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1年卡末林?昂内斯首次发现超导电以来,这一研究领域持续受到广泛关注,先后有众多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卡末林?昂内斯,还有超导微观理论的创始人巴丁、库珀、徐瑞弗,超导电子学领域开拓者约瑟夫森,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者柏诺兹和缪勒,以及提出有关实用超导材料第二类超导体理论的阿布里科索夫,可见超导体研究不断出现突破性的进展,或在概念上对其他研究领域有重要启示。 本书详细描述了超导体研究有关工作,并对超导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超导的应用开发是本世纪在节能和探微方面高科技的方向之一。
本书由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课程项目经费资助完成。全书由五部分组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合成制备实验、化学物质的分析、附录。它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的内容。在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剔除了一部分简单重复的内容,并且设置了相当数量的设计性实验,侧重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培养利用所学的一般原理和通用方法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共选录基本技能实验29个,合成制备实验46个,分析测试实验61个。内容丰富的附录使实验人员快速查阅常用数据成为可能。 本书可作为理科或综合性大学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材,也可供化工、农林等专业化学实验课选用,还可以为专门从事化学实验及分析测试方面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全书共十六章,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主要包括一般教学中所涉及的比较基本的内容,包括结构和结合性质、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载流子的平衡统计、电荷输运现象、过剩载流子、pn结、半导体的表面层及MIS结构、金属-半导体接触和异质节等八章.下册则收入了一些专题,包括载流子的散射、热现象、光发射、非晶态半导体等八章.本书可供学过固体物理学课程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有关方面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为专著共分五章,前四章研究四类常见的半导体宏观量子模型:量子漂移-扩散模型、量子能量输运模型、量子Navier-Stokes方程组和双极量子流体动力学模型。我们在一维有界区间上证明了量子漂移-扩散稳态模型、量子能量输运稳态模型、量子Navier-Stokes稳态方程组古典解的存在性以及双极等温量子流体动力学稳态模型弱解的存在性,另外我们在一维有界区间上研究了量子Navier-Stokes方程组瞬态解的指数衰减性和爆破。第五章研究经典的能量输运模型,介绍其稳态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和*性。
《Springer手册精选原版系列:半导体物理性能手册(第2卷 上册)》介绍了各族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的物理性能,包括:结构特性、热学性质、弹性性质、声子与晶格振动性质、集体效应及相关性质、能带结构:能带隙、能带结构:电子和空穴的有效质量、电子形变势、电子亲和能与肖特基势垒高度、光学性质、弹光、电光和非线性光学性质、载流子输运性质。
本书较全面地论述了半导体物理的基础知识。全书共13章,主要内容为: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和电子状态;杂质和缺陷能级;载流子的统计分布;载流子的散射及电导问题;非平衡载流子的产生、复合及其运动规律;半导体的表面和界面——包括pn结、金属半导体接触、半导体表面及MIS结构、半导体异质结;半导体的光、热、磁、压阻等物理现象和非晶半导体。? 本书可作为工科电子信息类微电子技术、半导体器件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教材涵盖了固体物理基础知识与半导体物理学两部分内容,全书由9章组成:第1、2章阐述了固体物理基础知识,包括晶体结构及其结合、振动、缺陷的相关理论;第3~8章系统阐述了半导体物理学基本理论,包括半导体晶体能带论、平衡载流子的统计分布、电传导特性、非平衡载流子、接触理论及表面与界面理论;第9章阐述了半导体光电效应。各章的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章主要内容、重点应掌握知识点,以及学习难点;章后附有习题。在附录中还介绍了为半导体物理学重点理论内容设置的5个实验指导。本教材思路清晰,物理概念突出,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公式推导,易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而且无须先修固体物理学课程就可以直接使用本教材学习半导体物理学知识。本书是理工科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的本科教材,也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的考研用书
《半导体异质结物理》总结了国内外半导体异质结方面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介绍了半导体异质结的基本物理原理和特性.《半导体异质结物理》共分10章,内容有半导体异质结材料特性、能带图、伏安特性、异质结晶体管、二维电子气及调制掺杂器件、异质结中非平衡载流子特性、半导体异质结激光器、半导体异质结的光电特性、氮化嫁异质结、超晶格和多量子阱。
本书在简要论述半导体材料基本电学和光学性质的基础上,剖析了近年来半导体器件向小型化发展的趋势,结合作者自身的工作,着重讨论器件的量子效应。对传统二极管、三极管等器件在纳米尺度上的特性以及新型量子器件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在全书的后一章,提供了关于量子器件的基本计算方法和程序。 本书可作为应用物理、电子学、材料专业领域内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以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