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该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它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 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技术,在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述。 《天工开物》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本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内容丰富的一部著作,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本书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系统表述和解释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的发展模式和过程。从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解读,到将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系统拆解为其功能特征与构成要素、发展机制、支撑环境、多样化路径和空间分布,再到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实际案例。所有章节均配有数据分析,并与现有研究相对比。本书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探索的开拓性尝试,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研究和认识统一具有较高的学术贡献和理论价值。
科学研究在发表之前是不存在的,好的写作会增加研究成果发表的机会, 而且发表是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 本书旨在帮助STEMM研究人员,尤其是非英语母语的科研人员,写出可供发表的论文,以及其他与研究有关的文本,如博士论文、技术报告或会议摘要等。 作者提出了 逆向工程 的写作方法,该方法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与STEMM研究人员通过解构不同学科2500余篇已发表的研究论文而合作开发,一步一步教读者如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模板,并提供了有效操作这些模板所需的写作工具。 本书结构清晰、叙述简练、重点突出,用简洁而清晰的例子详细讲解了如何写好一篇论文的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摘要和标题等部分,同时结合写作内容阐述相关的语法问题,教会读者如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但我们依旧孤陋寡闻。无知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不学无术却引以为傲的风气大行其道;阴谋论和伪科学甚嚣尘上;人们轻易接受假新闻和反复出现的谬误,并形成了坚定的信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生活在无知中。未知事物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本书中,哲学家德尼科拉探讨了无知,展现了无知的丰富性、持久性以及带来的后果。 本书旨在理解无知,乍一看有些自相矛盾 未知事物怎么会变得已知,同时仍然是未知的?德尼科拉认为,无知不只是一种缺乏或虚空,它与知识有着动态而复杂的相互作用。他采用广泛的哲学方法,使用住所、边界、限度和视界作为隐喻,探究了不同形式的无知,并描述了滋长各种无知的文化。 无知既不纯粹也不简单。无知既是指责和祸害,又是辩解和护身符。本书对无知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思
科技论文是知识创新链中的重要一环,是科学家科学思辨的成果。科技论文写作应体现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做到基本的规范化要求。本书在介绍英语科技论文各部分特点的基础上,以国际生态与环境领域一些主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范文,仔细剖析论文不同部分的写作要点。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投稿细节,细心归纳了审稿回复的要点,配备了视频等拓展资料,可供读者参考。
为何纵使有严格的医师培训流程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每年仍有5万 10万人因医疗错误而丧生?为什么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也没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真正的发展?为什么一小撮恐怖分子就能向美军发起挑战?为什么美国的教育系统令人如此不满?更重要的是,面对医疗、国际发展、军事冲突、教育等复杂系统中出现的难题,人们该如何摆脱困境? 作者以全新视角展现了如何利用复杂系统理念,来应对人们目前面临的各种复杂挑战。每个人都能从本书诸多实用、有启发性的解困之道中有所收获。
本书是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每年举办的一系列系统科学学术讲座基础上遴选的精品报告扩充而成的系列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著作,本书收集了包括钱学森、关肇直、周光召、JohnHolland等著名科学家的重要文献。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学习系统科学的源头思想,理解系统科学的核心内涵,把握系统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升系统思维素养。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系统科学经典之作。
本书是一本关于探讨如何保持科学研究的谨慎与创造之间平衡,以释放科技界的颠覆性创新潜能的力作。简而言之,本书试图解答这样的悖论,即当今的科学所具有的变革性和创新潜力是空前的,但是科技界在开展科学活动时过于谨小慎微,因而无法将这些潜力转变为现实。书中蕴藏了许多原创性的思考,包括对决定科学创造性和谨慎性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类,运用大量的事实、案例、研究结论以及科学史经典故事,探讨如何重构科学生态系统从而恢复谨慎与创造的平衡。
《美苏科技交流史》共分三部分。部分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美苏从深度冷战到科技交流项目的兴起,经历了大规模合作协议签订的繁荣时期,之后两国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制裁与改革;苏联解体后,两国继续合作一直至2015年的历程和故事。第二部分描述了主要见证者的回忆。作者采访了62位参与项目的科学家、项目组织者和政府官员,是他们对双边合作的深切感悟和真实感受、他们的叙述为美苏科技交流合作增加了民间色彩,充满了科学性,也富有戏剧性。第三部分是作者的总结。作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了60年来美苏科学合作的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为现在和以后的其他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提供经验和教训。
这部被视为科学史分水岭的名著,是20世纪学术 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掀起了世界性的阅读热潮,至今不衰。其影响不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学、宗教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首倡的“范式转换”,如今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 本书初版于1962年,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增加了加拿大哲学家伊恩·哈金(Ian 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你是否想要 ,却不知道从何开始? 你是否尝试过各种 方法,却总是失败? 你是否担 肥胖会影响自己的健 和生活? 协和医院医学减重 家陈伟医生 新作,《 重/肥胖医学营养 指南(2021)》的普及版,结合国内外 新的临床证据和指南,系统总结了医学营养减重的理论和实践,为你 了 科学、规范、实用的医学营养减重指南。本书不仅能够帮助你制定适合你的减重方案,还能够教会你如何享受减重生活,轻松走向健 。 在这本书中,你将学习到: ?如何 估自己的肥胖程度和减重需求; ?如何选择 合适自己的医学营养减重方式; ?如何避 减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副作用; ?如何预 和控制肥胖相关疾病; ?如何 持减重后的体重稳定; ?如何 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如何利用 来提高减重效果; ?如何提高自己的自信和幸福感。 在这本书中,你还
你是否常常希望能逃离城市喧嚣,去拥抱大自然?其实在城市里也能拥抱大自然,芮东莉用做“自然笔记”实现了这个愿望。当她把目光集中到自然界的树木花草、昆虫飞鸟、夕阳阵雨之上,便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原来那些曾过眼即忘的自然生物,都有个性和故事。这些发现给她带来了奇妙治愈之力,抚慰了焦虑的心,找回了宁静。 “如果这样治愈的生活方式,能帮到 多都市人就好了。”于是便有了 原创自然笔记开山之作《自然笔记:开启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一经出版便大受好评。但芮东莉觉得初版还可以 好,于是增改、修订数年,终于推出了集自然教育、科普知识、科普绘画、治愈焦虑为一体的全新增订版。 书中不仅收录大量作者创作的纯手绘自然笔记,还专门开辟了自然笔记创作经验分享版块。读者从中既能收获大量关于动植物形态特征、生活习
21世纪被称为复杂性科学的世纪。丹麦物理学家帕·巴克和中国物理学家汤超开创的自组织临界性理论,对大自然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化探讨,为复杂系统中的跨尺度现象,提供了一种普适而简单的机制上的解释,以其创新性、宏观性和简洁性引起科学界的密切关注。 作为解释大自然复杂行为的一种新的物理理论,自组织临界性涉及 广泛的研究领域,如岩层与地貌形成、河网与海湾结构、地震与火山爆发、星震与星云塌陷、黑洞与日辉耀斑、夸克与胶子团簇、生态与物种灭 、变异与生命演化、噪声与 变暖、人口与环境污染、大脑与神经网络、市场与价格波动等。该理论已被成功应用到自然界的多种复杂系统之中,影响巨大。 《大自然如何运作》是帕·巴克教授关于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的重要著作,视野宏阔,深入浅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 之作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成就涵盖数学、天文、农学和医学等领域。元代科技发展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学、天文学等达到中国科技史上的高峰期。科技典籍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书写载体,其英文译本和研究在海外中国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科技典籍英译活动成为汉译外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新热点,也是国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以文载道、以文传声,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
《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 化,需要对这种 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作者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 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规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本书选取中国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奋斗事迹,将历史传记和个人自述相结合,突出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展现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本书收录各学科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24位老一辈科学家,生动翔实记录他们爱国奋斗的故事,从中读者可以领略典范的精神、感受榜样的力量。
.
无
面对2060年,人类正在 努力描绘一个可见的未来蓝 图。本书聚焦人口、老龄化 、环境、城市、数字革命、 粮食等关键领域,展现了新 兴趋势,描绘了未来场景。 本书认为, 人口在持续 增长的同时将面临 加深刻 的老龄化变革,并将与环境 、城市、粮食等领域的变化 共同塑造面向2060年的人 类愿景。另外,数字革命与 能源革命给 带来极大影 响,将是人类历史 划时 代意义的发展。本书重点探 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医 学、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 具有关键影响力的技术在奔 赴2060年征途中将会实现 怎样的突破,以及人类能否 在2060年迁徙火星?这些 都是本书所展现和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