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一部智慧寶典,向來被稱為群經之首。從文獻學的立場來看,《周易》的確是經典中的經典,根源裏的根源。不讀《周易》,即談不上了解中華文化。《周易》包含「經」與「傳」兩部分,其基本概念,幾乎全在乾坤二卦中。《繫辭傳》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說:「乾坤,其易之縕耶!」、「乾坤,其《易》之門耶!」因此掌握乾坤二卦的義理,才能進入《周易》之門,以窺其殿堂之宏偉,寶藏之豐美。本書乃黃慶萱教授繼《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周易讀本》、《周易縱橫談》三書之後,《周易》研究的*力作。依據漢儒費直、鄭玄以傳說經的理念,採用清儒朱駿聲以傳附經的方法,將《十翼》有關乾坤的部分,分別錄置在二卦各卦爻辭之後,目的在「使學者尋思易了」,對古人之說乾坤二卦
宦官是中國歷史上特殊的人物,是群聚在皇權背後的權力而使得人們對他厭惡的一群人。 在唐代政治史中,一般學者咸信藩鎮與宦官是李唐王朝傾覆的兩大主因。事實上,許多藩鎮的跋扈乃是宦官所激起,因此,李唐王朝覆亡的禍根應該是宦官。 作者講授隋唐史、中國政治史近三十年,深覺中國歷代之興衰,宦官往往是關鍵人物,本書即就唐代宦官權勢的演變及宦官得勢的原因加以分析,以對宦官問題進行較深入的研究。
本書按時代順序闡述量衡的起源、產生和發展的各個階段,以文獻和實物資料相印證,介紹中國古代度量衡的概況,度量衡單位和單位量值的確立、沿襲和改進,管理制度和標準器具的製作等;並進一步分析歷代量制、量值的演變,以及度量衡與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的關係,反映中國古代度量衡科學技術成就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度量衡乃實用之器,非若算數之學,憑之籍載可以無誤,音律之學,證以聲韻亦可強求者比;必須有實物以為佐證。中國度量衡制度發生於黃帝,下及三代增損其量,以為實用,此制度成備之前期。至漢世命黃鐘為度衡之根本標準,取鉅黍為度量衡之參驗校證,至是度量衡制度始為初步之完成。
全書共分三章,第一章、為黃石公三略的考證及張良與黃石公的傳記。第二章、為三略白文總集校,乃本書今註今譯所依據的藍本。第三章、為今註,今譯及引證,是本書的主體。
關於蒙田,人們以為可說的都已說盡:他是懷疑論者,他向自己發問而又不作回答,甚至拒絕承認自己一無所知,而只是堅持那句「我知道什麼」的名言。於是,對一個真理的否定,揭示出一個新的真理。
本書介評西洋哲學最長的一段分期,說明白種人的文化,如何因了殖民思想和奴隸制度,而漸趨沒落的當兒,由東方黃種人的一支思想傳入,不但拯救了西方沒落的危機,而且興起了另一段一千多年的基督宗教文化。中世哲學由前期的教父哲學,以及後起的士林哲學構成:前者溝通了希臘的「知」、希伯來的「信」、羅馬的「行」;後者則在「信」和「知」的課題中,作了適當的分野。而二者都在致力於人性宗教情操的培養。今天,在宗教情操普遍低落的當兒,人類正面臨著自趨末路的核子武器競爭中;西方中世哲學的智慧,也許能給予迷失中的人性一點點靈光,給人類黑暗的人生道途上,指示出曙光出現的方向。
一個人生活的體驗愈多,愈能欣賞莊子思想視野寬廣、 精神空間開闊及其對人生的審美意境 莊子的哲學一方面肯定大自然的完美性,同時也肯定人類的尊嚴性,其最高境界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不但表現出民胞物與的胸懷,且呈現著藝術精神的和諧觀照,而以譬喻和寓言來表達其思想,深入淺出! 讀莊子的書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在他的眼底裏,世俗的人就如一窩吱吱喳喳、跳躍不定的小麻雀;文人學士則有如爭吵不休的猴子。看他書中大鵬小鳥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對話,以及井底蝦蟆的設喻,你會覺得他簡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類歷史的時空中,孤鴻遠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内容简介: 《呂氏春秋》是秦朝丞相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學士集體創作的一部綜合巨著,它有三個方面堪稱「獨一無二」:一是內容的廣泛性,自古代社會到那時代的全部認識成果,它幾乎都作了檢閱和評說;二是學派的兼容性,它雖被視為雜家,但卻力圖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建構一個自屬的體系;三是構制的規整性,使讀者產生一種嚴格按照預定藍圖,集百工智慧而由一人運籌帷幄的感受。如此一部奇書,值得國人一讀。本書在前賢時彥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導讀、校注和語譯,是今人研讀《呂氏春秋》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