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 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著,黄润华、韩慕康、孙颖译的《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 1版)(精)》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 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 可读性,读者通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全书共分三篇:上篇(至六章)主要介绍了自主发展的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数据信息库、碳模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以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现实格局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中篇(第七至十三章)详细介绍了我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与技术;下篇(第十四至十八章)探讨了后京都时代可能的碳减排方案和思路。
一、《中国水系辞典》是一部以河流、自然湖泊、人工湖泊和灌溉渠道等为单词要素列目的大型工具书。所收辞目一律以1982~198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测绘局印制出版的l:50~l:100万地形图、政区图、水利工程图上核定现用河道(湖泊)和水利工程名称列目。一水多名,均附在正名之后,不另列条目;一名多水,则分别列目。辞目一般只收列大河流;(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等水系)干流以下至四级支流止,即长度在40公里左右,集雨面积200~300平方公里以上的单独水体。对少数长度、集雨面积虽然达不到收集标准的,而其历史地位重要或为某县某地区的主干河流亦酌情收入。二、我国l:50万地形图上标有湖泊名称的较大湖泊有1000多座。《中国水系辞典》收入常年积水面积2~3平方公里以上的自然湖泊,其中包括积水面积小于此标准的但有影响的湖泊,如
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弥漫于日常生活却又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我们关注这一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揭示和理解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心智逻辑、权力的运作以及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无论正式权力还是民间权威,其对传统的本土性资源的利用,都是在使用属于人类共通的、持久的象征方式,无论这种利用是自觉的还是不很自觉的。
《青海省情知识丛书:青海自然生态环境》作为《青海省情知识丛书》的一种,旨在从生态环境方面介绍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整体现状。 为了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青海省情知识丛书:青海自然生态环境》试图从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现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全貌。 通过《青海省情知识丛书:青海自然生态环境》,读者既可以对青海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概览性的认识,也可以取其中一部分,作为学习其他领域知识的有益补充,还可细细研读,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数据,为在生态环境方面进一步的探索作一些铺垫。
宋代以降,江南地区,一直就是中国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在这一千年时间内,江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宋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变迁做一个整体的、长时段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970年代末以来江南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史和一些相应学科研究与关注的重点区域,而1990年代以来,环境史的研究又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本书以"江南生态环境史"为题,将人与河流、水利、农业、植物与环境的文化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试图将江南的生态文明发展过程详细地展示,以期为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属于生态环境变迁史的研究范畴,主要方法是史学,史料收集、史料考证等工作都是史学的方法,在论文写作上,也主要用史法的描述法。在一些领域内,涉及到地
《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北地理》以河北省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格局和过程研究为独特视角,强调人地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全书共分为部分,部分为总论,反映现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内容,包括地理区位、各组成要素格局与过程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区划;第二部分为分论,反映河北省下辖地理区域在全省比较中的地理特征,也体现了地理学多尺度研究的独特视角,包括冀中南区、沿海区和冀北区;第三部分为专论,反映河北省在全国比较中特色的综合性地理问题,也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地理学应用研究特点,包括京津冀区域联系与一体化进程、水资源短缺与节水社会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北地理》可作为省内有关高校地理学各专业及相邻学科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教材,也是省内外各界人士了解河北省情的重要读物。
《地理学破解山海经——古神州在横断山区》是我国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的文字记述。由于它的深奥和玄机,人们无法看懂它而遭到质疑。它记述的古神州是我国人类早期原始部族社会时期的山川地理、丰富物产、神州古国以及我们祖先在古昆仑山上的很多生活内容。可以说没有《山海经》,后人不知道有古神州,更不知道祖先们那么多生活细节。这是《山海经》的特殊贡献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研究上古中国历史的一座知识宝库。
世界自然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属于区域地理的范畴。本教材在体系和内容上,汲取地理科学和相邻学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结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及本课程的任务,加强资源、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借鉴“新区域地建学”的研究思路,加强了对自然区域之间的关联、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分析,力求在区域地理教材编写上有所创新。 本教材分三篇,共15章。篇“世界自然地理环境”,共6章,从全球陆地层面上论述地形、气候、陆地水、土壤、植被、动物界六大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点、类型、分布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篇“世界资源与环境”,共7章,分别论述了耕地、森林草地、淡水资源、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能源与矿产、大气与气候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变化
本书包括:进化的分子基础;氨基酸序列的进化演变;DNA?序列的进化演变;同义与非同义的核苷酸替代等内容。
地理区划与规划是地理学最为重要的基本概念,也是地理学认识地理规律和按地理规律进行生产布局的基本方法论。作为我国部以地理区划与规划为主题的词典,本词典将区划与规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从自然与人文、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对相关词条按照学科和应用的特点系统编排,准确释义。 本词典可供政府规划与管理人员、专业研究与规划人员等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参阅。
大气科学的成果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其中绝大部分通过气象预报以及对预报的使用来实现。人们非常关心气象预报,许多人希望知道气象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由于预报有的不确定性,所以人们还想知道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应用气象预报。 本书是一本关于气象预报的科普书。内容涉及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古代和现代气象预报的方法及其准确度。只有用好气象预报才能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因此本书用篇幅讲解气象预报的应用、对未来天气预报系统的设想和适应气候的问题。
《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北地理》以河北省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格局和过程研究为独特视角,强调人地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全书共分为部分,部分为总论,反映现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内容,包括地理区位、各组成要素格局与过程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区划;第二部分为分论,反映河北省下辖地理区域在全省比较中的地理特征,也体现了地理学多尺度研究的独特视角,包括冀中南区、沿海区和冀北区;第三部分为专论,反映河北省在全国比较中特色的综合性地理问题,也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地理学应用研究特点,包括京津冀区域联系与一体化进程、水资源短缺与节水社会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北地理》可作为省内有关高校地理学各专业及相邻学科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教材,也是省内外各界人士了解河北省情的重要读物。
本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冰的基本物理性质、成冰作用、冰川的物质平衡等,涉及冰川学的主要方面,吸收外冰川学的精华。本书偏重于普通冰川学方向,主要介绍及论述冰川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冰川学者包括作者本人在内50年来积累的有创新性的成果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涉及冰川物理机制的某些公式省略了繁琐的数学推导,只介绍原理及主要结果。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书中有大量图表及照片。为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每章后有大量中外文献目录。 本书
《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北地理》以河北省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格局和过程研究为独特视角,强调人地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全书共分为部分,部分为总论,反映现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内容,包括地理区位、各组成要素格局与过程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区划;第二部分为分论,反映河北省下辖地理区域在全省比较中的地理特征,也体现了地理学多尺度研究的独特视角,包括冀中南区、沿海区和冀北区;第三部分为专论,反映河北省在全国比较中特色的综合性地理问题,也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地理学应用研究特点,包括京津冀区域联系与一体化进程、水资源短缺与节水社会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北地理》可作为省内有关高校地理学各专业及相邻学科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教材,也是省内外各界人士了解河北省情的重要读物。