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学》从生态系统角度讨论了湖泊的结构、功能、营养状态、物种演替和湖泊学的基本原理,主要介绍了湖泊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富营养化过程和藻类水华过程中的经典理论、发展过程及在气候变化下的新发现。还讨论了湖泊学的两个重要分支:比较湖泊学和应用湖泊学。前者比较了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气候带湖泊的物理化学过程和季节变化、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湖泊资源等方面的异同;后者提供了湖泊生态恢复或修复的成功案例和主要技术。
《人文地理学导论》按人文地理学导论、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人文地理学进展的三层次教学体系设计,是专门为本科生编写用于人文地理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教材。全书围绕“空间”和“地方”这两个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包括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地缘政治和人地关系等内容,兼具可读性、趣味性和前沿性特点。全书按四条主线展开: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②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③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④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联系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导论》适用于大学本科生宽口径知识教学,也可作为从事地理
本书以“云南高原湿地保护区生态结构特征与功能分区研究”、“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以及“云南高原湿地湖滨利用的基础研究”项目为基础,围绕高原湿地的生态结构及功能特征,尤其是低纬度高原湿地具有的湖盆—湖滨—面山的典型结构特征,针对高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成因和结构特点,从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尺度,探讨了湖周陆生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与高原湿地环境维系,以及湖滨带与湿地生物多样性维系的关系;分析了湖泊湿地不同水深的湖盆水体功能作用和多样性特点,以及不同季节和生境类型对生物多样性的维系功能作用,据此提出了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技术体系,并且以不同生境特征的5个典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案例,对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论述。 本书是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分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全书共分三篇:上篇(至六章)主要介绍了自主发展的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数据信息库、碳模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以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现实格局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中篇(第七至十三章)详细介绍了我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与技术;下篇(第十四至十八章)探讨了后京都时代可能的碳减排方案和思路。
书号:9787571030162 书名:生命绽放:克里斯的自然艺术 定价:23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青海省情知识丛书:青海自然生态环境》作为《青海省情知识丛书》的一种,旨在从生态环境方面介绍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整体现状。 为了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青海省情知识丛书:青海自然生态环境》试图从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现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全貌。 通过《青海省情知识丛书:青海自然生态环境》,读者既可以对青海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概览性的认识,也可以取其中一部分,作为学习其他领域知识的有益补充,还可细细研读,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数据,为在生态环境方面进一步的探索作一些铺垫。
曾大兴和夏汉宁主编的《文学地理学》这本书,除“学术档案”这一部分之外,均为“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所收到的论文。本书根据这些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将其分为“文学地理学科学建设”、“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与“作家作品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等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