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社會的條件下,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取學術和政治為安身立命的〝志業〞?在一個因"除魅"而喪失了意義的世界中,學術和政治是否能夠成為新的"神",讓志在追求知識或參與政治的人,替自己的生命找到意義,為世界創造價值? 本書收入韋伯最著名的兩篇演講:〈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和〈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這兩篇演講,是韋伯去世前不久,在戰爭與革命侵襲籠罩下的德國〝新〞文化重鎮慕尼黑。韋伯總攝他一生學術、思想、道德與政治的關懷,透過歷史與社會學角度的比較分析,以及在道德、價值層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學術知識與政治行動的性質、條件、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籲。 這兩篇演講,是二十世紀思想的最重要文獻;它們讓讀者沈痛地認識到近代人處境的艱難,也迫使讀者用〝英雄倫理〞的態度,在〝平實的眼前工作〞中,
◆2004年金鼎獎「社會科學類」圖書得獎作品,出版十週年經典重現 一場法律人與經濟人的對話,將經濟分析的方法帶進法律學 以流暢散文闡釋經濟學上的「效率」和法律上的「正義」,探究兩者關聯 知名經濟學者熊秉元致力於架構經濟學與法律學的橋樑,對於法律經濟學在兩岸三地生根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法律經濟學或法律經濟分析,於六○年代興起於美國,成為當代顯學。熊秉元教授扼要說明法律經濟學的旨趣,回顧其發展歷史,並且引用不少英美法上的著名案例,說明如何以經濟上的效率來處理法律上正義的內涵,深具啟示性。
內容簡介 哥倫比亞大學開放課程百大法律書單之一 每個人都曾有過壞念頭,但是絕大部分的人不會付諸實行。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人做出可怕的犯行? 走入犯罪者的內心世界,一樁樁犯行背後,潛藏著各種極端的人性! 人性本惡或本善?這個問題打從哲學、科學到社會學不斷進行分析研究,始終沒有解答。身為犯罪心理學家且多次擔任法庭專家證人,沙門諾博士憑藉專業知識,生動描繪人們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心理轉變,精闢剖析讀來令人過癮。 傳統的犯罪研究強調犯罪者是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下的受害者,他們對這些因素少有、甚或完全無法掌控。有些社會學家主張犯罪是對於極度貧困的環境的一種可理解且正常的反應;有些人則認為犯罪是社會價值的錯置,造成人與所處的社區、工作場合和政府產生疏離;心理學家則強調早期的家
法律如何從原始與野蠻過渡到文明與理性? 本書一頁頁掀開法律史,映照人類社會發展的縮影; 在時間的長河中,引領我們探索現代法律的緣起。 法律是人類文化歷史的縮影,本書是部完整闡述法律在西方文明中如何演進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如何從茹毛飲血的野蠻世界,一步一腳印地發展出高度精緻化的文明和複雜的社會結構。故事的焦點置於普通法系的起源與發展,並著重在公民之間的私法關係上,同時強調商業的發展是法律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相信現代社會的法律必須以法律史為基礎,就像人類不能孤立於自己的傳統一樣,而法律的發展必須與基本的社會事實有關,不能和人類的整體生活分離。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山間小溪一樣流暢的筆調,將這一題材闡述得扣人心弦,。 《法律的故事》從這樣宏觀的
《法醫.屍體.解剖室?:犯罪搜查216問(2023年新版)》 不論你現在有什麼煩惱, 本書提供了完美的黑暗與愉快處方。 ‖入圍安東尼獎「*佳評論類非小說」、阿嘉莎獎「*佳非小說」、愛倫坡獎「*佳犯罪實錄」 ‖ 諸多懸疑、刺激、有趣、超乎想像、想問又說不出口的疑問全都在本書中! 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深度提問,滿足你強烈好奇心以及渴求正解的高度欲望。 請問醫生: 哪種精神錯亂會讓人出現幻聽,覺得有人要他去殺人?有沒有哪種藥物能模擬精神分裂症?移植器官所屬DNA會不會沿納受贈者的DNA模式?法醫能不能看出被害人生前曾跌落樓梯?有可能把鑰匙藏在自己皮下嗎?凶手以勒頸的方式殺人要多久才會致人於死?怎樣做才能完全毀屍滅跡? 不管是應劇情轉折需要,還是老掉牙的安排,為什麼好看的書,好看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