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该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它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 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技术,在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述。 《天工开物》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本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内容丰富的一部著作,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科学研究在发表之前是不存在的,好的写作会增加研究成果发表的机会, 而且发表是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 本书旨在帮助STEMM研究人员,尤其是非英语母语的科研人员,写出可供发表的论文,以及其他与研究有关的文本,如博士论文、技术报告或会议摘要等。 作者提出了 逆向工程 的写作方法,该方法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与STEMM研究人员通过解构不同学科2500余篇已发表的研究论文而合作开发,一步一步教读者如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模板,并提供了有效操作这些模板所需的写作工具。 本书结构清晰、叙述简练、重点突出,用简洁而清晰的例子详细讲解了如何写好一篇论文的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摘要和标题等部分,同时结合写作内容阐述相关的语法问题,教会读者如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流 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 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你甚 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 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 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理理论之父、积 理学奠基人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在3 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 性地提出了 流 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 流理论,进入 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 流状态。对 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 流》是理解积 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 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但我们依旧孤陋寡闻。无知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不学无术却引以为傲的风气大行其道;阴谋论和伪科学甚嚣尘上;人们轻易接受假新闻和反复出现的谬误,并形成了坚定的信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生活在无知中。未知事物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本书中,哲学家德尼科拉探讨了无知,展现了无知的丰富性、持久性以及带来的后果。 本书旨在理解无知,乍一看有些自相矛盾 未知事物怎么会变得已知,同时仍然是未知的?德尼科拉认为,无知不只是一种缺乏或虚空,它与知识有着动态而复杂的相互作用。他采用广泛的哲学方法,使用住所、边界、限度和视界作为隐喻,探究了不同形式的无知,并描述了滋长各种无知的文化。 无知既不纯粹也不简单。无知既是指责和祸害,又是辩解和护身符。本书对无知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思
为何纵使有严格的医师培训流程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每年仍有5万 10万人因医疗错误而丧生?为什么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也没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真正的发展?为什么一小撮恐怖分子就能向美军发起挑战?为什么美国的教育系统令人如此不满?更重要的是,面对医疗、国际发展、军事冲突、教育等复杂系统中出现的难题,人们该如何摆脱困境? 作者以全新视角展现了如何利用复杂系统理念,来应对人们目前面临的各种复杂挑战。每个人都能从本书诸多实用、有启发性的解困之道中有所收获。
本书展示了苏联自成立至解体的典型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作者的视角宏大,有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苏联虽然没有美洲狮,但是有西伯利亚虎,对苏联的诸多发明和发明家充分肯定。同时,又与西方的发明环境做对比,反思苏联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本书不是发明通史,而是专题案例的形式,可读性非常强。另外,本书的序言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本书对领导干部、科学史专业内人士,以及广大青年学生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由大学生自然科学指南和心理学指南两册书合集而成:前者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几何学、化学和生物学,着重讲物理学及一些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后者则介绍了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领域中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科技论文是知识创新链中的重要一环,是科学家科学思辨的成果。科技论文写作应体现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做到基本的规范化要求。本书在介绍英语科技论文各部分特点的基础上,以国际生态与环境领域一些主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范文,仔细剖析论文不同部分的写作要点。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投稿细节,细心归纳了审稿回复的要点,配备了视频等拓展资料,可供读者参考。
《科技文体与规范: 作者、编辑及出版者手册》(Scientific Style and Format: The CSE Manual for Authors, Editors, and Publishers)是国际科学编辑委员会(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编纂的工具书。该书自1960年问世以来,根据科技写作与编辑出版的发展和需求不断更新内容和资源,从而保证了其系列版本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本手册第8版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做了全面修订,以反映当今科技出版与交流的最佳实践。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32章。第一部分“出版基础”概述了与科技出版物有关的重要内容,包括编辑出版实践和著作权等。第二部分“通用体例规范”涵盖了字符、标点符号、体例与修辞等广泛应用于一般学术出版和科技写作的惯例。第三部分“特殊科技规范”介绍了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药学、地球科学等12个科学领域的体例细节。第四部分“出版技术”详解了参考文献
我们如何才能重新赋予技术在文化中应有的地位,并了解常被指责是由技术造成的异化背后真正的原因?人们经常根据沉思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对立来对技术现实进行判断。然而,这些对立都是不充分的,因为技术物并不是由其功利性质,而是由其运作功能来定义的。我们必须在存有论上赋予技术物与审美物或生物相近的地位,同时了解其发生论的意义。这样就有可能研究人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分析人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技术性本身的发生论。本书作为西蒙东的重要代表作,自1958年出版以来,深刻而且持久地影响了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它已成为当代思想的必要参考文本。
本书是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每年举办的一系列系统科学学术讲座基础上遴选的精品报告扩充而成的系列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著作,本书收集了包括钱学森、关肇直、周光召、JohnHolland等著名科学家的重要文献。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学习系统科学的源头思想,理解系统科学的核心内涵,把握系统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升系统思维素养。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系统科学经典之作。
本书追溯了科学仪器与工业机械的先进技术在19世纪初的发展与法国新兴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于机械科学例证中的经典机器,19世纪后的机器不再冰冷,被赋予了与有机物相同的生命品质。换句话说,他们的组织结构复杂、对环境敏感、反应迅速,并且能够使得环境发生改变。它们被认为是渐进式创新的产物,与前达尔文理论家所描述的进化过程非常相似。特雷希认为,这个时期的机器是独一无二的,能够作为技术手段和富有想象力的模型来解决社会问题,对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作出反应。
本书围绕着沈括和苏轼的历史建构,沈括在宋代的影响,苏沈异同和交往,《梦溪笔谈》与苏轼,特别是《苏沈良方》背后的生命故事,苏轼关于岭南物产的记载,苏轼的交游与互动,考察士人知识的来源与建构。同时列入考察的还有技术知识,如农业、矿冶、水利、渔猎、饮食,以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如文房四宝)和苏轼的探索精神等。书中特别以荔枝、柑橘、松、竹、花卉(如牡丹)、茶、酒等为研究案例,从一个个体身上了解相关知识的创造、传播的过程、动力和途径,也藉以认识一个 不同的苏东坡。
本书是一本关于探讨如何保持科学研究的谨慎与创造之间平衡,以释放科技界的颠覆性创新潜能的力作。简而言之,本书试图解答这样的悖论,即当今的科学所具有的变革性和创新潜力是空前的,但是科技界在开展科学活动时过于谨小慎微,因而无法将这些潜力转变为现实。书中蕴藏了许多原创性的思考,包括对决定科学创造性和谨慎性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分类,运用大量的事实、案例、研究结论以及科学史经典故事,探讨如何重构科学生态系统从而恢复谨慎与创造的平衡。
《美苏科技交流史》共分三部分。部分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美苏从深度冷战到科技交流项目的兴起,经历了大规模合作协议签订的繁荣时期,之后两国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制裁与改革;苏联解体后,两国继续合作一直至2015年的历程和故事。第二部分描述了主要见证者的回忆。作者采访了62位参与项目的科学家、项目组织者和政府官员,是他们对双边合作的深切感悟和真实感受、他们的叙述为美苏科技交流合作增加了民间色彩,充满了科学性,也富有戏剧性。第三部分是作者的总结。作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了60年来美苏科学合作的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为现在和以后的其他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提供经验和教训。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专为科研导师及指导教师提供关于道德标准的非正式课程而设计。本书论述了科研行为的道德基础以及科研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个人与职业性问题。它不仅适用于所有形式的研究 无论是学术、企业还是政府背景 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科学学科。 第三版《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体现了自1989年版、1995年第二版出版发行以来的发展。第三版秉承了本书的一贯特点,即包含大量假设情景,为特定情况的思考与讨论提供指导。 《怎样当好一名科学家》主要针对研究生以及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但也适用于处于科学事业不同阶段的所有科学家。
你是否想要 ,却不知道从何开始? 你是否尝试过各种 方法,却总是失败? 你是否担 肥胖会影响自己的健 和生活? 协和医院医学减重 家陈伟医生 新作,《 重/肥胖医学营养 指南(2021)》的普及版,结合国内外 新的临床证据和指南,系统总结了医学营养减重的理论和实践,为你 了 科学、规范、实用的医学营养减重指南。本书不仅能够帮助你制定适合你的减重方案,还能够教会你如何享受减重生活,轻松走向健 。 在这本书中,你将学习到: ?如何 估自己的肥胖程度和减重需求; ?如何选择 合适自己的医学营养减重方式; ?如何避 减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副作用; ?如何预 和控制肥胖相关疾病; ?如何 持减重后的体重稳定; ?如何 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如何利用 来提高减重效果; ?如何提高自己的自信和幸福感。 在这本书中,你还
理查德·费尔德曼的《知识论》以标准看法为核心,围绕六个紧密相连的问题展开:(1)在什么条件下一个人知道某事是真的?(2)在什么条件下一个信念是有证成的?(3)知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会相互影响的话,那么它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相互影响的?(4)我们真的有任何知识吗?(5)自然科学的成果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知识论问题产生影响?(6)认知多样性的知识论后果是什么?这六个问题的答案构成了一个 解释论证,其结论为“标准看法还是正确的”,即我们知道相当多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主要靠知觉、记忆、证词、内省、推理和理性洞察来知道它们。
《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 化,需要对这种 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作者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 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规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