論的提出──的原創和永久性的貢獻;同時也檢查他在知覺論、知識論和行動論方面的論題。對他實際使用的哲學的「田野工作」方法,不但詳加介紹,並且把它應用到《論語》和《老子》兩書 ,對「言行」問題的 論列上。
作者長年從事樸素禪修,即單純對生活、對心念進行細密內觀,對於通靈等現象原本抱持存而不論的態度。2004年的某一天,作者從未涉獵心靈書籍及相關課程的伴侶M,突然向作者傳遞關於宇宙人生的高層次資訊,並且對作者的禪修與助人工作提供重要指引。 在充滿懷疑與震撼下,作者一步步踏進對於多重次元宇宙的存在更實際的體驗中,更意外發現,這些充滿智慧的高層資訊,隨著自身的生活歷練愈多,愈多的深意方才解密,對於現代人,更是充滿啟迪而值得一讀再讀的智慧寶典。
内容简介 本書係作者鑽研宋史的論文結籍,收錄已刊或未刊之文章共十篇,可彙成三個單元。 第一為有關宋代政治思想、人物與吏治之發展,包括大宋「國號」與「德運」之討論、范仲淹對蘇州地區開發之貢獻、歐陽修〈正統論〉之研釋等篇。 第二為有關宋與遼金及宋蒙之間之交涉,包括宋代禁書與邊防之關係、《宣和遺事》所載宋金二帝奕棋定天下故事之考釋、樓鑰使金所見之華北城鎮、宋遺民流寓安南占城考實等篇。 第三為有關史料與史學之問題,包括范成大《攬轡綠》傳本之探索、柯維騏《宋史新編》述論及附錄八十年來西夏史研究評議等篇。 各篇之命題與取材,皆係出於多年讀史心得與汲取中外時賢論著,不乏新意並另闢蹊徑,對於宋史研究,洵有高度之參考價值。
馮.賴特是維特根斯坦的教授職位繼任者,是其三位遺囑執行人之一;一生在歸納邏輯、哲學邏輯、 行動理論、維特根斯坦研究等許多領域作出了原創性貢獻,是一位享有是世界聲譽的邏輯學家和哲學家; 曾任芬蘭科學院院長、國際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聯合會會長、國際哲學會會長。本書詳實、客觀地評介馮. 賴特的生平、著作及他的幾乎所有學術思想,得出的總體結論是:馮.賴特是一位勤勉、穩健、儒雅的學 者,也是一位分析型、技術型的哲學家;在評述他人觀點時相當周詳與平實,不故作驚人之論;對自己的 思想則給予全面、細緻,且經常是技術化的論證。讀他的書不會激活你的血液,卻會給你「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般的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