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於精神醫學的文化研究,也是一部精神醫學的近代史 精神醫師如何成為醫師,精神病人又是如何成為病人? 我們理解精神疾病的方式,將會決定我們如何面對精神疾病患者 「我想,一旦我能夠單純地把他看成是個瘋子,事情就簡單多了。但是,我仍然會看到那裡有一個『人』。」這是一個精神科病房的新進住院醫師在面對患者時的內心掙扎,或許也是我們的。所以涉及精神疾病的社會議題總是會有許多爭議 我們希望將精神疾病患者視為理性、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人;但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 因為我們不確定該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它是一種身體上的病,還是社會建構出來的病?它存在於大腦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濃度的改變,還是存在於我們的心智以及對他人的情緒反應之中? 但無論如何,受苦是真實的。 《兩種心靈》是一個人
人類,因閱讀而偉大! 生活,因閱讀而精彩! 閱讀需「有方」,閱讀教學亦須「有方」。本書特別邀請國內各大學的學者與國中現場專業教師,共同編撰此書,主要分為兩大主軸:一軸為理論篇,介紹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提升讀者對於「文本分析」與「閱讀理解策略」之概念及內涵的了解;另一軸是應用篇,從實務面解析在教學上之運用,讓現場教師可以直接使用,並可擴及各領域之閱讀教學。 全書以深入淺出之文字帶領讀者進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的世界,讓教學者習得閱讀理解策略教學,俾讓孩子學會閱讀理解策略,符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意旨,讓孩子學到帶得走的能力。讓我們一起走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的園地吧!
透過實在地、真切地呼吸, 感知你的身體,放鬆不自覺的攣縮, 療癒滯留在潛意識裡*深層的創傷經驗。 「創傷是真實存在的。它不只是一個概念或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它是我們的身體對生活裡各種大大小小情況的反應,隨著歲月的累積,它會在我們的組織中堆積、駐留、盤據一席之地,並逐漸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吉騰.湯柯夫 以導引身體的方式觸及潛意識, 改變內在狀態與信念的呼吸療法。 大多數談論「身心靈」領域的人, 多半鑽研心智(心理學)和靈性(神祕學), 對於「身體」的感知微乎淺聞, 然而身體作為我們於體驗生命課題的載體, 以及感受愛、快樂、悲傷、痛苦的工具, 影響「心、靈」的狀態超乎想像。 「感受身體」的治療對身心整合極其重要, 因為身體有如窗口, 吸收外在世界的一切加以內化。 無論「輸入」或
本書作者Shaywitz博士是閱讀與讀寫障礙症領域裡,居全世界領導地位的專家。她利用*科技的突破,包括腦造影研究 許多是在她自己的實驗室所完成 掀開閱讀困難這位主角的神秘面紗,並說明有讀寫障礙的孩子能如何得到幫助而成為一位優秀閱讀者。她不但探討在幼兒身上的早期診斷,也同樣討論針對年紀較大孩童、年輕人和成年人的診斷。 Shaywitz博士並規劃一套針對強化閱讀所設計的家庭教育方案,引導父母如何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以及如何與老師合作;並建議如何提升及維護孩子自尊的方法。她在本書中提供了練習、教學輔助、電腦軟體相關資訊以及許多無價的資源。 Shaywitz博士解除圍繞在讀寫障礙症周遭的無知障礙,並以知識的撫慰取代。這裡有你可信賴的來源,你能使其轉變為所需要的資訊、建議、引導與解說。簡而言之,這本書為所有有閱讀
──風行全球百萬菁英的實證行為科學── 科技再怎麼發達, 人類的大腦永遠是宇宙最厲害的武器(前提是你會用)。 神經領導學權威大衛.洛克博士教你, 善用大腦這個超強工具, 隨時發揮表現! ★《哈佛商業評論》、《紐約時報》、《彭博商業週刊》爭相報導! ★《順著大腦來生活》回答了人類最重要的問題:如果大腦是個舞台,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心智導演? 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是個普通的星期一, 主角艾蜜莉和保羅遇到一連串日常挑戰, 然而,如果他們能順應大腦的運作、建立專屬的心智導演, 他們的生活將會有驚人的巨大轉變 在探索大腦時,首先發現的是,它看起來很像一台機器。大部分心智活動是自動的,由無法控制的力量所驅動。領悟到我們是這麼自動地被驅動行事,可
內容簡介 當當網讀者近100%完美推薦 真正的溝通高手,不是辯才無礙, 而是能精準讀懂對方「情緒」,繼而說出擊中對方心坎的話! 本書獻給知道很多說話技巧、卻仍身陷溝通困境的你 你是否常常覺得 ◆很努力找話題,聊天仍頻頻冷場? ◆說的道理明明都是對的,對方卻不領情? ◆不小心就從溝通變爭論,最後沒有達成任何共識? ◆自己口才很好,說的話卻常被無視? 這是因為,我們都弄錯了溝通重點,事實是: 有效的溝通,是讀懂對方的「情緒」,而不是說清楚事情。 溝通是情緒交易,良好的溝通就是善意的情緒互換, 只有讀懂別人的情緒,溝通才能進行,進而讓對方接受我們的想法, 若光是與人講道理、擺事實,只是你自己單方在說話,「溝通」是不存在的。 本書作者於心理溝通領域浸淫10年,累積了
我們每天都會做夢,但多數不記得,能記得的夢,也很困惑,不懂夢在說什麼。 本書以實例舉證,幾個人聚在一起,運用歐曼的讀夢方法,可以輕易地瞭解夢的意義。 作者以動人的真實故事,說明夢如何能協助人的適應生存,如何讓生命更統整美好。 有人將自己包得緊緊的,如銅牆鐵壁般安全保護住,與他人保持相當距離。有的人卻是一縷輕衫,隨風舞動,時時與天地一起呼吸 我喜歡讀夢團體是因為看見自己與他人在努力面對夢的過程,一點一滴釋放了被綑綁的自己,同時釋放被抑制的生命力,如花朵綻放。 一個人為什麼需要找自己?因為不能做自己 這個夢再次證明,無論我們所看見的自己與外在的世界再怎麼天昏地暗,來自生命底處的自己,還是會透過夢來幫我們找到出口;這個生命深處未知的自己,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