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着沈括和苏轼的历史建构,沈括在宋代的影响,苏沈异同和交往,《梦溪笔谈》与苏轼,特别是《苏沈良方》背后的生命故事,苏轼关于岭南物产的记载,苏轼的交游与互动,考察士人知识的来源与建构。同时列入考察的还有技术知识,如农业、矿冶、水利、渔猎、饮食,以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如文房四宝)和苏轼的探索精神等。书中特别以荔枝、柑橘、松、竹、花卉(如牡丹)、茶、酒等为研究案例,从一个个体身上了解相关知识的创造、传播的过程、动力和途径,也藉以认识一个 不同的苏东坡。
大科学工程是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杜澄、尚智丛等编著的本书在分析国际大科学工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大科学工程历史成就与未来发展战略。以五个大科学工程为对象,本书首次对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发现缺陷不足,探究问题原因,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本书是科学技术管理的研究著作,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对大科学工程的认识,也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大科学工程管理。
本书选收了李政道论及科学、艺术、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文章、讲话46篇。除一篇诺贝尔演讲是1957年的外,所收文章、讲话均为1972年以后的,且多为回国访问时所作。本书文章中凡标有序号的图片和表格,均为作者所附;没有编号的照片及相关文字说明则为编者所加。在编者所加的照片说明中,所给出的照片中人物的职务均为相关人物当时的职务。
本卷收有爱因斯坦从1909年10月到1911年年底这一期间的作品。这些材料的将近一半是以前不曾发表过的,未发表著作的很大一部分,是爱因斯坦在为若干不同课程备课时写下的讲稿。但是,对多数读者来说,收入此卷的那些已发表的科学论文,也将是充满了惊喜的。若干论文实际上未为人知,因为它们起先是发表在流通量很有限的瑞士刊物上的。本卷中的论文,只有两三篇可以被描述成曾经对物理学在这些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组,这些作品和它们以前的那些著作,例如收在第二卷中的那些著作截然不同。1905年的那些论文,以及它们的某些后继作品,都给读者一种举重若轻的精通性的印象,就仿佛爱因斯坦直接洞见了当日那些最深入的问题一样。那种印象大部分化为乌有了:我们在这里见到的这个爱因斯坦,现在显然是在为了他的结果而在努力工作,并
人类科技进步和变化的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而与此相反的,是地球自然资源的严重退化:雾霾、沙尘、缺水、食物中的农药残留、污染、气候异常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资源总量锐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已刻不容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恰恰是我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质量与群众期盼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为此,我们引进出版《生存在环境中》这本书,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 引起读者对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