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地介绍了GPS,包括系统、信号、接收机、测量,以及用以估算位置、速度和时间的算法。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介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框架,包括坐标系、时基参考和卫星轨道,并概述GPS、GLONASS和Galile0系统;第二部分描述GPS的重要技术——位置、速度和时间估算;第三部分讨论富于创意的GPS信号结构;第四部分阐述从信号中提取有用测量量的处理技术,并探讨射频干扰和信号阻隔所带来的挑战。本书所附光盘包含有在世界各地采集的GPS数据,学生可用此数据进行上机实验。章后提供配套习题,要求学生通过MATLAB编程来分析GPS数据。本书可作为工科专业高年级或研究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应用工程师的自学教程。
对古代地图的研究,以往多侧重于在绘制技术和版本考订方面做工作。把地图与它所描述的对象结合起来,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地图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入解读,并以历史的眼光来追溯地图成长的历程,一直是古地图研究领域的缺项。本书以1911年以前绘制的北京城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纵向)和类型(横向)的不同角度来赏析和诠释它们,考察其个体以至整体与北京城市发展演变的内在联系,力图复原地图绘制的“历史原境”;研究与地图绘制、使用、收藏和流布有关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发现并阐释了隐藏在历史深处不曾被关注的、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征的京师地图文化现象,构建了北京地区特有的古代城发展史,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意义。书中有插图41幅,并现存北京古地图图目,内收保存至今的古代北京各种专题地图近200种,标明每种地图的外观
本书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GNSS高精度定位的基本概况和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尝试,本书略写同类型书籍中常见的空间大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观测方程内容,避免与现有的教科书雷同。同时,本书从物理、通讯和地球物理的角度,以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为起点,推导并介绍GNSS电磁波信号的基本特征和传播介质的影响,阐述GNSS信号及系统误差的物理机制。同时介绍接收机内部捕获、跟踪和提取GNSS信号的系统设计,输出数据的压缩原理和数据传输方式,阐述GNSS高精度定位和定向测姿原理,以及数据分析中比较前沿的算法。
《红外测距仪原理及检测(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测距仪发展史,光电基本知识,基本原件特性,光学系统,基本电路,常用红外测距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以及误差分析与检测等。
《数字地貌遥感解析与制图》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共分五章,详细论述了数字地貌及地貌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地貌分类方法,阐述了中国陆地地貌数值分类体系和海底地貌分类系统,基于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的数字地貌解析技术体系,数字地貌解析基础、地貌遥感解译标志、数字高程数据处理与地貌解析技术方法、地貌数据的质量检查与集成等。下篇为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研究,共分六章,讨论了地貌制图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地貌制图规范,构建了包括基础地理底图库、颜色库、符号库等的中国地貌图例系统,完成了基于MapGIS软件的陆地和海底分幅地貌制图和印刷。最后为附件,包括数字地貌的编码体系,陆地和海底地貌的成因形态与结构表,中国1:100万地貌图图例系统以及基础底图类型等。《数字地貌遥感解析与制图》可供广大地球信息科学领域,从事地貌
本书提出了一种水下利用重力梯度测量探测不同障碍物的新方法,其特点是利用重力梯度仪对近处质量异常(或密度异常)敏感的特性,可以有效地发现潜器周围的障碍物为其避碰提供依据,从而保障潜器的水下航行安全。同时结合当前海洋物理场匹配辅助导航的热点问题,分析了重力梯度仪外部补偿惯性导航系统的效果,从理论上证明了其有效性,为提高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提供了参考。本书的研究拓展了重力梯度仪的应用领域。
本书着眼于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涉及国家两洋战略,以新的海洋防卫观,国家海洋安全战略与空间信息技术的视觉,就国家战略地理空间,阐述了马六甲-新加坡海峡地理载体的多源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为实现海峡智能化战略信息分析系统先行的基础。以四个区段由西向东,进行了海峡目标空间信息融合与量化,并对其地理价值图文并茂地逐一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海峡通道的战略区位,表述了海峡专题基础信息与技术。
瑞利面波法是近年来在岩土工程领域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新方法,其实测资料的反演都是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层状介质中瑞利波频散特性(精)》(作者杨天春、何继善)以层状弹性半空间中瑞利波频散理论为基础,通过传递矩阵法研究层状介质中瑞利波的频散特性。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二层、三层和多层介质中瑞利导波的相速度、群速度以及导波位移的变化特征;针对道路结构这种特殊的层状介质模型,提出道路结构瑞利波频散曲线求取的新方法——附加层法;根据二分法计算的特点,从计算机编程的角度解决传递矩阵法计算中的高频数值溢出问题;从瑞利波相速度、多导波模式的位移、泄漏模式波等方面分析实测瑞利波频散曲线中“之”字形现象的成因;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研究瑞利波频散曲线的反演和路基压实度的反演等
《GNSS定位操作与数据处理》为项目驱动式教材,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讲述。首先,介绍了GNSS(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静态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的操作过程。然后,讲述了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的设置、工程设计、RTK放样、RTK数据转换与传输的操作步骤。*后,介绍了点对点定位技术和CORS技术的操作。其中,GNSS静态数据处理主要讲述了南方GPSADJ数据处理软件、徕卡LGO数据处理软件、拓普康TopconTools数据处理软件、中海达HGO数据处理软件等几种处理软件的操作步骤与流程。 《GNSS定位操作与数据处理》可作为职业院校测绘相关专业教材使用,也可供在测绘地理信息、交通、国土、水利、城建、石油、地质、房产等部门从事测量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GPS,包括系统、信号、接收机、测量,以及用以估算位置、速度和时间的算法。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介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框架,包括坐标系、时基参考和卫星轨道,并概述GPS、GLONASS和Galile0系统;第二部分描述GPS的重要技术位置、速度和时间估算;第三部分讨论富于创意的GPS信号结构;第四部分阐述从信号中提取有用测量量的处理技术,并探讨射频干扰和信号阻隔所带来的挑战。本书所包含有在世界各地采集的GPS数据,学生可用此数据进行上机实验。章后提供配套习题,要求学生通过MATLAB编程来分析GPS数据。本书可作为工科专业高年级或研究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应用工程师的自学教程。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对称思想和标度概念建立城市系统的理论模型,以期反映城市演化及其时空结构的一般规律。根据维数与空间的对应性,从时间、空间和等级三个角度将地理空间分为三种类型。基于三类空间,从宏观城市层面发展了刻画城市系统的标度定律,揭示城市系统演化现象背后的简单与复杂的数学联系和物理本质。 城市和城市体系是复杂的空间系统,分形是探索复杂性的有效工具。运用分形思想探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读者对象包括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应用数学、社会物理、管理科学、分形理论、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
《摄像测量学原理与应用研究》可作为摄影测量、光学测量、计算机视觉、精密仪器等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也可供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摄像测量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是由传统的摄影测量学、光学测量与现代的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分析等学科交叉、融合,取各学科的优势和长处而形成的,具有高精度、非接触、动态测量等诸多优点。《摄像测量学原理与应用研究》在系统介绍、凝练摄像测量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围绕作者所在研究组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科研实践,系统总结了摄像测量学的经典和前沿理论、方法,以及作者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和应用成果。
空间关系是地理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广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并已广泛应用于空间查询语言、空间数据挖掘、空间场景相似性评价、目标匹配、地图综合等方面。《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空间关系理论与方法》较为系统地阐述空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基础、描述方法及应用。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空间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拓扑关系模型、方向关系模型、距离关系模型、空间关系集成描述方法、自然语言空间关系及空间关系领域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空间关系理论与方法》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理论方法新颖,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及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数字地貌遥感解析与制图》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共分五章,详细论述了数字地貌及地貌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地貌分类方法,阐述了中国陆地地貌数值分类体系和海底地貌分类系统,基于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的数字地貌解析技术体系,数字地貌解析基础、地貌遥感解译标志、数字高程数据处理与地貌解析技术方法、地貌数据的质量检查与集成等。下篇为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研究,共分六章,讨论了地貌制图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地貌制图规范,构建了包括基础地理底图库、颜色库、符号库等的中国地貌图例系统,完成了基于MapGIS软件的陆地和海底分幅地貌制图和印刷。最后为附件,包括数字地貌的编码体系,陆地和海底地貌的成因形态与结构表,中国1:100万地貌图图例系统以及基础底图类型等。《数字地貌遥感解析与制图》可供广大地球信息科学领域,从事地貌
道奇、麦德比、特纳编著的《地理可视化--概念工具与应用》总结了十多年来与社会科学相关的地理可视化技术的进展。全书概述了地理可视化15个专题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地球、时间地图、叙事地图、虚拟旅行、高分辨率航空相片、可视城市、景观可视化、数据共享、不确定性可视化,以及移动数据可视化等广受欢迎的方法、技术和软件,为此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提供支持。本书可以作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系统)、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地质学、作战环境学等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辅助教材,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