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哥倫比亞大學開放課程百大法律書單之一 每個人都曾有過壞念頭,但是絕大部分的人不會付諸實行。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人做出可怕的犯行? 走入犯罪者的內心世界,一樁樁犯行背後,潛藏著各種極端的人性! 人性本惡或本善?這個問題打從哲學、科學到社會學不斷進行分析研究,始終沒有解答。身為犯罪心理學家且多次擔任法庭專家證人,沙門諾博士憑藉專業知識,生動描繪人們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心理轉變,精闢剖析讀來令人過癮。 傳統的犯罪研究強調犯罪者是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下的受害者,他們對這些因素少有、甚或完全無法掌控。有些社會學家主張犯罪是對於極度貧困的環境的一種可理解且正常的反應;有些人則認為犯罪是社會價值的錯置,造成人與所處的社區、工作場合和政府產生疏離;心理學家則強調早期的家
有罪? 還是 無罪? 她真的殺了父母嗎? 是完美謀殺?還是莫名指控? 是背負惡名的嫌疑犯?還是活出自我的大齡女? 與開膛手傑克齊名的驚世血案 故事多次改編為電影、影集、舞台劇 犯罪史上最受矚目的女性────麗茲.波頓────橫跨兩世紀的未解謎團 美國最高法院書記官、國際刑事法庭顧問耗時30年追蹤調查 首度收錄70餘幅照片 歷史信件剪報 至今尚未公開檔案 爬梳美國鍍金時代的社會焦慮 重現世紀歷史懸案的真實面貌 麗茲波頓拿斧頭 砍了媽媽四十下 發現自己鑄大錯 再砍爸爸四十一 ──知名童謠 1892年8月4日上午11點,美國麻塞諸塞州弗爾里維市第二街的波登家傳來一聲驚呼。鄰居好奇探問,只見波登家二小姐麗茲叫喊著:「喔,請過來一趟,有人殺了我父母。」這聲驚呼開啟了日後轟動全美、舉世矚目
在近代社會的條件下,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取學術和政治為安身立命的〝志業〞?在一個因"除魅"而喪失了意義的世界中,學術和政治是否能夠成為新的"神",讓志在追求知識或參與政治的人,替自己的生命找到意義,為世界創造價值? 本書收入韋伯最著名的兩篇演講:〈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和〈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這兩篇演講,是韋伯去世前不久,在戰爭與革命侵襲籠罩下的德國〝新〞文化重鎮慕尼黑。韋伯總攝他一生學術、思想、道德與政治的關懷,透過歷史與社會學角度的比較分析,以及在道德、價值層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學術知識與政治行動的性質、條件、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籲。 這兩篇演講,是二十世紀思想的最重要文獻;它們讓讀者沈痛地認識到近代人處境的艱難,也迫使讀者用〝英雄倫理〞的態度,在〝平實的眼前工作〞中,
本書借孔孟荀的政論為題﹐引用經史文集﹐敷暢其旨。讀此一書﹐不但可以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體系及其演變﹐且會知道吾國歷代政治思想(上自先秦各家﹐下至明清)、政治制度(如秦漢的丞相制如何演變為前清軍機處﹐以及考選、祿俸、田制等等)、政治現象(如歷代宦官之禍、大學生運動、朋黨之爭﹐豪宗大族的勢力﹐農民的生活以及宗教與民變等等)。
不只是美國法律史,也是美國社會生活史 一本影響美國法律史及社會史研究的劃時代巨著 訴求人人平等的美國如何面對種族歧視的歷史? 作為民主大國為何採用繁複耗時的總統選舉制? 美國女性如何爭取曾經無緣的社會與政經權力? 為何即便犯罪頻仍槍枝管制依然受到層層阻礙? 想了解美國社會文化,要先了解美國的法律 《美國法律史》是傅利曼於1973年出版的法律史巨著,多次增補、再版,本書是2005年新版的中譯本。內容涵蓋美國殖民地時期、獨立革命至19世紀中葉、19世紀下半葉與20世紀四大部分,更擴及刑法、民法、商業法、海事法、離婚法等各類面向,並探討美國法律界組織文化的變遷。這是一本美國學術界公認為完整深入的美國法律史。本書出版以來,影響力不侷限於法學界,在歷史學、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等領域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